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成为了凝聚中国全社会共识、考验执政党能力、测试中国新领导层的眼光、责任和勇气的“关键词”。
随着2013年3月中国“两会”的结束,中国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开始的权力交接进程已经完成。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新的政府执政团队,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更替也已到位。国际媒体对中国新领导班子的施政理念和未来政策导向充满兴趣,中国人民也十分期待中国新领导人及时启动“中国梦工程”一一诚如习近平主席在“两会”闭幕式中所言,“让每个中国人都活出精彩”。从中国新领导人履职短短数月的情况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重启“改革键”的历史时刻,未来中国的发展进程值得高度期待。
改革是一种路线,更是一种信念
中国35年的改革历程,让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取得了世人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中国的发展也到了历史的转折点。—方面是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国内积累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贫富差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环境和生态问题严重以及存在腐败现象等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和解决,将会危及中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另—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5年之后,中国经济如何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增长,这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突出。随着欧美日经济的内在调整和低迷局势,中国的对外出口压力持续攀升。中国经济遭遇到了生产能力过剩和长期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沉重压力。中国经济必须加速转型,走扩大内需、强化产业创新和加大市场力量主导的新路子。这一系列的挑战,不仅促使中国政府重新思考和规划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也在迫使中国政府和社会探索和实现解决积压问题、拓展中国政治和经济治理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在这一中国转型的历史性时刻,“改革”成为了凝聚中国全社会共识、考验执政党能力、测试中国新领导层的眼光、责任和勇气的“关键词”。如果说1978年后的中国因为邓小平所主导的改革路线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新生,那么,今天的中国就更有必要回归邓小平的改革精神,为中国带来重生。
令人鼓舞的是,“习李新政”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短短几个月以来党的高层的施政路线,让全中国人感受到了改革正在为这个国家注入新的动力和希望。
习近平和李克强从2012年11月到目前为止在其公开讲话中涉及最多的内容,都是中国的改革问题。习近平2012年12月的深圳之行,非常明确地将继承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决心列为新领导层施政的中心环节。习近平的深圳之行给中国传递的最重要的声音,就是邓小平路线是解决和发展中国问题的答案。李克强特别强调,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正在失去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提供的“人口红利”,但一定能够抓住和赢得中国勇于变革的“改革红利”。目前,习近平主席已经就中国未来改革的方针、方法和路线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李克强总理也就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改革方向明确地提出了“要扩大市场驱动”的方针。自1997年邓小平逝世以来,“习李新政”在中国过去15年的发展历史中第一次如此高屋建瓴、坚定明了地阐述了中国政府的“改革思路”。
改革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创新
综合习近平和李克强这两位中国新领导人过去数月以来的公开讲话,中国未来改革的蓝图已经基本清晰。按照他们的思路,改革首先是中国新政府的“施政方案”。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学习会议上表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在改革进程中是辩证统一的。为此,“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也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李克强总理则在3月1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生动地描述了新政府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是发展的需要,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为此,李克强对“转变政府职能”做了清晰的定义,就是“重新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未来的施政方针,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和管好它应该管的事”。“两会”进一步将中国国务院直属的27个部委,削减到了23个。
改革是坚持“中国道路”。习近平主席在“两会”闭幕会议上的讲话特意提出,实现“中国梦”,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这一论述科学地勾画了中国新领导人对改革问题的战略判断,这就是中国现有的改革不是简单地实行中国政体的转变,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发挥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团结各种观点的中国人,共同实现中国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特意强调中国需要善于学习,吸收人类发展的共同经验和成果,追求未来的中国继续在“中国道路”上的进步和跨越。这一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今天多数国民的意志,也体现了中国新领导人的改革理想忠实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基本立场。
