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成为现阶段高校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高校交往空间在整个校区规划中重要性以及交往空间的创造、交往空间设计的趋势几方面,探讨了高校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手法,为探索未来高校公共空间的理想模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建筑;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手法;设计趋势
建筑都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中,并且有其独特的空间属性和场所意义,它必须根植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其空间才会有特定的含义。不同场所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对建筑的空间形态、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关联和制约作用。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等多种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计策,将人对建筑功能的需要物化为一种主体或地域精神,融入场所的内涵和形态之中,使得场所不仅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空间,还具备表现生活中的特定的空间逻辑结构生成,从而营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形式与空间,以提升建筑的空间品质。
在讨论高校建筑时,每个有过大学经历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学校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印象会给人异常深刻的影响。回顾传统的高校建筑群,易发现在其古典、庄严的立面下,是严整的秩序,身处其中会感到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而且在这典雅之中还包含着几分沉重。教学楼群之间的空间显得呆板、分离。在这些孤立、均质、方正的间隙中,在空旷的大型中央草坪上,寻觅不到能真正让学生歇脚、聊天的小环境。试想,为什么记忆中的校园总在清澈的小湖边,图书馆附近的小花园或是运动场单杠旁的小片空地… …因为,那里有着我们美好的大学生活片段---同学之间的促膝谈心,日后好友的相识等等。尽管目前大部分校园里建筑师也布置有中心广场、大片绿地,但过大空间却不能为学生享用。假如坐在草坪中央,我们只会成为路人注视的焦点。现在的校园究竟缺少的是什么?反思后,我们意识到整个校园缺乏的是人性化的空间场所---交往空间。
众所周知,校园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校园建筑应力图营建一种以人为本,体现当代校园精神文化的美好环境。而且校园建筑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校园中最活跃的学生。除了学习、运动、休息等最基本的校园生活外,他们更需要交往与交流。它们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激发个人潜能都异常重要。因此,交往空间的创造常常是高校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以下针对如何创造交往空间,笔者小述自己的看法。
一、室外交往空间的创造
1、由建筑的围合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教学楼本身的设计模式随着教学模式的稳定也表现的相对稳定,但多栋教学楼组合而成的空间却可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变化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充分满足学生们交流活动需要的基础上,营造一个收放有致、进退有序、尺度适宜,符合人们心理、生理及审美需要的空间。借助空间的渗透与延伸,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场地,并可体现出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2、通过廊子的运用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开放(或封闭)的柱廊在空间艺术上表现的效果却十分丰富,它可以使室外场地边界变得更虚,更通透,更有空间层次,并有列柱的韵律,同时在室内外之间还可形成近人的半围合空间,使室外场所更有趣味。取代了以往教学建筑仪式化的风格,还原了校园本应有的生活与气息。建筑不再是校园的主体,而首先是人与人的活动。
3、借助底层架空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教学楼的方案设计还可将底层全部或部分架空,架空的底层与教学楼间的庭院可以成为供学生使用的主要交往活动空间。此空间的稳定性以及它所拥有的遮阳、避雨作用也可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交流环境。例如,底层架空4.5米,地面还可有适当的高低变化,并进行绿化铺砌,将几栋建筑的架空层及庭院连成一片,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层次。
二、室内交往空间的创造
1、由交通空间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因为交通空间往往是处在建筑空间连接与转换的位置,事实上它也可成为建筑空间的趣味点。例如,走廊可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楼梯则可产生上下空间的"对话"并能成为吸引人停留、交往的 "容器"。通道不再是简单地布置各种设施,而应成为积极指导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元素。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内展廊里就通过设置书架,为师生提供一个驻足停留的交往场所。
2、由共享空间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高校中,学生们需要校园建筑为其提供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室内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共享空间正是这样的焦点和中枢。共享空间是指建筑中局部空间通高几层或是垂直贯穿整个建筑高度的空间。其一层部分是建筑内部空间联系的枢纽,于此同时又是人们从封闭的室内到开敞室外的过渡空间,也是人们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最初印象。其除了满足建筑内部交通联系的功能以外,更是人们进行休息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如河南城建学院建筑系的教学楼中庭,其共享空间十分宽敞,面积达到足以满足开展比较大型活动的需要。
3、平台、屋顶花园
屋顶上人平台可种植绿色植物,设置成美丽温馨的花园,为在教学楼中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最近的接近自然、呼吸户外新鲜空气的空间,这里往往成为用功学子早起晨读、课间谈心的幽静场所。
三、教育建筑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营造有私密性、领域性、相对安静的小型户外交往场所
据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相对私密的空间有助于为人们提供控制感和选择性,而领域性又促进私密性的形成和控制感的建立。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学楼半户外走廊中,每隔8-10米就从走道里向外突出不足1米的小阳台,这种小小的改变不仅使整条长走道骤然丰富,更重要的是这些小阳台为下课后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倚靠的场所,平时总可看见三三两两的学生在那里聊天讨论,课余交往气氛也变得浓郁。这种相对私密的小型交往空间,在为师生们服务上效果显著。
总之,在教育建筑的交往空间设计中,设计工作者应当综合考虑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交往特点、交往空间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可采用多种不同手段营造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环境。现如今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建立一种教学互动的、全面开放的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等。因而,校园更应体现开放、自由、人文的"场所精神",而不应当仅停留在理论设计的层面上。只有这样通过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才能为国家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南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研究,2005
[3]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建筑學报,2004,5;52-53
[5]叶依谦---空间对话---建筑学报,2003,10;32-33
