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7-000-02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开展的意义,进而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从而为大学生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深入开展体育锻炼的体育运动。其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脑轻体”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大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具有特殊作用。但当前,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和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现状,高校体育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概述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据近些年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既是贯彻和谐教育理念的实践要求,也是创建和谐未来的需要,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开展“阳关体育运动”的意义有:一,其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在运动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而且還可通过体育活动所搭建的人际交往的桥梁和营造的“公平”规则和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有关遵循社会规则、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强健自我、完美人格的教育。二,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勇攀高峰、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公平意识,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会增加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会增加人们购买体育用品的欲望,那么高校可将自身的特点和体育产业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体育场地、器材、人才等方面的“租”和“借”,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逐渐社会化。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和开展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因此,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比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构建相对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使活动的开展获得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使活动的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
(二)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而高质量、轻负荷也成了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即:一是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二是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三是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四是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五是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即:一,从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出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兼顾高校体育的近期和远期效益,应使课内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特别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制能力;二,从学生和社会对健康的实际需要出发,要精选和丰富课程内容,要紧扣社会时尚体育的脉搏,引进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有氧舞蹈、街舞、健身秧歌及各种健身舞等,将舞蹈融入体育的内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三,从体育课程的发展来看,应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技能,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应根据上课内容的调整和变化,及时编著相适宜的体育教材,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其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授课老师。采用该教学形式,可很好地弥补目前以一学期、一学年只进行单一体育项目学习的单调性、局限性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在采用该种教学形式时,由于学生的经验欠缺,这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体育老师要提供技术帮助,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场地与器材,同时在管理上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五)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
体育与健康基本理论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培养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融化到实践课之中,加强对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宣传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其能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一般,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对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和评价的方法、体育运动卫生和营养保健常识、体育与智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系以及主要运动项目知识简介等。
(六)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和体育理论知识,能运用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和恰当的教育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如可采用“走出去”的办法,让体育教师参加业务进修,或是通过在职或脱产形式的学习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以及引进紧缺项目的年轻高学历的体育教师等,来完善和巩固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资源建设。
(七)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与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定量与定性的价值判定。过去,传统的高校体育考试制度一直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有明显的终结性评价特征,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须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重新认识考试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考试原本具有的教育功能、教养功能、发展功能、诊断功能等,树立考试真正服务教学的科学思想。其次,应改变单一的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可建立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科学而全面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从而为高校体育教育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服务。第三,考核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主导精神,既要体现学生体育素养及对体育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表现、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契机,把高校体育教学与阳关体育运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即应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龙.基于理念视角下的"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及问题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6.
[2]邢金明,佟贵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认识[J].科技资讯.2010.3.
[3]孙俊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8.3.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开展的意义,进而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从而为大学生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深入开展体育锻炼的体育运动。其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脑轻体”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大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具有特殊作用。但当前,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和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现状,高校体育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概述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据近些年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既是贯彻和谐教育理念的实践要求,也是创建和谐未来的需要,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开展“阳关体育运动”的意义有:一,其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在运动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而且還可通过体育活动所搭建的人际交往的桥梁和营造的“公平”规则和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有关遵循社会规则、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强健自我、完美人格的教育。二,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勇攀高峰、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公平意识,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会增加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会增加人们购买体育用品的欲望,那么高校可将自身的特点和体育产业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体育场地、器材、人才等方面的“租”和“借”,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逐渐社会化。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和开展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因此,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比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构建相对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使活动的开展获得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使活动的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
(二)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而高质量、轻负荷也成了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即:一是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二是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三是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四是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五是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即:一,从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出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兼顾高校体育的近期和远期效益,应使课内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特别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制能力;二,从学生和社会对健康的实际需要出发,要精选和丰富课程内容,要紧扣社会时尚体育的脉搏,引进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有氧舞蹈、街舞、健身秧歌及各种健身舞等,将舞蹈融入体育的内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三,从体育课程的发展来看,应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技能,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应根据上课内容的调整和变化,及时编著相适宜的体育教材,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其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授课老师。采用该教学形式,可很好地弥补目前以一学期、一学年只进行单一体育项目学习的单调性、局限性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在采用该种教学形式时,由于学生的经验欠缺,这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体育老师要提供技术帮助,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场地与器材,同时在管理上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五)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
体育与健康基本理论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培养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融化到实践课之中,加强对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宣传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其能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一般,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对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和评价的方法、体育运动卫生和营养保健常识、体育与智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系以及主要运动项目知识简介等。
(六)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和体育理论知识,能运用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和恰当的教育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如可采用“走出去”的办法,让体育教师参加业务进修,或是通过在职或脱产形式的学习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以及引进紧缺项目的年轻高学历的体育教师等,来完善和巩固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资源建设。
(七)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与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定量与定性的价值判定。过去,传统的高校体育考试制度一直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有明显的终结性评价特征,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须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重新认识考试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考试原本具有的教育功能、教养功能、发展功能、诊断功能等,树立考试真正服务教学的科学思想。其次,应改变单一的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可建立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科学而全面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从而为高校体育教育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服务。第三,考核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主导精神,既要体现学生体育素养及对体育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表现、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契机,把高校体育教学与阳关体育运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即应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龙.基于理念视角下的"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及问题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6.
[2]邢金明,佟贵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认识[J].科技资讯.2010.3.
[3]孙俊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