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就“中国道路”问题,形象地比喻为“鞋子舒服不舒服脚知道”。这一比喻堪称经典。
更重要的是,习近平在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论述中,展示出了_一种具有高度时代意识的务实主义。这可以成为观察中国新领导人思维脉络的重要依据之一。习近平刻意回避了传统中共意识形态中的马列主义词语,着重引用中国近6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近代史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历史传承”。这种将中国求强、求新的历史传承置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正统性或者单纯的“西方式”还是“中国式”的民主化进程争论之上,对于中国的未来其实更具有现实性。
改革是中国新领导层即将掀起的“自我革命”。习近平和李克强都在自己的讲话中直截了当地强调了中国今后的改革要打破目前的“利益固化”格局,吹响了要向中国35年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的“集团利益”开刀的号角。而这一点,恰恰是今天中国改革的难点所在,也是国际媒体对“习李新政”是否能真正推进改革进程依然持有怀疑看法的根源所在。但今天,中国新领导人的改革决心是强大的。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出,改革就是中共自我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疼,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改革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决断
中国新领导人上台短短数月以来,改革不是“只说”,更是在“真抓实做”。这点恰恰是今天的“习李新政”给中国人带来惊喜的根本原因。2012年12月开始实行的“习八条”从这3个月的执行情况来说,效果不错。中国官员的“吃喝风”、“公款消费风”和“浪费风”已经得到了有力的抑制。中国的国酒——茅台酒——价格的大幅回落就是一个生动的指标。中国发改委甚至开始担心中国的“国内消费”也在受到消极影响。但是,“习八条”具有深刻的改革意义。中国的今天,只有刹住“官员吃喝”和“公款消费”的奢靡风气和力行勤俭节约,才能真正达到施政的政务公开,才能真正用端正党风来清洁政风,也才能真正以“党风”、“政风”来调动和端正“民风”。
“习八条”的严格执行,从根本上来自习近平主席等中国新高层官员的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和做出表率。中国高层领导出访和外地视察时开始的轻车简从、不再“清场”和“隔离”、深情地走进群众等做法,让全中国人都目睹了中国新领导人的新做派和新风气。
两会期间,李克强对中国民众做出庄严保证,中国政府2013年的“三公经费”支出将公开化,冻结政府“楼堂馆所”的兴建,严格管理政府官员的公车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人民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强调执政党要“容得下尖锐的评判”。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机构的“会风文风”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这一系列做法,都预示着“习李新政”将掀起中国朝气蓬勃、兴利除弊的“改革潮”。
从目前来看,“习李新政”的改革信号空前强大。中国新领导人展示了近10年来难得的勇气、决心和历史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自邓小平时代以来,中国高层将给世界一个惊喜。
随着2013年3月中国“两会”的结束,中国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开始的权力交接进程已经完成。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新的政府执政团队,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更替也已到位。国际媒体对中国新领导班子的施政理念和未来政策导向充满兴趣,中国人民也十分期待中国新领导人及时启动“中国梦工程”一一诚如习近平主席在“两会”闭幕式中所言,“让每个中国人都活出精彩”。从中国新领导人履职短短数月的情况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重启“改革键”的历史时刻,未来中国的发展进程值得高度期待。
改革是一种路线,更是一种信念
中国35年的改革历程,让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取得了世人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中国的发展也到了历史的转折点。—方面是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国内积累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贫富差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环境和生态问题严重以及存在腐败现象等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和解决,将会危及中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另—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5年之后,中国经济如何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增长,这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突出。随着欧美日经济的内在调整和低迷局势,中国的对外出口压力持续攀升。中国经济遭遇到了生产能力过剩和长期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沉重压力。中国经济必须加速转型,走扩大内需、强化产业创新和加大市场力量主导的新路子。这一系列的挑战,不仅促使中国政府重新思考和规划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也在迫使中国政府和社会探索和实现解决积压问题、拓展中国政治和经济治理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在这一中国转型的历史性时刻,“改革”成为了凝聚中国全社会共识、考验执政党能力、测试中国新领导层的眼光、责任和勇气的“关键词”。如果说1978年后的中国因为邓小平所主导的改革路线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新生,那么,今天的中国就更有必要回归邓小平的改革精神,为中国带来重生。
令人鼓舞的是,“习李新政”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短短几个月以来党的高层的施政路线,让全中国人感受到了改革正在为这个国家注入新的动力和希望。
