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老板最头痛的问题是,“研、产、销”三大部门不能按照争夺市场的要求统一起来,摩擦、扯皮成为家常便饭:生产部门强调“均衡生产”,销售部门强调“以销定产”;研发部门强调“以技术为核心”,销售部门强调“以市场为龙头”。可以肯定,这不是“观念之争”,而是背后存在“结构性”障碍。
清晰部门结构的要点
一般而言,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指部门结构以及部门层面上关键职能的衔接关系。构建营销组织的基本任务,就是打通内部价值链,至少在关键职能上实现跨部门衔接,使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或业务流程统一于争夺市场,统一于经营模式。
明确部门的价值排序
要想把各部门统一起来融合为一个整体,就必须要有“统一的价值立场”,并且不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明确“各部门之间的价值排序”,明确各部门在价值创造流程中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丰田神谷正太郎提出“市场第一,销售第二,生产第三”,意思就是:市场决定销售,销售决定生产,生产部门必须承认销售部门的龙头地位,履行销售部门传递过来的市场责任。销售部门不是生产部门的“推销者”,而是市场的“采购者”,代表客户向生产部门订货。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必须倒置过来,对接于市场需求。
后来,丰田生产部门内部也做出了进一步的价值排序,把生产作业过程倒置过来,这就是著名的“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价值理念,以及“准时制生产方式(JIT)”。这种做法被日本企业普遍采纳,甚至在研发部门也规定,研发人员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必须征询销售人员的意见或建议,使新产品成为销售人员手中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深圳华为也进行了这样的实践,通过部门的价值排序,“把无依赖的市场竞争压力传递到各个环节”,把市场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约束和激励各个部门的行为,使之直面市场的机会和挑战,使企业成为一个以市场营销为龙头的组织。
这恰如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所说,“任何企业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并且将个人的努力融会成一种共同的努力。每个成员的贡献是不同的,但每个成员的贡献必须融成一个整体,产生出一种整体的业绩”。
明确部门的责任边界
企业“研、产、销”三个部门处在内部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需要明确定位,明确责任边界。人们习惯上把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来定位,这是正确的,由此确定生产部门的责任边界就是:通过控制产品质量、生产投入和时间进度,降低总成本,满足销售部门争夺市场的需要。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生产部门的责任重心将逐渐转向“交货期量”,提高响应市场的速度,减少供货偏差和存货风险。
研发部门则以“费用中心”来定位,强调“费效比”,以有限的资源投入获取令人满意的结果;或以恰当的投入不断促进技术基础的进步,持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研发部门的责任重心将逐渐转向提高产品的交换性,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或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照此逻辑,销售部门似乎应该以“销售收入中心”来定位,但是,这是不正确的。销售部门只能以“销售利润中心”来定位,代表整个企业,承担完全的市场责任,包括掌握市场的主动权,采取恰当的政策和策略,最终控制销售费用,提高销售收入,实现销售利润,并不断强化市场基础,持续实现产品价值的转化,有效维持盈利增长的势头。只有把完全的市场责任落实到销售部门,老板才能摆脱日常经营管理的羁绊,企业才能实现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分离。
其实,老板们都希望用“销售利润”指标对销售部门进行考核,也希望销售部门承担起完全的市场责任,并在市场挑战和竞争压力下不断强化市场营销职能,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中心”。但是难点在于,要使销售部门承担“销售利润”的责任,必须授予其两项权力:价格决定权和销量决定权。诸多企业老板在这个难题面前退缩了,不敢或不愿授权,致使销售部门的职责和职能不断退化,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成长。
