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工作提高城市居住空间品质等成为具体的现实问题。良好的居住空间的形成有赖于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合理的开发及设计引导,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寻找解决显示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随着时代以及城市的日益发展向着多意义、多功能的方向深化,因此,建设人性化的居住空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居住空间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涵义很广泛的概念,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具有空间实体的形态特征,并且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以及社交的场所,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城市性功能。
在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上,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2 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也是人,因此人是城市空间设计的中心和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就是需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来得以实现。本文研究的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侧重于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在公共空间的表现,以之作为空间能否满足和反映市民使用者需求的标准。所谓的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构成城市空间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空间表现人性化尺度与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的多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精神的需求问题。
3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近年来,在城市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密集,失去了人的尺度以及必要的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就目前来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3.1千篇一律的设计形式、缺乏宜人尺度
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式单一、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在狂热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动下对传统文化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以假乱真,损坏历史文化使城市的环境认知性和空间特质损失殆尽,使城市环境的地域风貌、历史文化的保护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殊不知地段内的历史性、地方性,才是最吸引人的要素才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空间
3.2 环境设计不足、缺乏整体观念
当前许多公共空间忽略对空间的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过大、尺度失调,缺乏吸引力、开放性,人情味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行为需求,仅为观赏不能参与,有些广场周围多安排行政建筑,不能吸引人流,其大片光秃秃的硬质铺地,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又缺少行为活动的依靠物,各种草地也有护栏,于是,人流往往一掠而过,难以驻足,造成空间巨大浪费,成为没有公众活动参与的象征性的公共空间。
3.3 大量积极外部空间的缺失
我国传统的城市外部空间舒适宜人,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穿插,沿街到处都是可以供市民外部空间活动的场所,公共空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充满着往来流连的人群,这是一种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积极城市公共空间。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改造和用地調整,城市的建筑密度增加了,大型综合体积聚加之以单一的开发模式,原本美好生机的城市公共空间发生了显著变化,造成了积极城市外部空间的丧失,曾经的可供市民娱乐、休闲、开展各类活动的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面临着严重缺乏的局面。
4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对策
4.1多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及人性化设计
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批判的一个重要话题是人情味的淡漠。唤回失去的人情味是未来景观布局的重要课题。现代城市空间破坏的表现之一就是形状的破碎。很多空间的用途不明,让人感觉到“不知道这是哪里?”城市开放空间简直成了孤立的相互不联系的各种尺寸的碎片的集合物。城市空间破坏的表现之二是尺度的失调。
与西方相比,中国城市的开放空间很不发达,尤其广场的概念和淡泊。以前的广场不过是一些集合交通、贸易、宗教活动的空地。经管如此,他们和传统街巷空间一起,经过精心和梳理和点睛,成为富有情趣的景观空间。这些地方往往体现着漫长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深厚俄文化内涵,对居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日常生活中常去的地方。品茶、闲聊、谈天说地、交换新闻,成为一天内不可缺少的内容。
4.2规划设计中的公众参与
首先应该使公众对建设项目的背景和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市民的兴趣,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其具体的步骤如下首先,信息的来源由政府委托规划部门负责。其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由规划人员、相关专家负责。项目的环境评价报告,由环境评价部门负责。并对可能关系到的经济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相关利益群体等给以足够的明示其次,信息的发布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渠道并行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向市民传达信息。同时应该处理与反馈使市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得到有效的传达。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专门的网站发布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发表公众见解。由委员会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公众建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包括理由,通过网站及时地反馈回公众。从而增强公众参与的信心。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由委员会出面与规划部门进行交流,并将交流结果通过网络、媒体及时公布。在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中,公众投票—专家评审—政府审批呈现出一个单向性的过程,至于公众投票在最终的决策中是否发挥了作用、发挥了多少作用则不得而知,因此也打击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5 结论和展望
在现有的国情下,建设和维护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开发商、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之间的共同协作。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法规制度和行政机制上进行必要完善。
