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树立人生理想方面,大学生需正确认识和处理如下关键问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个人追求和社会目标的关系;坚定信念的重要作用;明确艰苦奋斗精神和不间断学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理想 关键问题
进入大学之后,青年学生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开启了人生的新生活。不论所读大学是否满意,是否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多年学习紧张的压力一下子在大学得到了释放,一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松懈,精神懈怠的现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再加上刚刚进入大学,还没有找到新的奋斗目标,就容易出现精神上空虚、无聊、寂寞,学习上缺乏动力,生活上比较懒散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不良状态,大学生们就要了解人生新阶段是否需要确立理想,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理想,以及怎样实现理想等问题的解答。
一、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确立自己的理想,因为有了理想,一个人的精神才会得到满足,生活才会充实、丰富,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就像大文豪雨果所说,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动物只是为了生存,而人是为了生活。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且我们还要找寻生活的意义,而理想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方向。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理想的空档期,因此这是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重现找到奋斗的方向。
理想高于现实,和现实有一定差距。人们经常说,理想是诱惑的,现实是苦涩的。这句话就揭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有些人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了现实的困难,容易消极悲观,认为理想是实现不了的目标,就放弃了理想。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虽然理想和现实有差距,但是如果二者等同的话,理想就不值得人们去追求。正是它们的这种差距性,理想才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理想和现实之间也是统一的关系。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最终在实践中变成未来的现实。因此,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值得人们去追求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①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17阿里巴巴年会中他就讲到,如果人没有了理想,这个人会活得非常无趣。而由人组成的组织失去了理想,一个公司失去了理想,就只是一部赚钱的机器。因此,他强调,阿里巴巴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不能失去理想主义。
二、正确认识个人追求和社会目标的关系
大学生不仅要理想,还需要确立科学的理想。只有科学的理想才能指引一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确立的是错误的理想,就会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因此就需要正确认识个人追求和社会整体目标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兴旺蓬勃是我们现阶段中国人民的整体向往和目标,它关乎国家、民族和个人,每个人的个人追求应该融入到这个社会目标当中。“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可见国家的强大是我们个人幸福生活的保证。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是“一穷二白”,但是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工作待遇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因为他们认为国外再好,自己再优秀,也是为外国打工。只有回到自己的国家,才能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他们愿意以身许国,以身报国。钱学森在三十多岁时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力学教授。当时在美国的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就决心即刻回国。全球规模最大的火箭与推进剂制造企业——通用航空喷气公司的最初管理人员丹尼·金布尔发现了钱学森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巨大军事价值。于是他给移民局代了话,“我宁愿枪毙他,也不愿让他离开美国,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正是因为钱学森这些科学家的回国,直接推动了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两弹的研制成功至少提早了十多年。是什么信念和力量支撑着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朱光亚曾言简意赅地回答说:忠诚报国。所以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个人追求融入到社会目标之中,在平凡的工作中,主动的服务于祖国和人民,也能成就不俗。因为一切伟人都来自于常人。
三、正确认识坚定信念的重要作用
看到远方易,到达远方难。理想是远方、信念是引擎。信念是对某种事物或者理论、思想坚定不移并且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很多人不是缺乏理想,而是缺乏信念,因此,最后一无所成,怨天尤人。就像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青年时期参加过三次高考,考上大学是他的理想,但是如果没有强大信念的支撑,他是无法成功的。他的数学基础很差,第一次高考考了7分,第二次复读高考考了19分,第三次复读时,连他的父母和数学老师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不是读书的料。于是他白天打工,晚上到夜校复习,这样坚定的信念促使他第三次高考数学考了79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他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时,第二年就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职位创办互联网。24个朋友中,只有一个人支持他,23个人全部反对。但是他认为创办互联网是正确的选择,于是依靠坚定的信念去坚持,所以才有了现在的马云。邓小平同志是个乐观主义者,一生三下三上,但是始终保持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而他乐观的源头就是他有坚定的信念。他说:“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②这个信念就是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四、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
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实现都是如此。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行的。最开始苏联的建立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了实践。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上个世界末期,苏联惨遭分崩离析和东欧诸国由红变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焕发出了前有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理想的实现尚且如此,我们个人理想的实现同样是曲折前行的。《资本论》这部巨著是马克思几十年的研究结晶,阅读了几千种书籍,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如果我们对于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能坚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习近平在青年时期曾经在陕西的梁家河村当知青,当时他才不到十六岁,他去的地方最艰苦,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不仅克服了蚊虫叮咬、饮食贫瘠、生活适应的诸多问题,也克服了劳动关、思想关,还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也正是在这段艰苦岁月中,他找寻到了自己的理想,他看到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苦,也感受到了群众对于美好明天的热烈渴求,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理念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因此,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重要條件。
五、正确认识不间断学习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③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储备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本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里面有一个农民工出身的建桥专家马文斌。他出生在贵州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参与建造了家乡的一座只有几十米的小桥,但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理想的种子。他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建桥,而且希望建的桥更高、更大。因此他在打工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自学,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没有想到竟然被采纳,从此坚定他建桥的梦想。由于不间断的学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他的学历不断得到提升,从初中毕业生一直到大学毕业生,从一个打工仔一直到建桥专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他通过勤奋的学习获得的。可见,理想的实现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唯有努力。
同时,我们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不懈追求,既是一种日积月累磨砺而成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深入反思自身动力不足的问题,待己以严,立己以高,胸怀为民之志,始能学以有成、方能德才兼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50页。
[2] 《邓小平的语言艺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341页。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51页。