在丰田汽车的发展史上,通过销售公司的独立,解决了这个难题,获得了自主经营的权力和完全的市场责任,而正是解决了这个难题,才使丰田销售公司顺利走上了市场营销的道路。当时,神谷正太郎面对的问题是:销售公司如何定位,如何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一方面是无依赖的竞争压力和无限的市场机会或挑战,另一方面是庞大的生产、研发资源和能力,要使两者构成良性循环,只能在销售公司中发育“新的职能”,打通内部价值链,把背后的生力军组织起来去争夺市场。具体而言,就是发育三项新的职能,即分解订单的周计划职能、新产品概念开发的职能和分销网络的管理职能。依靠“周计划”或称“周订货计划”完成和丰田生产线的对接;依靠“新产品概念”,系统传递市场需求的信息和争夺市场的要求,完成和研发部门的对接;最后,依靠分销网络的管理能力实现厂商结盟,在市场扎根。
销售部门的错误定位
从逻辑上说,如果销售部门没有权力决定价格、品种和销量的话,就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承担“销售收入”进而“销售利润”的责任,更不要说市场责任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销售部门的经理们失去了“销售利润”的约束和激励,奖金或绩效工资和销售收入挂钩,自然的倾向就是“降价促销”,通过扩大销量来提高销售收入或回款,销售部门实际变成了“销量和回款中心”。
因此,销售部门很少有人会考虑稍微长远或本质一点的事情,如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而往往满足于“产品销售”,津津乐道于销售了多少产品、实现了多少销售收入。在这种状态下,销售部门实际上充当的是“保护落后”的角色,阻隔了市场竞争压力向组织内部传递,导致企业能力和市场地位一起衰退,表现为销售数量和销售费用持续提高,而销售利润率却不断下降。
结果,事情就变得更复杂了。老板不得不亲自承担市场和利润责任,包括控制价格和费用的责任。老板希望尽可能减少价格损失、降低费用开支、维持利润空间,以更少的销量获取更大的销售收入,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但这却与全体销售经理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形成了博弈关系。除老板外,没有人会说“价格低了”或“应该提价”,相反都会把市场障碍归结为“价格高了”;老板控制价格及费用的结果,一定是“价格一路下滑,费用不断高攀”;并且,经理人员的眼睛不再关注市场,而是盯住老板手中的权力和企业内可分配价值,“老板营销”变成了“营销老板”,引发企业内部复杂的“政治过程”。
还有一些老板,错把“价格”或“内部结算价”当做利益调节或激励的杠 杆。殊不知,价格是争夺市场的策略手段,是销售经理人手中的武器。剥夺销售经理人的价格决定权,等于剥夺了他们的市场责任。
促进部门协同的关键
部门的结构性安排只是组织内协同的一个基础条件,各部门不会自动转向协同,以权力为中心的中国企业更是这样。企业需要在“协同”的关键环节上,做出进一步的引导和安排,促进各部门协同起来,转向有组织的市场营销。
促进生产流程的转变
在“市场决定生产”的前提下,企业必须做出进一步的组织安排,促进生产流程的转变,促进生产部门不断提高生产的柔性,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把生产部门的流程倒置过来,去响应市场或销售部门的要求。
首先是产品层面的柔性化。比如,瑞士鲍威尔公司通过提高汽轮机零部件的通用化水平,减少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种类,满足用户从10万到170万千瓦的各种需求。
其次是生产系统层面的柔性化。比如,日本三菱扶桑公司在发动机零部件通用化程度达到85%的基础上,开发出混合流水生产线,同时能够生产10多种产品,在维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最终如丰田的生产方式,通过缩短品种转换的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所谓“一件产品一个批次”,使原来的“备货式”转变为“订单式”,或者说从“推式生产”转向“拉式生产”,依靠短周期生产使整个生产流程倒置过来,按消费者的订单要求提供产品。后来,ZARA遵循丰田生产方式,构建了从“布料投放”、“生产出成衣”到“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快速通道,提高了产销衔接的效率。
提高产品或生产系统的柔性并不难,并不需要高精尖的生产技术基础,只需要按顾客的需求作适当的调整,或增加一些新的组织功能。戴尔公司的做法是,应用信息技术处理订单,大幅度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电子组配件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偏差,降低了各环节存货成本和积压的风险。剩下的事情就更简单了,改变一下生产的组织方式,即把订单分解为组配件,明确组配件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交货期,形成生产加工指令和采购指令,分别下达到各工厂和采购部门执行,并按指令把组配件送到指定的销区,由各销区组装成电脑交付给顾客。戴尔创新的手段,包括信息化订单处理技术和电子组配件的通用化技术,绝大部分都是现存的,但效果却是显著的,比竞争对手能更好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要。
