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四运动“救亡压倒启蒙”一说的评判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四运动的价值评判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政治意义。五四运动“救亡压倒启蒙”一说是错误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看法。“救亡”与“启蒙”是统一的而非对立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救亡丰富了启蒙的内容,因为“救亡”,启蒙的内容突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思想,增加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科学的内涵;启蒙的主体由青年学生扩大到工人群体;同时启蒙的刊物、著作、社团等数量猛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切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关键词:五四运动;救亡;启蒙;《中国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0-0116-03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不同阶级、阶层对五四运动的认识角度,评价标准各有侧重。学术的繁荣离不开百家争鸣,但是针对五四运动评价中的诸多观点,青年学生不加分析盲信盲从,这不仅背离了史学研究的主旨,亦不利于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讲清楚五四运动,才能讲清楚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这是树立“四个自信”①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五四运动的价值评判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更是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
  五四运动中启蒙与救亡的关系是五四评价中影响深远,又模糊不清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中国近代史》教材中针对这一问题在结构编排和文字表述上都有了明确的导向,从而为这一学术问题的讲解提供了范本。
  《中国近代史》在结构编排上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分设三个小节,直观展现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五四运动在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它接续新文化運动民主科学的大旗,为共产党的孕育诞生准备了干部基础。这就从正面直接回答了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启蒙与国家社会救亡中的历史地位。
  为了廓清不正确观念的影响,在正面引导之外,我们必须要解答关于启蒙与救亡的诸多争论性问题。有破有立,方能真正说明五四运动的价值。
  一、救亡是不是压倒了启蒙
  启蒙与救亡的提法最早是由李泽厚先生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走向世界》1986年创刊号)一文中明确提出,并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关于这一提法的发明权问题学术界也有段笔墨官司。2009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刘悦迪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启蒙与救亡”的发明权:归李泽厚,还是舒衡哲?》,该文认为:李泽厚之所以取得这一名词的归属权,主要是因为在此前的1979年《历史研究》上发表的《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中“救亡压倒启蒙”这一提法已经呼之欲出。)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这一观点之所以在学界引起共鸣,有两个原因。首先,20世纪80年代正值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从思想文化层面重新解读五四成为可能。1979年5月8日,周扬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五四运动和当时的解放思想并列,从而推进了对五四启蒙精神的关注。正如有学者所言,不是李泽厚创造了“救亡与启蒙”,恰恰是这一提法选择了李泽厚。[1]第二,救亡与启蒙的提法与五四精神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是五四精神最核心的两个内容。它直指五四的思想渊源,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对五四运动的精准定位。启蒙与救亡所围绕的就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救亡压倒启蒙”的提法尽管被很多学人奉为不易之论,但质疑和争论也不在少数。关于救亡与启蒙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提法有“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深入说”“启蒙转向说”“两种救亡说”等。[2]诸种观点的差异在于救亡和启蒙的内涵界定不一致,缺乏学术对话的前提。回归李泽厚的“元话语”,“救亡”当指政治救国,在外延上可与毛泽东所说的“革命”相统一。“启蒙”,应该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开启民智,当时主要是西方个人主义范畴的自由主义、个人解放。所以,中国式启蒙与西方启蒙主义的社会背景不一,恰如陈独秀所说:“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寻求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个性自由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启蒙的深层动力正是救亡,与欧洲人文主义式启蒙相比,中国启蒙毋宁说是一种落后民族寻求富强之道的`救亡型启蒙'”。[4]9因此,“救亡”即国民爱国精神的启蒙,启蒙亦是救亡的应有之义。启蒙与救亡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
  因此,对于“救亡压倒启蒙”这一对青年学生影响深远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着重强调“救亡与启蒙”的统一性,而不是对立性;注重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而非盲目纳入西方的价值判断体系当中。
  二、救亡是不是导致封建主义的复苏