作者简介:曹雪峰(1974-),男,山西太原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SKSJ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理想 关键问题
进入大学之后,青年学生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开启了人生的新生活。不论所读大学是否满意,是否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多年学习紧张的压力一下子在大学得到了释放,一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松懈,精神懈怠的现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再加上刚刚进入大学,还没有找到新的奋斗目标,就容易出现精神上空虚、无聊、寂寞,学习上缺乏动力,生活上比较懒散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不良状态,大学生们就要了解人生新阶段是否需要确立理想,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理想,以及怎样实现理想等问题的解答。
一、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确立自己的理想,因为有了理想,一个人的精神才会得到满足,生活才会充实、丰富,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就像大文豪雨果所说,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动物只是为了生存,而人是为了生活。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且我们还要找寻生活的意义,而理想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方向。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理想的空档期,因此这是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重现找到奋斗的方向。
理想高于现实,和现实有一定差距。人们经常说,理想是诱惑的,现实是苦涩的。这句话就揭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有些人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了现实的困难,容易消极悲观,认为理想是实现不了的目标,就放弃了理想。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虽然理想和现实有差距,但是如果二者等同的话,理想就不值得人们去追求。正是它们的这种差距性,理想才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理想和现实之间也是统一的关系。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最终在实践中变成未来的现实。因此,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值得人们去追求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①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17阿里巴巴年会中他就讲到,如果人没有了理想,这个人会活得非常无趣。而由人组成的组织失去了理想,一个公司失去了理想,就只是一部赚钱的机器。因此,他强调,阿里巴巴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不能失去理想主义。
二、正确认识个人追求和社会目标的关系
大学生不仅要理想,还需要确立科学的理想。只有科学的理想才能指引一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确立的是错误的理想,就会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因此就需要正确认识个人追求和社会整体目标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兴旺蓬勃是我们现阶段中国人民的整体向往和目标,它关乎国家、民族和个人,每个人的个人追求应该融入到这个社会目标当中。“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可见国家的强大是我们个人幸福生活的保证。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是“一穷二白”,但是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工作待遇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因为他们认为国外再好,自己再优秀,也是为外国打工。只有回到自己的国家,才能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他们愿意以身许国,以身报国。钱学森在三十多岁时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力学教授。当时在美国的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就决心即刻回国。全球规模最大的火箭与推进剂制造企业——通用航空喷气公司的最初管理人员丹尼·金布尔发现了钱学森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巨大军事价值。于是他给移民局代了话,“我宁愿枪毙他,也不愿让他离开美国,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正是因为钱学森这些科学家的回国,直接推动了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两弹的研制成功至少提早了十多年。是什么信念和力量支撑着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朱光亚曾言简意赅地回答说:忠诚报国。所以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个人追求融入到社会目标之中,在平凡的工作中,主动的服务于祖国和人民,也能成就不俗。因为一切伟人都来自于常人。
三、正确认识坚定信念的重要作用
看到远方易,到达远方难。理想是远方、信念是引擎。信念是对某种事物或者理论、思想坚定不移并且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很多人不是缺乏理想,而是缺乏信念,因此,最后一无所成,怨天尤人。就像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青年时期参加过三次高考,考上大学是他的理想,但是如果没有强大信念的支撑,他是无法成功的。他的数学基础很差,第一次高考考了7分,第二次复读高考考了19分,第三次复读时,连他的父母和数学老师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不是读书的料。于是他白天打工,晚上到夜校复习,这样坚定的信念促使他第三次高考数学考了79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他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时,第二年就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职位创办互联网。24个朋友中,只有一个人支持他,23个人全部反对。但是他认为创办互联网是正确的选择,于是依靠坚定的信念去坚持,所以才有了现在的马云。邓小平同志是个乐观主义者,一生三下三上,但是始终保持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而他乐观的源头就是他有坚定的信念。他说:“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②这个信念就是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四、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
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实现都是如此。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行的。最开始苏联的建立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了实践。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上个世界末期,苏联惨遭分崩离析和东欧诸国由红变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焕发出了前有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理想的实现尚且如此,我们个人理想的实现同样是曲折前行的。《资本论》这部巨著是马克思几十年的研究结晶,阅读了几千种书籍,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如果我们对于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能坚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习近平在青年时期曾经在陕西的梁家河村当知青,当时他才不到十六岁,他去的地方最艰苦,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不仅克服了蚊虫叮咬、饮食贫瘠、生活适应的诸多问题,也克服了劳动关、思想关,还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也正是在这段艰苦岁月中,他找寻到了自己的理想,他看到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苦,也感受到了群众对于美好明天的热烈渴求,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理念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因此,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重要條件。
五、正确认识不间断学习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③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储备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本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里面有一个农民工出身的建桥专家马文斌。他出生在贵州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参与建造了家乡的一座只有几十米的小桥,但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理想的种子。他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建桥,而且希望建的桥更高、更大。因此他在打工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自学,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没有想到竟然被采纳,从此坚定他建桥的梦想。由于不间断的学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他的学历不断得到提升,从初中毕业生一直到大学毕业生,从一个打工仔一直到建桥专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他通过勤奋的学习获得的。可见,理想的实现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唯有努力。
同时,我们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不懈追求,既是一种日积月累磨砺而成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深入反思自身动力不足的问题,待己以严,立己以高,胸怀为民之志,始能学以有成、方能德才兼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50页。
[2] 《邓小平的语言艺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341页。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51页。
作者简介:曹雪峰(1974-),男,山西太原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SKSJ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