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在云上的事业

来源 :新知客 不上图片和原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播云作业不确定结果的角度看,执行这种作业的决定应被视作为赌博。资金和资源正在投入于一场离成功遥遥无期的事业。”
  
  北京昌平区崔村镇真顺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炮手又上区里培训了。挺着啤酒肚的果农张卫国这几天笑呵呵的。因为防雹作业的显著效果,自从2001 年承包果园开始,张卫国迎来了好几年的丰收。
  5 月,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全国进入“备战期”的时间。接着的9 月又将是大丰收,因为今年领取上岗证的炮手将用碘化银炮弹再一次保卫张卫国的苹果园。
  
  最大规模的播云作业
  
  这些炮弹平均每颗含1克碘化银,炮弹进入云层后爆炸,释放出碘化银催化剂,一次作业使用20~30克碘化银便能产生效果。碘化银受热会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只有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碘化银粒子。1 克碘化银可以形成1013~1015 个微粒,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温度极低的云层中产生冰晶,从而形成雨或雪。这个过程被称为“冷云催化”,是应用得最广的人工影响天气手段。(详见本刊2008年5 月报道《“鸟巢”消雨计划》)
  因此, 在技术层面, 人工影响天气被称为“播云作业”(Cloud Seeding),这个称呼不由让人产生种种关于农业播种的想象。对一个中国农民来说,减少了自然灾害,保住一年的收成,比什么都实在。这个需要作为出发点,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影”(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居世界首位的事实。
  “中国播云作业次数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丹尼尔•罗斯菲尔德教授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教授,在他看来,以干旱和滴灌农业闻名的以色列对降水的需求应当远大于中国,而中国人工影响天气次数之频繁“几乎不可想象”。
  这一规模有多大?中国气象局的资料表明:1999~2006 年,中国共人工增雨2500 亿吨,每年超过300亿吨,计划到2010 年,每年增雨500 亿吨。与此相关,每年在这方面的投资高达数亿元,全国各地为此投入3.7 万人、约7000 门高炮和5000 个火箭发射架。
  “老百姓的需求巨大。”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郭学良解释这种巨大作业规模的“群众基础”,“干旱很严重,冰雹灾害很严重,老百姓需要。你不给我作业,每年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一场干旱、冰雹,什么都没有了。他们靠这个赚钱,结果什么都没有了,你说做不做?”然而,也许老百姓不知道的是,这个颇具科学气息的技术,还未真正得到科学实验的有效论证。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退休教授伽柏•瓦利告诉记者,关于人工影响天气最大的问题是播云作业有效性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是指,现有的科学知识不能阐明在何种条件或情况下,播云作业可以产生预期的结果。因此,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执行情况并不遵循可靠的科学知识。换句话说,播云作业仅仅是在模糊的概念下决定了怎样做,什么时候做以及做什么。
  理想的情况下,科学应该能够给出“人影”作业成功机率的评估。然而,研究大气科学的伽柏•瓦利最终认定,即使是这种评估在现在也是不可能的。涉及天气变化的大气科学是一个充满复杂变量的学科,云层条件差异很大,而且这些条件只有通过一系列指标,如雷达反射率、回波高度、飞机观察等才可以被诊断。这些指标很重要,但却是不充分的。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估量播云作业的负面结果。
  “从播云作业不确定结果角度看,执行这种作业的决定应被视作为赌博。资金和资源正在投入于一场离成功遥遥无期的事业。”瓦利教授说。
  
  “各省自管头顶天”
  
  眼下投资这场事业的,是中国各地地方政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费用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郭学良主任说。2007 年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立,承担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全国逐步形成了以气象部门组织实施、地方投入为主的国家、省、市地、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制度。
  各省的“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是当地气象部门气象业务的一部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各省气象局负责技术管理,各地省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省人影办统一协调作业,决定火箭点、炮点布置。作业前需申请空域,由空军管理部门控制。
  一般情况下,由省级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发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通知,相关各级单位做好作业准备。区县气象局发现作业条件时,向上级人影办汇报,人影办向空军申请协调空域,得到安全发射指令后,召集各作业点炮手进行作业。
  这种实质上以省级人影办为主导的机制,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引入“各省自管头顶天”的境况。
  当然,这种行政划区的做法并非中国独有。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发源地美国,也是由各州政府主导管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体涉及的管辖部门在各州之间也有所差别。以瓦利教授所在的怀俄明州为例,批准发放“人影”牌照的是怀俄明州工程办公室,但在批准前必须由州水资源开发委员进行协调。
  与中国各省“自上而下”展开作业的情况不同的是,美国开展人影作业项目更像是“自下而上”。个人和团体获得人影作业牌照后,还得作出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他们必须证实人工影响天气的行为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当然实践这样的政策在瓦利教授眼里存在太多变数。“因为评估起来非常困难,太多因素需要被考虑。”他说。正是由于评估的困难,美国多数的州并不开展“人影”作业。即使作业,也只限于一小部分团体申请,主要用于增加降雨量。俄罗斯也有“人影”作业,2007 年他们甚至在红场阅兵前使用了这一手段,而这在美国是坚决不允许的。
  