习近平和李克强从2012年11月到目前为止在其公开讲话中涉及最多的内容,都是中国的改革问题。习近平2012年12月的深圳之行,非常明确地将继承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决心列为新领导层施政的中心环节。习近平的深圳之行给中国传递的最重要的声音,就是邓小平路线是解决和发展中国问题的答案。李克强特别强调,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正在失去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提供的“人口红利”,但一定能够抓住和赢得中国勇于变革的“改革红利”。目前,习近平主席已经就中国未来改革的方针、方法和路线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李克强总理也就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改革方向明确地提出了“要扩大市场驱动”的方针。自1997年邓小平逝世以来,“习李新政”在中国过去15年的发展历史中第一次如此高屋建瓴、坚定明了地阐述了中国政府的“改革思路”。
改革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创新
综合习近平和李克强这两位中国新领导人过去数月以来的公开讲话,中国未来改革的蓝图已经基本清晰。按照他们的思路,改革首先是中国新政府的“施政方案”。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学习会议上表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在改革进程中是辩证统一的。为此,“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也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李克强总理则在3月1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生动地描述了新政府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是发展的需要,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为此,李克强对“转变政府职能”做了清晰的定义,就是“重新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未来的施政方针,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和管好它应该管的事”。“两会”进一步将中国国务院直属的27个部委,削减到了23个。
改革是坚持“中国道路”。习近平主席在“两会”闭幕会议上的讲话特意提出,实现“中国梦”,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这一论述科学地勾画了中国新领导人对改革问题的战略判断,这就是中国现有的改革不是简单地实行中国政体的转变,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发挥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团结各种观点的中国人,共同实现中国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特意强调中国需要善于学习,吸收人类发展的共同经验和成果,追求未来的中国继续在“中国道路”上的进步和跨越。这一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今天多数国民的意志,也体现了中国新领导人的改革理想忠实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基本立场。
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就“中国道路”问题,形象地比喻为“鞋子舒服不舒服脚知道”。这一比喻堪称经典。
更重要的是,习近平在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论述中,展示出了_一种具有高度时代意识的务实主义。这可以成为观察中国新领导人思维脉络的重要依据之一。习近平刻意回避了传统中共意识形态中的马列主义词语,着重引用中国近6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近代史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历史传承”。这种将中国求强、求新的历史传承置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正统性或者单纯的“西方式”还是“中国式”的民主化进程争论之上,对于中国的未来其实更具有现实性。
改革是中国新领导层即将掀起的“自我革命”。习近平和李克强都在自己的讲话中直截了当地强调了中国今后的改革要打破目前的“利益固化”格局,吹响了要向中国35年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的“集团利益”开刀的号角。而这一点,恰恰是今天中国改革的难点所在,也是国际媒体对“习李新政”是否能真正推进改革进程依然持有怀疑看法的根源所在。但今天,中国新领导人的改革决心是强大的。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出,改革就是中共自我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疼,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改革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决断
中国新领导人上台短短数月以来,改革不是“只说”,更是在“真抓实做”。这点恰恰是今天的“习李新政”给中国人带来惊喜的根本原因。2012年12月开始实行的“习八条”从这3个月的执行情况来说,效果不错。中国官员的“吃喝风”、“公款消费风”和“浪费风”已经得到了有力的抑制。中国的国酒——茅台酒——价格的大幅回落就是一个生动的指标。中国发改委甚至开始担心中国的“国内消费”也在受到消极影响。但是,“习八条”具有深刻的改革意义。中国的今天,只有刹住“官员吃喝”和“公款消费”的奢靡风气和力行勤俭节约,才能真正达到施政的政务公开,才能真正用端正党风来清洁政风,也才能真正以“党风”、“政风”来调动和端正“民风”。
“习八条”的严格执行,从根本上来自习近平主席等中国新高层官员的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和做出表率。中国高层领导出访和外地视察时开始的轻车简从、不再“清场”和“隔离”、深情地走进群众等做法,让全中国人都目睹了中国新领导人的新做派和新风气。
两会期间,李克强对中国民众做出庄严保证,中国政府2013年的“三公经费”支出将公开化,冻结政府“楼堂馆所”的兴建,严格管理政府官员的公车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人民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强调执政党要“容得下尖锐的评判”。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机构的“会风文风”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这一系列做法,都预示着“习李新政”将掀起中国朝气蓬勃、兴利除弊的“改革潮”。
从目前来看,“习李新政”的改革信号空前强大。中国新领导人展示了近10年来难得的勇气、决心和历史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自邓小平时代以来,中国高层将给世界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