作者简介:马归民(1983.3-),男,湖北省黄冈人,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河南城建学院助教;赵诺丽(1979.10-),女, 河南鲁山县人,工作单位为中平能化建工集团,河北工程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高校建筑;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手法;设计趋势
建筑都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中,并且有其独特的空间属性和场所意义,它必须根植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其空间才会有特定的含义。不同场所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对建筑的空间形态、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关联和制约作用。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等多种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计策,将人对建筑功能的需要物化为一种主体或地域精神,融入场所的内涵和形态之中,使得场所不仅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空间,还具备表现生活中的特定的空间逻辑结构生成,从而营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形式与空间,以提升建筑的空间品质。
在讨论高校建筑时,每个有过大学经历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学校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印象会给人异常深刻的影响。回顾传统的高校建筑群,易发现在其古典、庄严的立面下,是严整的秩序,身处其中会感到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而且在这典雅之中还包含着几分沉重。教学楼群之间的空间显得呆板、分离。在这些孤立、均质、方正的间隙中,在空旷的大型中央草坪上,寻觅不到能真正让学生歇脚、聊天的小环境。试想,为什么记忆中的校园总在清澈的小湖边,图书馆附近的小花园或是运动场单杠旁的小片空地… …因为,那里有着我们美好的大学生活片段---同学之间的促膝谈心,日后好友的相识等等。尽管目前大部分校园里建筑师也布置有中心广场、大片绿地,但过大空间却不能为学生享用。假如坐在草坪中央,我们只会成为路人注视的焦点。现在的校园究竟缺少的是什么?反思后,我们意识到整个校园缺乏的是人性化的空间场所---交往空间。
众所周知,校园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校园建筑应力图营建一种以人为本,体现当代校园精神文化的美好环境。而且校园建筑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校园中最活跃的学生。除了学习、运动、休息等最基本的校园生活外,他们更需要交往与交流。它们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激发个人潜能都异常重要。因此,交往空间的创造常常是高校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以下针对如何创造交往空间,笔者小述自己的看法。
一、室外交往空间的创造
1、由建筑的围合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教学楼本身的设计模式随着教学模式的稳定也表现的相对稳定,但多栋教学楼组合而成的空间却可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变化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充分满足学生们交流活动需要的基础上,营造一个收放有致、进退有序、尺度适宜,符合人们心理、生理及审美需要的空间。借助空间的渗透与延伸,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场地,并可体现出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2、通过廊子的运用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开放(或封闭)的柱廊在空间艺术上表现的效果却十分丰富,它可以使室外场地边界变得更虚,更通透,更有空间层次,并有列柱的韵律,同时在室内外之间还可形成近人的半围合空间,使室外场所更有趣味。取代了以往教学建筑仪式化的风格,还原了校园本应有的生活与气息。建筑不再是校园的主体,而首先是人与人的活动。
3、借助底层架空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教学楼的方案设计还可将底层全部或部分架空,架空的底层与教学楼间的庭院可以成为供学生使用的主要交往活动空间。此空间的稳定性以及它所拥有的遮阳、避雨作用也可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交流环境。例如,底层架空4.5米,地面还可有适当的高低变化,并进行绿化铺砌,将几栋建筑的架空层及庭院连成一片,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层次。
二、室内交往空间的创造
1、由交通空间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因为交通空间往往是处在建筑空间连接与转换的位置,事实上它也可成为建筑空间的趣味点。例如,走廊可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楼梯则可产生上下空间的"对话"并能成为吸引人停留、交往的 "容器"。通道不再是简单地布置各种设施,而应成为积极指导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元素。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内展廊里就通过设置书架,为师生提供一个驻足停留的交往场所。
2、由共享空间丰富交往空间的形式
高校中,学生们需要校园建筑为其提供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室内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共享空间正是这样的焦点和中枢。共享空间是指建筑中局部空间通高几层或是垂直贯穿整个建筑高度的空间。其一层部分是建筑内部空间联系的枢纽,于此同时又是人们从封闭的室内到开敞室外的过渡空间,也是人们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最初印象。其除了满足建筑内部交通联系的功能以外,更是人们进行休息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如河南城建学院建筑系的教学楼中庭,其共享空间十分宽敞,面积达到足以满足开展比较大型活动的需要。
3、平台、屋顶花园
屋顶上人平台可种植绿色植物,设置成美丽温馨的花园,为在教学楼中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最近的接近自然、呼吸户外新鲜空气的空间,这里往往成为用功学子早起晨读、课间谈心的幽静场所。
三、教育建筑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营造有私密性、领域性、相对安静的小型户外交往场所
据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相对私密的空间有助于为人们提供控制感和选择性,而领域性又促进私密性的形成和控制感的建立。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学楼半户外走廊中,每隔8-10米就从走道里向外突出不足1米的小阳台,这种小小的改变不仅使整条长走道骤然丰富,更重要的是这些小阳台为下课后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倚靠的场所,平时总可看见三三两两的学生在那里聊天讨论,课余交往气氛也变得浓郁。这种相对私密的小型交往空间,在为师生们服务上效果显著。
总之,在教育建筑的交往空间设计中,设计工作者应当综合考虑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交往特点、交往空间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可采用多种不同手段营造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环境。现如今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建立一种教学互动的、全面开放的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等。因而,校园更应体现开放、自由、人文的"场所精神",而不应当仅停留在理论设计的层面上。只有这样通过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才能为国家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南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研究,2005
[3]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建筑學报,2004,5;52-53
[5]叶依谦---空间对话---建筑学报,2003,10;32-33
作者简介:马归民(1983.3-),男,湖北省黄冈人,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河南城建学院助教;赵诺丽(1979.10-),女, 河南鲁山县人,工作单位为中平能化建工集团,河北工程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