  云水争夺战
  
  美国人的顾虑不仅于此,云层具有流动性的性质,让云水资源的法域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
  “我们国家现在希望达到省与省之间的协调,能够更多地增加降水,就是要跨区域作业。”郭学梁说,“一块云,如果单独作业就是省里的管辖范围,跨区域作业就是说大家联合来作业,降水量可以更大一些。让各省联合起来都降水,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干旱地区。干旱地区跨的范围也很大。我们希望几个省联合起来,都降下来,这样不管是哪个省都有好处。”
  这种理想化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在人影作业经费来自各地财政的现实面前,仍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以省内协调主导的机制直接导致的是省际间评估标准不统一。各省独立制定评估标准的做法,使得目前为止没有全国性的评估报告。因此郭学良主任在谈及评估效果时将“农民觉得有效”作为有力证据。“农民不让撤作业点,”他说。
  而这种“农民觉得有效”的评估也存在内部矛盾。郭学良也明白,地方气象局应天气变化作出防雹干旱决策时,并不能协调全部农民的利益。他举例说,青海的牧区每年到了春季干旱缺水,但是牧民不希望降水,因为老是下雨,羊蹄就会发烂,他们希望雨水量适当。但是对于有些需要水资源的部门,比如水电部门,需要水越多越好,这就是矛盾。
  矛盾远不止此。在“人定胜天”的热情背后,各地人影办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这种热情有时带来的却是另一番局面。
  早在5 年前,河南就已经上演了一次轰动全国的雨水争夺事件。2004 年7 月9 日下午,从河南南部向东北方向飘移来一片携带丰富水汽的云块,久旱无雨的平顶山、驻马店、漯河、许昌、周口5 市为抢夺云水资源,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竞相实施人工增雨。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陈广庭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曾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从理论上讲,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片云系的云水资源如果没有及时从大气循环中得到补充,其拥有的空中水资源就是恒定的,如果在一个地方实施人工增雨,云系下游的地方降雨就要减少,下游即使实行人工增雨,成效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云水资源争夺是地方协调的缺失,那么发生在昌平崔村镇真顺村的“小插曲”就反映出作业人员管理的问题。
  真顺村张国岳副主任告诉记者,一位村里的炮手因醉酒与人打赌,擅自发射炮弹。尽管在雷达监控下,这场闹剧被区气象局及时制止了,但是对于空域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一个求雨仪式?
  瓦利教授以一句略带诙谐的话结束记者的采访:“我们应该明白,许多社会活动仅仅因为心理因素和政治影响而被认为是有用的。比如使用焚香跪拜、动物祭祀等仪式求雨。作为科学家,我无法证实它的有效性。但是我也无法否认,这些行为毕竟令人充满希望。”尽管这位美国科学家研究了“人影”技术一辈子,但看来他并不支持大规模应用这项技术。
  瓦利并不是惟一这样表态的科学家。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气象学家丹尼尔•布雷德也认为,人工降雨的效果令人鼓舞,但有很多夸大之辞,“这不光损害了大气科学和人工影响天气,在整体上对科学来说都是个损害。” 20 世纪70 年代末,有2000 万美元的联邦研究经费用于研究人工影响天气,而现在专门研究如何人工降雨的经费已经取消了。
  丹尼尔•罗斯菲尔德的国家30年来都站在人工降雨的技术巅峰。以色列应用的是地面燃烧焰剂和飞机播撒碘化银,据说这样的手段能增加15%~20% 的雨量。在中国则主要靠高炮作业。发射到云层的碘化银炮弹是用军队过期“三七”炮弹改装的。高射炮也是军用淘汰下来的设备,它的前身是无缝钢管制作的土炮,发射内装碘化银的礼花弹。依靠这些装备,据评估每次作业也能增加10%~23% 的雨量。
  然而近年来,罗斯菲尔德的观点略有变化,他建议记者与其关注人工降雨,不如去关注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播云作业和空气污染对天气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一样的,它们对云层的影响作用基于相同的物理准则。”罗斯菲尔德说,“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了,无论哪个国家,靠蓄意播云作业影响降水,效果都赶不上因空气污染而引发的变化。”
  但对于郭学良主任来说,作为全国“人影”事业的领头人,当务之急还是如何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评估机制和促成跨区域合作,把工作规范起来,把“乱象”问题解决掉。毕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人工影响天气”的庞大需求已经是不能忽略的存在。“既要发展,也要解决吃饭问题;既要保护环境,还要维持老百姓的生存。这就是现实问题。我们做人工影响天气的目的是应对自然灾害,很明确,不是为了发展气象武器或别什么,仅仅只是应对自然灾害而已。”
  