相比之下,中国很多企业还不知道促进“生产系统转变”的重要性,产销部门依然脱节,销售部门依然是“备货式生产方式”的外延部门,依靠降价促销获取现金流量,维持企业的存续。可以肯定,只要生产流程不转变,市场营销永远是一句空话。
培育研发部门的功能
现实中,那些抓住机会和资源迅速崛起的企业,往往只有“产品生产性”价值流程,而没有“产品交换性”价值流程。按德鲁克的说法,组织功能不全,无法成为市场的责任主体长期自立于市场。市场一旦逆转,企业就会轰然倒塌。
生产系统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本质上是缺乏柔性的;产品作为生产系统的产物,本质上也是缺乏柔性的。市场一旦逆转,消费者就会按“产品的效用”支付价格,竞争者就有机会在“产品的使用价值”层面上发力。因此,企业必须强化研发部门的功能,强化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的衔接,提高产品的应用功能和外观造型以及客户的心理体验,提高“产品的交换性”。反过来,促进销售部门向“市场营销”转化。
当年华鹤家具发现了现代家居市场的兴起,在齐齐哈尔进行了大规模生产性投资,利用当地的木材资源,用机器来加工家具,效率高、表面效果好,一夜之间替代上海的手工家具,火爆东北、华北和西北市场。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消费者从原来看重材质和功能转向更在乎外观和心理体验,希望获得的是“家居”,希望家具合乎自己的审美情趣,随着市场逆转,竞争加剧,面对款式新颖的广东“高仿”家具,华鹤价值链功能的不足显现出来,企业立即陷入困境。
研销部门协同的基础
研发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协同是个难题。销售部门的工作性质是“创新和创造”,拓展市场交易范围;研发部门的工作性质是“发现和发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前者是一种外在的“拉力”,源自市场的机会;后者是一种内驱的“推力”,源自自然的法则。这两种力量的整合是困难的。
这个难题,曾经也是华为公司内部最头疼的事。后来,华为借鉴IBM的经验,确立了“产品概念开发”的功能,以此解决销售部门和研发部门协同的基础。概言之,研发部门任何一个“新产品立项”,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市场研究,经过“新产品概念开发”,这包括目标客户的选择,客户所需要的应用功效、外观特征或规格,客户可能接受的价格,客户开拓的方式、推广周期和方案,预期的销售规模、速度及收益等。这项工作由销售部门总体负责,相关部门按照制度和计划承担子项目研究的责任,与此相对应,研发部门负责“产品技术的预研”。两个部门共同围绕“新产品立项”进行协同,老板则按事先约定的计划进度,在“控制点”上亲自督阵,直至产品进入实际开发阶段。同时在这个协同过程中,要形成新产品“推广和销售”的计划方案,提高新产品面市后的成功概率和速率。
IBM的这条经验,即强化新产品的市场研究,设立“产品概念开发”功能并前置于销售部门,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比如,宝洁就非常注重“新产品概念开发”,把这个功能前置于“营销策划体系”中,与“市场调查”、“市场研究”、“市场策划”等职能并列。另外,宜家家居、沃尔玛、玛莎作为流通企业,能贴近消费者,建立产品开发和ODM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整合“产业价值链”上游企业的技术资源和力量。
相比之下,中国诸多企业及其销售部门,尚不具备“新产品概念开发”的能力,销售部门和研发部门脱节,难以提高“产品的交换性”以适应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趋势,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之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脱节,“产品的生产性”也不足,只能依靠库存和降价促销来维持供求之间的平衡。
促进部门结构的流程化
企业“部门化”的过程往往是遵循“专业化”的原则进行的:把工作性质相同的人放在同一个部门,所谓“部门专业化”,由此形成了“专业化的部门结构”,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关系”。
这种“部门的专业化”,本质上排斥“流程一体化”。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业务流程及协同关系自然会变得复杂,而“专业化的部门结构”不能完全覆盖价值创造流程,就会产生空白地带。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上采取措施,促进“部门结构”转向价值 创造流程,形成“流程化的部门结构”。
宝洁的做法是,在营销系统设立专门的“品类经理”职位。品类经理是一个专家,不拥有资源和权力,而是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站在整体的立场上研究和制定具体的市场营销方案,使“研、产、销”各部门都能看到市场竞争的形势,理解争夺市场的要害,结合部门所处的价值链位置,按照整体目标和结果要求采取正确的行动。