总之,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极尽周到而得体地为人的生活服务,建立以公众为主、以使用者为主的服务思想,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把握人的感官特性、行为趋向、心理特征等,强调公众参与和通用设计,用富有创造性的大众语言、人本语言来展现公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和设计,从而使城市成为公众生活的乐园。营建出多样化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著. 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 李道增. 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居住空间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涵义很广泛的概念,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具有空间实体的形态特征,并且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以及社交的场所,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城市性功能。
在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上,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2 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也是人,因此人是城市空间设计的中心和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就是需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来得以实现。本文研究的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侧重于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在公共空间的表现,以之作为空间能否满足和反映市民使用者需求的标准。所谓的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构成城市空间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空间表现人性化尺度与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的多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精神的需求问题。
3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近年来,在城市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密集,失去了人的尺度以及必要的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就目前来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3.1千篇一律的设计形式、缺乏宜人尺度
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式单一、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在狂热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动下对传统文化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以假乱真,损坏历史文化使城市的环境认知性和空间特质损失殆尽,使城市环境的地域风貌、历史文化的保护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殊不知地段内的历史性、地方性,才是最吸引人的要素才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空间
3.2 环境设计不足、缺乏整体观念
当前许多公共空间忽略对空间的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过大、尺度失调,缺乏吸引力、开放性,人情味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行为需求,仅为观赏不能参与,有些广场周围多安排行政建筑,不能吸引人流,其大片光秃秃的硬质铺地,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又缺少行为活动的依靠物,各种草地也有护栏,于是,人流往往一掠而过,难以驻足,造成空间巨大浪费,成为没有公众活动参与的象征性的公共空间。
3.3 大量积极外部空间的缺失
我国传统的城市外部空间舒适宜人,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穿插,沿街到处都是可以供市民外部空间活动的场所,公共空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充满着往来流连的人群,这是一种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积极城市公共空间。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改造和用地調整,城市的建筑密度增加了,大型综合体积聚加之以单一的开发模式,原本美好生机的城市公共空间发生了显著变化,造成了积极城市外部空间的丧失,曾经的可供市民娱乐、休闲、开展各类活动的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面临着严重缺乏的局面。
4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对策
4.1多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及人性化设计
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批判的一个重要话题是人情味的淡漠。唤回失去的人情味是未来景观布局的重要课题。现代城市空间破坏的表现之一就是形状的破碎。很多空间的用途不明,让人感觉到“不知道这是哪里?”城市开放空间简直成了孤立的相互不联系的各种尺寸的碎片的集合物。城市空间破坏的表现之二是尺度的失调。
与西方相比,中国城市的开放空间很不发达,尤其广场的概念和淡泊。以前的广场不过是一些集合交通、贸易、宗教活动的空地。经管如此,他们和传统街巷空间一起,经过精心和梳理和点睛,成为富有情趣的景观空间。这些地方往往体现着漫长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深厚俄文化内涵,对居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日常生活中常去的地方。品茶、闲聊、谈天说地、交换新闻,成为一天内不可缺少的内容。
4.2规划设计中的公众参与
首先应该使公众对建设项目的背景和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市民的兴趣,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其具体的步骤如下首先,信息的来源由政府委托规划部门负责。其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由规划人员、相关专家负责。项目的环境评价报告,由环境评价部门负责。并对可能关系到的经济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相关利益群体等给以足够的明示其次,信息的发布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渠道并行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向市民传达信息。同时应该处理与反馈使市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得到有效的传达。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专门的网站发布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发表公众见解。由委员会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公众建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包括理由,通过网站及时地反馈回公众。从而增强公众参与的信心。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由委员会出面与规划部门进行交流,并将交流结果通过网络、媒体及时公布。在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中,公众投票—专家评审—政府审批呈现出一个单向性的过程,至于公众投票在最终的决策中是否发挥了作用、发挥了多少作用则不得而知,因此也打击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5 结论和展望
在现有的国情下,建设和维护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开发商、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之间的共同协作。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法规制度和行政机制上进行必要完善。
总之,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极尽周到而得体地为人的生活服务,建立以公众为主、以使用者为主的服务思想,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把握人的感官特性、行为趋向、心理特征等,强调公众参与和通用设计,用富有创造性的大众语言、人本语言来展现公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和设计,从而使城市成为公众生活的乐园。营建出多样化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著. 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 李道增. 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