  人工影响天气简史
  
  从避雷针开始,到往云层里播撒食盐、干冰和碘化银,影响天气的尝试,几乎可以说古已有之。
  1、从避雷针开始
  人类最早影响天气的科学尝试,也许应该追溯到避雷针。避雷针一般认为是富兰克林在1749 年发明。实际上首次有科学根据的人工影响天气建议是美国气象学者伊斯派于1839 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潮湿的空气中可用烈火产生上升气流来造云致雨。
  2、不成功的尝试
  使用炮击消除冰雹的做法到最近30 年才普遍使用,但是最早的尝试是在1896 年,一位意大利市长斯汀格使用一个2 米高的大炮产生冲击波来消除冰雹,在实验的2 年之内没有雹灾发生。1918 年,法国科学家把装满液化气体的炮弹发射到空中。1921 年和1924 年,美国科学家两次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沙粒,试图促使云层碰撞而降雨。这些实验基本上都失败了。
  3、朗缪尔-沙弗尔实验
  历史上首次成功的人造雨雪发生在1946 年11 月13 日,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的化学家艾尔文•朗缪尔设计实验,他的助手文森特•沙弗尔驾驶飞机,在马萨诸塞州格雷洛克山上空把2.7 千克干冰倒在云层中,引发了一场暴风雪。图为朗缪尔,193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4、中国的第一次
  中国最早做的人工降雨是在1958 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 年未遇的大旱。这次作业用的是食盐,由空军二航校的飞行员周正驾驶一架杜-2型轰炸机,在云层播撒了将近200 千克。杜-2型轰炸机是当时解放军的主力机型,这次行动也是一次准军事行动。
  5、引导天雷
  最早的人工引雷实验应该是法国人做的。但纽曼等人利用火箭拖导线技术,于1960 年在美国最早实现了真正实用意义上的人工引雷。20 世纪70 年代,研究者们发现用红外或紫外激光也能实现引雷。
  6、阻止飓风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军方秘密启动了“风暴狂人”项目,试图在大西洋上使用人工降雨技术来改变飓风的生成规律。这个计划只对少数的飓风进行了测试,因为资料还未解密,至今也不清楚该项目是否成功。
  7、被禁止的气象武器
  1967~1972 年,美国曾进行过“中间人—爱国者行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的方法人工降雨,延长雨季,用于截断越南的“胡志明小道”。这一行动先后出动2600 架次飞机,造成山洪暴发,杀伤巨大。1978 年,一项国际条约禁止了将人工影响天气用于军事和敌对目的。
  8、中国人的应用
  1987 年5 月,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发射了降雨弹4700 发,据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火势。20 世纪90 年代,国外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兴趣开始减小。2009 年2 月,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38 年罕见的干旱,很多地方使用碘化银炮弹促使增加降水,使人工增雨在中国成为新话题。
其他文献
为确定国槐种子适宜的采收期,研究了8个采种时间对国槐种子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10月20日-12月19日处于稳定状态,之后开始显著下降;淀粉质量分数先上
黑洞的碰撞、恒星的诞生、星系的合并,这里应有尽有,不过它们都是通过电脑计算,并利用数字技术构造出来的虚拟模型。遥远的宇宙中所发生的神奇的事件,那些能量的转换与进发就
期刊
为消除铸态GH 3625合金的显微偏析,改善其热加工性能,建立其均匀化动力学并制订均匀化处理制度,采用ImagePro Plus软件、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对通过真空感应熔炼和电
文章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功能和设计做了反思,并确定了新的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包括把握复习目标和学生起点、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
据有关部门调查预测,今后10年全国家具需求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家具市场前景看好,竞争激烈。 一、宾馆家具进入更新期。目前全国有1900多家涉外宾馆,30多万套客房,“八五”
以宝马轿车上选装的主动转向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模式,以及该系统可变传动比、稳定车辆等功能的实现原理和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出通过
水电站大坝建成后,水库的泄流由闸门控制,但泄往往与水下游水文的流量不一致,给水库防洪调度的安全带来影响。本文通过水口水电站水库运行中出现泄流量模型与原型值偏差的分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