部门结构“流程化”的要害,是把三大部门当做内部价值链中的一个个“实体”,赋予共同的市场责任,就像一个个“准企业”,拥有完整的价值创造功能,围绕一项项完整的任务,承担一项项完全的责任,为企业争夺市场提供可衡量的成果。换言之,要打破“专业化”的部门边界,按做成一件事情的要求,给三大部门留出职能延伸的空间,即所谓“部门的职能化”以及“部门职能的模块化”。
与此类似,IBM在郭士纳的领导下,为了保全蓝色巨人的竞争优势,成立了14个咨询部门,对应14个行业客户,直接与客户对接,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取得更大成功。同时,系统解决方案就像一张作战地图,指引各部门或实体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承接任务、提供成果。
营销组织的部门结构,不是机械化的传动装置或严密的逻辑系统,因此必须要有这样的部门和职务,代表整个组织按照具体的某项目标任务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引导各部门突破专业眼光和部门立场,采取自觉的行动并产生积极的成果,这就是“客户导向、成果导向和责任导向”。否则,各部门不能直接听到客户的声音,“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势必影响协同的效率和效果。
日本企业把生产部门称作“生产性本部”,对“产品的生产性”承担完全的责任,其功能延伸到“供应链管理”。一些西方企业则把生产部门改变为“供应链管理中心”,把研发部门改变为“产品寿命周期管理中心”,对“产品的交换性”承担完全的责任;另外,把销售职能纳入到“供应链管理中心”,重建“营销管理中心”或“客户管理中心”,把市场的触角延伸到客户端,把争夺市场的命题提升到战略层,对“市场基础”承担完全的责任。
中国企业是典型的“权力组织”而不是“责任组织”,在部门结构中,不仅存在着“专业化”的障碍,即各部门满足于在“专业领域”中从事专业性的活动,而且还存在着“权力关系”上的障碍,各部门只服从“个性权威”或更高职位的指挥,在平起平坐的部门之间很难自觉地按“理性要求”作出响应。为此,华为公司在价值创造流程的重要环节上,要求各部门指定专人,专门负责跨部门的对接工作,以及检查流程的通过速度。按华为老板的说法是,先把流程衔接起来,推倒“部门墙”,然后再优化,把流程拉直。
按照“战略决定结构”的思想,未来的部门结构不应该以“专业化”的方式存在,必须转向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这是“营销组织”的本质特征;也不应该再沿用“研、产、销”的称谓和专业化的原则,各部门应该以“价值创造的实体或职能”的方式存在。同时,允许各部门沿着“价值链”纵向延伸,而不仅仅固守“专业化”领域或横向深化。
清晰部门结构的要点
一般而言,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指部门结构以及部门层面上关键职能的衔接关系。构建营销组织的基本任务,就是打通内部价值链,至少在关键职能上实现跨部门衔接,使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或业务流程统一于争夺市场,统一于经营模式。
明确部门的价值排序
要想把各部门统一起来融合为一个整体,就必须要有“统一的价值立场”,并且不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明确“各部门之间的价值排序”,明确各部门在价值创造流程中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丰田神谷正太郎提出“市场第一,销售第二,生产第三”,意思就是:市场决定销售,销售决定生产,生产部门必须承认销售部门的龙头地位,履行销售部门传递过来的市场责任。销售部门不是生产部门的“推销者”,而是市场的“采购者”,代表客户向生产部门订货。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必须倒置过来,对接于市场需求。
后来,丰田生产部门内部也做出了进一步的价值排序,把生产作业过程倒置过来,这就是著名的“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价值理念,以及“准时制生产方式(JIT)”。这种做法被日本企业普遍采纳,甚至在研发部门也规定,研发人员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必须征询销售人员的意见或建议,使新产品成为销售人员手中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深圳华为也进行了这样的实践,通过部门的价值排序,“把无依赖的市场竞争压力传递到各个环节”,把市场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约束和激励各个部门的行为,使之直面市场的机会和挑战,使企业成为一个以市场营销为龙头的组织。
这恰如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所说,“任何企业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并且将个人的努力融会成一种共同的努力。每个成员的贡献是不同的,但每个成员的贡献必须融成一个整体,产生出一种整体的业绩”。