  20世纪90年代,在“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解读中,有部分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直指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中断。比如林贤治所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启蒙运动濒临结束的信号,甚至无妨视作一场提前举行的悲壮的葬礼。”[5]4甚至有人将“文革”之罪归于五四对传统的破坏。[6]31回归李泽厚的文章,确有这样一段:“启蒙与救亡(革命)的双重主题的关系在五四以后并没得到合理的解决,甚至在理论上也没有予以真正的探讨和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近三十年的不应该有的忽略,终于带来了巨大的苦果。”[7]41李文最后这一段的论述直指五四之失,因而有学者认为李泽厚的提法与胡适将五四视为“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8]352在思想谱系上具有承继性。李泽厚的五四观认为“给新中国的发展带来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封建主义”。[9]
  对于这一观点,首先应该区分李泽厚与胡适观点的本质区别。李文最后一段的论述重点是强调救亡实现之后,我们应该将“启蒙进行到底”,决不能与胡适的观点等量观之。其次,尽管李文并非完全否定五四的文化价值,但是他对于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界的评判的确失之偏颇。其谓“正因为启蒙被救亡中断,所以救亡之后所产生的社会主义是不彻底的,甚至引发了封建主义的复苏。”[10]325五四之后思想文化界的封建意识固然存在,但是我们从未中断过思想的启蒙。这一点在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曾提到“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11]63决议多次提到消灭“封建遗毒”“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启蒙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从未放弃过启蒙这一使命。李泽厚仅仅关注“启蒙”的不彻底性,而忽略“救亡”之后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变,显然是不客观的。   所谓救亡导致封建思想的复苏,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从文化层面对五四运动的否定,涉及到历史认识中的大是大非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历史教学中展开批判,有着极大的必要性。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下,这一提法非但没有得到批评,甚至少有争鸣,“救亡压倒启蒙”的认识一度成为大家的共识,尤其是在青年知识分子当中。今天我们必须要澄清这一论点,否则五四运动的认识必将走向虚无。“马工程”《中国近代史》课题组的负责人张海鹏在采访时也提到这一点——“我要提醒各位教师注意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12]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是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阵地。
  三、正解:救亡丰富了启蒙
  “救亡与启蒙”的关系应该是救亡丰富了启蒙。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启蒙的内容、方式、对象都有了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发展。
  五四以后,启蒙的内容突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思想,增加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科学的内涵。陈独秀在《告北京劳动界》中说,二十世纪的“德莫克拉西”不再是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反对帝王贵族的斗争,“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科学的内容除了自然科学之外,又加入了社会科学。在中国民族危难的环境下,启蒙超越了西方个人解放的、个性自由的阶段,实现了民族解放、民族自由的升华和发展。所以不能片面以西方的个性解放作为启蒙的固有之义,相反,在民族尚未解放之时,個性解放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四之后,群众运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五四之前的群众运动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五四运动发展到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与学生罢课组成的“三罢”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运动的主体扩大到工人阶级。此后,工人阶级在群众运动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五四精神”的首倡者罗家伦说知识分子的行动往往是“名为做群众运动而没有群众”,做群众运动而不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想法,难免归于失败。百年前的青年运动要想得到群众的同情、支持、帮助、携手,就必须切实走出书斋,走进群众。群众运动要有群众的语言,在群众演讲中诸如“生活丰富不丰富”的关怀难免令群众“瞠目结舌,骇而疾走”。罗家伦的这一反省说明深入群众,走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已经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认识。这也是五四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旧民主主义分水岭的原因。
  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形式更为多样化。第一,学术刊物数量猛增。五四运动之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仅限于《新青年》《新潮》等几十种刊物,此后刊物扩展到数百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社团此前仅有北京、武汉等地的少数几个,五四之后发展到三四百个。五四运动前后,尤其是西方学者杜威、罗素来华,中国大地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其他社会思潮的争论,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此外,共产党早期组织陆续创办;马克思主义著作相继翻译成中文……可见,五四的救亡之举,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既是政治上的爱国运动,也是文化上的启蒙运动。救亡与启蒙是五四运动的双重本质,两者非但不对立,相反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因此,在五四运动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充足的史实依据,廓清青年学生中的不良认识。
  注 释:
  ①“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赵牧.“新启蒙”及其限度——“八十年代”话语的来源、建构及革命重述[J].汕头大学学报,2016(5).
  [2]陈亚杰.评关于救亡与启蒙的五种论说[J].理论学刊,2005(5).
  [3]陈独秀.谈政治[J].新青年,第8卷第1号.
