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要尊重学生情感,教育学生有“疑”敢“问”,有“疑”乐“问”,并给以一定空间,养成有“疑”必“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关键词】善疑多思,敢问乐问,有疑必究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指出:“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博士的这些见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给我们指明了如何教书育人的科学方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对学生“学怎样问”的问题不重视或缺乏指导和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呢?
1.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情感是一种强大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初中小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实践证明: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并敢于提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情感,创设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融洽而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热忱的情绪,乐观积极的精神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关切,给予鼓励;特别是对学习较困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应给予必要的表扬。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从感情上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才会把你当作朋友,学生才会积极思考问题,并随时提出问题,真正做到有“疑”就“问”,有“疑”敢“问”。
2.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兴趣,让学生敢“疑”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它能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激发兴趣”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语文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也才会因学生的倾情投入而欣喜且更富激情。颇具活力的互动将不断地提高课堂质量,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有了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变得善疑多思。学生们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适当的提问作答情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他(她)们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想脉博,把握好问题空间,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乐问的兴趣。如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生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问题提得好,在进行精神鼓励的同时,还奖给精美的礼品以充分调动他们提问质疑的积极性。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和最佳小老师,正确地解答别人的问题,学生们就得读熟教材。为了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只有用独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3.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让学生见“疑”必“究”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小学生有疑后能自行解决当然最好,可有些“问题”难度大,或时间有限,凭他(她)们现有的学识水平当时无法解答。对这些暂时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是束之高阁,还是见“疑”必“究”?对此,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不同的学习品质。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同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问题很多,学生们来不及完全弄清,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备一个“问题探究”备忘本,随机把问题先写下来,然后指导他(她)们自行探究,并再给以“质疑、互辩”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席发言之“地”。另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将具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以征求答案。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广阔的“问”“答”空间,丰富多彩的“问”“答”形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善疑多思,敢问善问,大胆质疑。教者相机引导,释疑解惑,教学针对性强。这种有的放矢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会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学生,要全方位思考问题,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善疑多思,敢问乐问,有疑必究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指出:“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博士的这些见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给我们指明了如何教书育人的科学方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对学生“学怎样问”的问题不重视或缺乏指导和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呢?
1.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情感是一种强大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初中小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实践证明: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并敢于提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情感,创设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融洽而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热忱的情绪,乐观积极的精神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关切,给予鼓励;特别是对学习较困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应给予必要的表扬。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从感情上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才会把你当作朋友,学生才会积极思考问题,并随时提出问题,真正做到有“疑”就“问”,有“疑”敢“问”。
2.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兴趣,让学生敢“疑”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它能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激发兴趣”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语文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也才会因学生的倾情投入而欣喜且更富激情。颇具活力的互动将不断地提高课堂质量,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有了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变得善疑多思。学生们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适当的提问作答情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他(她)们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想脉博,把握好问题空间,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乐问的兴趣。如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生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问题提得好,在进行精神鼓励的同时,还奖给精美的礼品以充分调动他们提问质疑的积极性。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和最佳小老师,正确地解答别人的问题,学生们就得读熟教材。为了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只有用独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3.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让学生见“疑”必“究”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小学生有疑后能自行解决当然最好,可有些“问题”难度大,或时间有限,凭他(她)们现有的学识水平当时无法解答。对这些暂时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是束之高阁,还是见“疑”必“究”?对此,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不同的学习品质。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同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问题很多,学生们来不及完全弄清,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备一个“问题探究”备忘本,随机把问题先写下来,然后指导他(她)们自行探究,并再给以“质疑、互辩”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席发言之“地”。另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将具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以征求答案。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广阔的“问”“答”空间,丰富多彩的“问”“答”形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善疑多思,敢问善问,大胆质疑。教者相机引导,释疑解惑,教学针对性强。这种有的放矢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会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学生,要全方位思考问题,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