明确部门的责任边界
企业“研、产、销”三个部门处在内部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需要明确定位,明确责任边界。人们习惯上把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来定位,这是正确的,由此确定生产部门的责任边界就是:通过控制产品质量、生产投入和时间进度,降低总成本,满足销售部门争夺市场的需要。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生产部门的责任重心将逐渐转向“交货期量”,提高响应市场的速度,减少供货偏差和存货风险。
研发部门则以“费用中心”来定位,强调“费效比”,以有限的资源投入获取令人满意的结果;或以恰当的投入不断促进技术基础的进步,持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研发部门的责任重心将逐渐转向提高产品的交换性,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或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照此逻辑,销售部门似乎应该以“销售收入中心”来定位,但是,这是不正确的。销售部门只能以“销售利润中心”来定位,代表整个企业,承担完全的市场责任,包括掌握市场的主动权,采取恰当的政策和策略,最终控制销售费用,提高销售收入,实现销售利润,并不断强化市场基础,持续实现产品价值的转化,有效维持盈利增长的势头。只有把完全的市场责任落实到销售部门,老板才能摆脱日常经营管理的羁绊,企业才能实现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分离。
其实,老板们都希望用“销售利润”指标对销售部门进行考核,也希望销售部门承担起完全的市场责任,并在市场挑战和竞争压力下不断强化市场营销职能,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中心”。但是难点在于,要使销售部门承担“销售利润”的责任,必须授予其两项权力:价格决定权和销量决定权。诸多企业老板在这个难题面前退缩了,不敢或不愿授权,致使销售部门的职责和职能不断退化,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成长。
在丰田汽车的发展史上,通过销售公司的独立,解决了这个难题,获得了自主经营的权力和完全的市场责任,而正是解决了这个难题,才使丰田销售公司顺利走上了市场营销的道路。当时,神谷正太郎面对的问题是:销售公司如何定位,如何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一方面是无依赖的竞争压力和无限的市场机会或挑战,另一方面是庞大的生产、研发资源和能力,要使两者构成良性循环,只能在销售公司中发育“新的职能”,打通内部价值链,把背后的生力军组织起来去争夺市场。具体而言,就是发育三项新的职能,即分解订单的周计划职能、新产品概念开发的职能和分销网络的管理职能。依靠“周计划”或称“周订货计划”完成和丰田生产线的对接;依靠“新产品概念”,系统传递市场需求的信息和争夺市场的要求,完成和研发部门的对接;最后,依靠分销网络的管理能力实现厂商结盟,在市场扎根。
销售部门的错误定位
从逻辑上说,如果销售部门没有权力决定价格、品种和销量的话,就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承担“销售收入”进而“销售利润”的责任,更不要说市场责任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销售部门的经理们失去了“销售利润”的约束和激励,奖金或绩效工资和销售收入挂钩,自然的倾向就是“降价促销”,通过扩大销量来提高销售收入或回款,销售部门实际变成了“销量和回款中心”。
因此,销售部门很少有人会考虑稍微长远或本质一点的事情,如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而往往满足于“产品销售”,津津乐道于销售了多少产品、实现了多少销售收入。在这种状态下,销售部门实际上充当的是“保护落后”的角色,阻隔了市场竞争压力向组织内部传递,导致企业能力和市场地位一起衰退,表现为销售数量和销售费用持续提高,而销售利润率却不断下降。
结果,事情就变得更复杂了。老板不得不亲自承担市场和利润责任,包括控制价格和费用的责任。老板希望尽可能减少价格损失、降低费用开支、维持利润空间,以更少的销量获取更大的销售收入,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但这却与全体销售经理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形成了博弈关系。除老板外,没有人会说“价格低了”或“应该提价”,相反都会把市场障碍归结为“价格高了”;老板控制价格及费用的结果,一定是“价格一路下滑,费用不断高攀”;并且,经理人员的眼睛不再关注市场,而是盯住老板手中的权力和企业内可分配价值,“老板营销”变成了“营销老板”,引发企业内部复杂的“政治过程”。
还有一些老板,错把“价格”或“内部结算价”当做利益调节或激励的杠 杆。殊不知,价格是争夺市场的策略手段,是销售经理人手中的武器。剥夺销售经理人的价格决定权,等于剥夺了他们的市场责任。
促进部门协同的关键