  [4]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5]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6]王光斌,巩凌.误读的批判——鲁迅解读和接受的反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
  [8]欧阳哲生.胡适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李维武.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确立[J].武汉大学学报,2019(2).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2]张海鹏.《中国近代史》教材(“马工程”系列)编写的有关问题与思考[J].史学月刊,2014(6).
  作者简介:盖志芳(1981—),女,山东东营人,历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城市文化史。
  (责任编辑:李直)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科学是以信息运动过程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新兴科学,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有广泛用途。关于信息科学的发明专利的侵权与保护是我国立法、司法领域的新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厘清信息科学发明专利保护的范围和保护客体;司法实践中不能从传统的物理机械层面作判决,而要考虑信息科学专利发明中的“智慧信息”。同时,作为专利持有人,要注意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不要限定甚至缩小了技术应用范围。建议我国立法领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在“冲突功能主义理论”的解释下,合宪性审查,可以疏通矛盾,解决冲突,保障宪法结构稳定,维护宪法权威。在我国,要推行合宪性审查,就要借助“冲突功能主义理论”,构建以“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为核心的合宪性审查程序,并制定相关程序法保障制度实施;应灵活应用宪法解释,谨慎启用修宪程序等。  关键词:合宪性审查;冲突功能主义理论;
期刊
摘要:近年来,抢婴自养的案件时有发生,而对于该行为的定性却是司法实务中的棘手难题。丰台抢婴案这一热点案件,从刑法教义学视角分析:此案不应定性为抢劫罪,也不宜定性为拐卖儿童罪,应定性为拐骗儿童罪。但针对此案,拐骗儿童罪的主体不包括家庭成员,即孩子的奶奶不应为该案的犯罪主体,所以此案只能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予以行政处罚。我国拐骗儿童罪的立法还需完善。  关键词:抢婴自养;拐骗儿童罪;刑法教义学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一基地三区”的定位为天津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作用应当受到重视。目前高职思政课缺乏明确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以及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在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应当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完善管
期刊
摘要:2019年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经推出便火爆全国,除了精良的制作与有效的推广以外,它能够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传统故事的时尚化改编。其主要包括影片主角、配角等人物形象的“时尚化”,传统故事情节的“时尚化”,融入了很多娱乐元素,把时尚化与娱乐精神、时尚化与寓教于乐等结合起来。这样的“时尚化”改编契合观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因而获得了追捧与成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时
期刊
摘要:近年来绵阳市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由于绵阳市地域范围较广,区县较多,城镇乡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学前教育发展依然出现了较大困境,主要表现为幼儿师资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严重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在于构建科学薪酬制度,打通职称评定与晋升渠道,建立灵活多元教师充实机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绵阳市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
期刊
摘要:宁德市周宁县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强化经营方式、加大政策的扶持、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管理等途径,使乡村振兴卓有成效。但山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存在产业增收困难、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能人带动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经过调研探讨提出的对策有:强化经营,探索农地流转政策,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建立完善挂钩帮扶制度,通过派驻工作组、挂职第一书记的形式,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帮扶指导;把事业心强、懂经营、
期刊
摘要:理论和实践作为一对相呼应的概念,暗含了两者之间的独立和分离。理论被认为是在远离日常生活实践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纯粹沉思的产物,它们往往是冷冰冰的真理,而实践需要的是具有价值取向的指导,是关于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和行动的教导。通常,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这种分离的源头。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科学(episteme)和技艺(techne)二者关系的梳理,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解理论和实践
期刊
摘要:洼村是西部地区一个贫困村,处于较后接收信息的区位,村民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载体和与外界信息交流的途径,使得外来扶贫信息难以有效流入,人际传播在洼村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人际传播信息存在偶然性和不完整性,要融合电视、手机等多种传播媒介,组建多学科专家微信群减少信息滞后性,消除信息贫困,搭建信息扶贫传播新路径。  关键词:西部地区;贫困村;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汉武帝时期女性的政治参与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女性自身的直接参与,总体呈现出由盛及衰的发展趋势,其二是外戚集团的政治参与,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局面。以《史记》为中心,通过分析窦太后、王太后、卫皇后、李夫人及其相关的外戚集团在武帝时期的政治活动,可以得出女性权力的盛行终于武帝,而外戚权力的盛行始于武帝的结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内朝在与外朝的权力角逐中获胜的结果,这为西汉晚年外戚乱政埋下了祸根。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