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中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然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教育,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中学数学基本思维方法主要有整体思维、类比与联想、分类与归纳、进退思维、割补与替换、凝聚与发散、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等。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实践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数学思维为主线。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果能灵活有效的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并使学生学习中得以实践,会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提供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因此,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以情设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产生于生活,生活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能吸引学生“本地电话网的电话号码为什么要升位?”、“在银行存款时,选择哪一种存款方式最划算?”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符号、抽象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生活处处需要它,进而在趣味数学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
三、及时利用新的信息,学做结合,培養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因而创造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理论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开设研究性学习课堂,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数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条途径。中小学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不是让学生产生对社会与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而是培养学生具有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中小学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包括人文知识与信息学知识等,但以数学为主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及其他信息,必须及时加以处理,为了较快地完成各个工作步骤,需要频繁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在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有机地将数学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恰当地运用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在学习“概率”一节时,让学生对一些民众关心的彩票中奖率问题,通过调查,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关心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朝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每堂课、每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从教学中点点滴滴做起,让创新统帅教学的全部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发挥数学知识中的创新因素,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中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然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教育,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中学数学基本思维方法主要有整体思维、类比与联想、分类与归纳、进退思维、割补与替换、凝聚与发散、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等。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实践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数学思维为主线。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果能灵活有效的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并使学生学习中得以实践,会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提供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因此,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以情设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产生于生活,生活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能吸引学生“本地电话网的电话号码为什么要升位?”、“在银行存款时,选择哪一种存款方式最划算?”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符号、抽象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生活处处需要它,进而在趣味数学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
三、及时利用新的信息,学做结合,培養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因而创造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理论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开设研究性学习课堂,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数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条途径。中小学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不是让学生产生对社会与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而是培养学生具有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中小学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包括人文知识与信息学知识等,但以数学为主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及其他信息,必须及时加以处理,为了较快地完成各个工作步骤,需要频繁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在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有机地将数学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恰当地运用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在学习“概率”一节时,让学生对一些民众关心的彩票中奖率问题,通过调查,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关心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朝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每堂课、每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从教学中点点滴滴做起,让创新统帅教学的全部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发挥数学知识中的创新因素,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