部门的结构性安排只是组织内协同的一个基础条件,各部门不会自动转向协同,以权力为中心的中国企业更是这样。企业需要在“协同”的关键环节上,做出进一步的引导和安排,促进各部门协同起来,转向有组织的市场营销。
促进生产流程的转变
在“市场决定生产”的前提下,企业必须做出进一步的组织安排,促进生产流程的转变,促进生产部门不断提高生产的柔性,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把生产部门的流程倒置过来,去响应市场或销售部门的要求。
首先是产品层面的柔性化。比如,瑞士鲍威尔公司通过提高汽轮机零部件的通用化水平,减少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种类,满足用户从10万到170万千瓦的各种需求。
其次是生产系统层面的柔性化。比如,日本三菱扶桑公司在发动机零部件通用化程度达到85%的基础上,开发出混合流水生产线,同时能够生产10多种产品,在维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最终如丰田的生产方式,通过缩短品种转换的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所谓“一件产品一个批次”,使原来的“备货式”转变为“订单式”,或者说从“推式生产”转向“拉式生产”,依靠短周期生产使整个生产流程倒置过来,按消费者的订单要求提供产品。后来,ZARA遵循丰田生产方式,构建了从“布料投放”、“生产出成衣”到“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快速通道,提高了产销衔接的效率。
提高产品或生产系统的柔性并不难,并不需要高精尖的生产技术基础,只需要按顾客的需求作适当的调整,或增加一些新的组织功能。戴尔公司的做法是,应用信息技术处理订单,大幅度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电子组配件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偏差,降低了各环节存货成本和积压的风险。剩下的事情就更简单了,改变一下生产的组织方式,即把订单分解为组配件,明确组配件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交货期,形成生产加工指令和采购指令,分别下达到各工厂和采购部门执行,并按指令把组配件送到指定的销区,由各销区组装成电脑交付给顾客。戴尔创新的手段,包括信息化订单处理技术和电子组配件的通用化技术,绝大部分都是现存的,但效果却是显著的,比竞争对手能更好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要。
相比之下,中国很多企业还不知道促进“生产系统转变”的重要性,产销部门依然脱节,销售部门依然是“备货式生产方式”的外延部门,依靠降价促销获取现金流量,维持企业的存续。可以肯定,只要生产流程不转变,市场营销永远是一句空话。
培育研发部门的功能
现实中,那些抓住机会和资源迅速崛起的企业,往往只有“产品生产性”价值流程,而没有“产品交换性”价值流程。按德鲁克的说法,组织功能不全,无法成为市场的责任主体长期自立于市场。市场一旦逆转,企业就会轰然倒塌。
生产系统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本质上是缺乏柔性的;产品作为生产系统的产物,本质上也是缺乏柔性的。市场一旦逆转,消费者就会按“产品的效用”支付价格,竞争者就有机会在“产品的使用价值”层面上发力。因此,企业必须强化研发部门的功能,强化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的衔接,提高产品的应用功能和外观造型以及客户的心理体验,提高“产品的交换性”。反过来,促进销售部门向“市场营销”转化。
当年华鹤家具发现了现代家居市场的兴起,在齐齐哈尔进行了大规模生产性投资,利用当地的木材资源,用机器来加工家具,效率高、表面效果好,一夜之间替代上海的手工家具,火爆东北、华北和西北市场。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消费者从原来看重材质和功能转向更在乎外观和心理体验,希望获得的是“家居”,希望家具合乎自己的审美情趣,随着市场逆转,竞争加剧,面对款式新颖的广东“高仿”家具,华鹤价值链功能的不足显现出来,企业立即陷入困境。
研销部门协同的基础
研发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协同是个难题。销售部门的工作性质是“创新和创造”,拓展市场交易范围;研发部门的工作性质是“发现和发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前者是一种外在的“拉力”,源自市场的机会;后者是一种内驱的“推力”,源自自然的法则。这两种力量的整合是困难的。
这个难题,曾经也是华为公司内部最头疼的事。后来,华为借鉴IBM的经验,确立了“产品概念开发”的功能,以此解决销售部门和研发部门协同的基础。概言之,研发部门任何一个“新产品立项”,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市场研究,经过“新产品概念开发”,这包括目标客户的选择,客户所需要的应用功效、外观特征或规格,客户可能接受的价格,客户开拓的方式、推广周期和方案,预期的销售规模、速度及收益等。这项工作由销售部门总体负责,相关部门按照制度和计划承担子项目研究的责任,与此相对应,研发部门负责“产品技术的预研”。两个部门共同围绕“新产品立项”进行协同,老板则按事先约定的计划进度,在“控制点”上亲自督阵,直至产品进入实际开发阶段。同时在这个协同过程中,要形成新产品“推广和销售”的计划方案,提高新产品面市后的成功概率和速率。
IBM的这条经验,即强化新产品的市场研究,设立“产品概念开发”功能并前置于销售部门,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比如,宝洁就非常注重“新产品概念开发”,把这个功能前置于“营销策划体系”中,与“市场调查”、“市场研究”、“市场策划”等职能并列。另外,宜家家居、沃尔玛、玛莎作为流通企业,能贴近消费者,建立产品开发和ODM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整合“产业价值链”上游企业的技术资源和力量。
相比之下,中国诸多企业及其销售部门,尚不具备“新产品概念开发”的能力,销售部门和研发部门脱节,难以提高“产品的交换性”以适应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趋势,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之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脱节,“产品的生产性”也不足,只能依靠库存和降价促销来维持供求之间的平衡。
促进部门结构的流程化
企业“部门化”的过程往往是遵循“专业化”的原则进行的:把工作性质相同的人放在同一个部门,所谓“部门专业化”,由此形成了“专业化的部门结构”,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关系”。
这种“部门的专业化”,本质上排斥“流程一体化”。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业务流程及协同关系自然会变得复杂,而“专业化的部门结构”不能完全覆盖价值创造流程,就会产生空白地带。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上采取措施,促进“部门结构”转向价值 创造流程,形成“流程化的部门结构”。
宝洁的做法是,在营销系统设立专门的“品类经理”职位。品类经理是一个专家,不拥有资源和权力,而是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站在整体的立场上研究和制定具体的市场营销方案,使“研、产、销”各部门都能看到市场竞争的形势,理解争夺市场的要害,结合部门所处的价值链位置,按照整体目标和结果要求采取正确的行动。
部门结构“流程化”的要害,是把三大部门当做内部价值链中的一个个“实体”,赋予共同的市场责任,就像一个个“准企业”,拥有完整的价值创造功能,围绕一项项完整的任务,承担一项项完全的责任,为企业争夺市场提供可衡量的成果。换言之,要打破“专业化”的部门边界,按做成一件事情的要求,给三大部门留出职能延伸的空间,即所谓“部门的职能化”以及“部门职能的模块化”。
与此类似,IBM在郭士纳的领导下,为了保全蓝色巨人的竞争优势,成立了14个咨询部门,对应14个行业客户,直接与客户对接,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取得更大成功。同时,系统解决方案就像一张作战地图,指引各部门或实体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承接任务、提供成果。
营销组织的部门结构,不是机械化的传动装置或严密的逻辑系统,因此必须要有这样的部门和职务,代表整个组织按照具体的某项目标任务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引导各部门突破专业眼光和部门立场,采取自觉的行动并产生积极的成果,这就是“客户导向、成果导向和责任导向”。否则,各部门不能直接听到客户的声音,“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势必影响协同的效率和效果。
日本企业把生产部门称作“生产性本部”,对“产品的生产性”承担完全的责任,其功能延伸到“供应链管理”。一些西方企业则把生产部门改变为“供应链管理中心”,把研发部门改变为“产品寿命周期管理中心”,对“产品的交换性”承担完全的责任;另外,把销售职能纳入到“供应链管理中心”,重建“营销管理中心”或“客户管理中心”,把市场的触角延伸到客户端,把争夺市场的命题提升到战略层,对“市场基础”承担完全的责任。
中国企业是典型的“权力组织”而不是“责任组织”,在部门结构中,不仅存在着“专业化”的障碍,即各部门满足于在“专业领域”中从事专业性的活动,而且还存在着“权力关系”上的障碍,各部门只服从“个性权威”或更高职位的指挥,在平起平坐的部门之间很难自觉地按“理性要求”作出响应。为此,华为公司在价值创造流程的重要环节上,要求各部门指定专人,专门负责跨部门的对接工作,以及检查流程的通过速度。按华为老板的说法是,先把流程衔接起来,推倒“部门墙”,然后再优化,把流程拉直。
按照“战略决定结构”的思想,未来的部门结构不应该以“专业化”的方式存在,必须转向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这是“营销组织”的本质特征;也不应该再沿用“研、产、销”的称谓和专业化的原则,各部门应该以“价值创造的实体或职能”的方式存在。同时,允许各部门沿着“价值链”纵向延伸,而不仅仅固守“专业化”领域或横向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