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涂序南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_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梅尧臣的悼亡诗纯从胸臆间泻出,语语感人,句句情深,哀婉缠绵。他多作纪梦诗,借梦境传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他往往将往日的家庭温馨和现实的形单影只构成鲜明的对比,往日夫妻之情愈深,今日之悲就愈深。
  关键词: 梅尧臣 悼亡诗 抒情特色
  
  悼亡诗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前者写一男子睹物思人,悼念故妻;后者写一女子抚今追昔,悼念亡夫兼自伤。自从西晋潘岳以至情至性的笔墨作《悼亡诗》三首之后,悼亡诗实际上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即丈夫对亡妻的悼念。唐代韦应物的《伤逝》被誉为悼亡诗之极品,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被称为古今悼亡诗之绝唱。
  被称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作有悼亡诗三十七首。“从数量和规模来说,两宋诗人悼亡诗创作,无人能出梅尧臣之右”。[1]梅尧臣妻谢氏,是名臣谢涛之女、谢绛之妹,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结婚,时年二十。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七月七日,在梅尧臣自吴兴返回汴京的途中,谢氏病卒于高邮段运河三沟船上,年三十七岁。之后的几年中,梅尧臣为谢氏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诗,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情深意长,真情灌注
  
  梅堯臣和妻谢氏伉俪情深。景祐二年,梅尧臣因事至东流,作有《往东流江口寄内》诗,并以谢氏口吻作《代内答》云:
  结发事君子,衣袂未尝分。今朝别君思,历乱如丝棼。征仆尚顾侣,嘶马犹索群。
  相送不出壶,倚楹羡飞云。日暮秋风急,雀声檐上集。并作千里愁,愁极翻成泣。
  虽是小别,然互相牵挂之情甚浓,他们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因此,一旦永诀,梅尧臣伤心欲绝可想而知,如《悼亡三首》: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脩短,岂敢问苍天。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这三首诗作于谢氏去世之初。第一首云十七年的夫妻相处,他们丝毫没有感觉审美疲劳,反而“相看犹不足”。梅尧臣那时只有四十三岁,可是却发出“终当与同穴”的消极厌世之语。第二首云诗人外出恍惚如梦,归来更感孤寂,见人虽强颜欢笑,但难掩内心悲痛。第三首梅尧臣将妻子比作“连城宝”,从而写出“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的痴极之语,非爱极难以至此。陈衍评《悼亡三首》说:“‘精爽’十字,最为沉痛。”[2]陈衍还将梅尧臣和潘岳进行比较:“潘安仁诗,以《悼亡三首》为最,然除‘望庐’二句、‘流芳‘二句’、‘长簟’二句外,无沉痛语。盖熏心富贵,朝命刻不去怀,人品不可与都官同日而语也。”[3]
  在《新冬伤逝呈李殿丞》中,梅尧臣向友人倾诉内心难言的悲痛:
  恶老今逼衰,孤寂仍足悲。寒风一夜起,曩事无不思。手泽在故物,默历非故时。梦寐犹平常,及悟恨莫追。人生苦情累,安得木石为。赖有同舍郎,相语强解颐。
  丧妻之痛使梅尧臣未老先衰,而更难以忍受的是漫漫长夜的孤寂之悲。寒风骤起,前尘往事,历历在目;睹物思人,其恨无穷。诗人不禁悲叹:“人生苦情累,安得木石为。”而这满腔的愁苦唯有向“同舍郎”倾诉,以稍解心中之悲。
  梅尧臣对谢氏的思念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停止。甚至再婚后,仍然难忘旧情。庆历六年,梅尧臣续娶年轻貌美的夫人刁氏。《新婚》云:
  前日为新婚,喜今复悲昔。阃中事有托,月下影免只。惯呼犹口误,似往颇心积。幸皆柔淑姿,禀赋诚所获。
  此诗作于再婚后的第三日。虽然新婚之喜使梅尧臣免于形单影只,也冲淡了一些伤痛,但是对亡妻的思念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惯性地误喊新妇作谢氏。又如《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云:“戊子夏再过,感昔涕交流。恐伤新人心,强制揩双眸。”故地重游,诗人不胜伤感。为了不伤新妇的心,只好强揩眼泪。
  在谢氏去世之初,梅尧臣是呼天抢地、近乎绝望的哭喊,后来则显得更为内敛、沉挚。
  
  二、如梦似幻,以梦传情
  
  梅尧臣对亡妻的悼念多借助于梦境来传达,纪梦诗多达九首。如《来梦》:
  忽来梦我,于水之左,不语而坐。忽来梦余,于山之隅,不语而居。水果水乎,不见其逝。山果山乎,不见其途。尔果尔乎,不见其徂。觉而无物,泣涕涟如,是欤非欤。
  在梦中,亡妻仿佛就在身旁,然而梦中的温馨何其短暂,梦醒之后依然是深深的惆怅和不尽的泪水。又如《梦感》:
  生哀百十载,死苦千万春。何为千万春,厚地不复晨。我非忘情者,梦故不梦新。宛若昔之日,言语寻常亲。及寤动悲肠,痛逆如刮鳞。
  生悲只有短短几十载,而死离却永无再生之日。诗人直言“我非忘情者”。在梦中,言语相亲一如往常。然而梦醒之后不禁伤心欲绝,肝肠寸断。《不知梦》同样写梦中欢聚之短暂,末尾不禁慨叹:“人生在世间,何异梦寐为。”
  梅尧臣不仅在晚上会和亡妻梦遇,甚至白天也会梦到她。如《椹涧昼梦》:
  谁谓死无知,每出辄来梦。岂其忧在途,似亦会相送。初看不异音,及寤始悲痛。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
  诗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由于思之深、爱之切,每当外出时,妻子就会如期而至来到诗人的梦中,似乎是担心诗人旅途孤寂,而特意来相伴的。音容笑貌,与往日无别;及至梦醒后,悲不自胜。人世间转眼即已成为过去,陪伴诗人的唯有佳人的一缕清魂。又如《灵树铺夕梦》:
  昼梦同坐偶,夕梦立我左。自置五色丝,色透缣囊过。意在留补缀,恐衣或绽破。殁仍忧我身,使存心得堕。
  在梦中,无论是白昼还是黄昏,佳人都陪伴在身旁,形影相随。更让诗人感到温暖的是,佳人还对诗人的生活关怀备至。她唯恐诗人的衣服破了无人缝补,而特意将“五色丝”留在“缣囊”中,其贤惠可想而知。贺铸在《鹧鸪天·半死桐》中所言:“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应是有所启发。
  梅尧臣再婚后,亡妻仍然会偶尔入梦。《戊子正月二十六日夜梦》云:“自我再婚来,二年不入梦。昨宵见颜色,中夕生悲痛。”
  梅尧臣借助梦境,穿越时空阴阳的阻隔,将对亡妻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取得了良好的抒情效果。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记梦悼亡的千古绝唱,梅尧臣以梦传情的悼亡诗对他应该也有所影响。
  
  三、深情追忆,今昔对比
  
  在某些特殊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会勾起梅尧臣对亡妻的追忆。如《正月十五夜出回》:
  不出只愁感,出游将自宽。贵贱依俦匹,心复殊不欢。渐老情易厌,欲之意先阑。却还见儿女,不语鼻辛酸。去年与母出,学母施朱丹。今母归下泉,垢面衣少完。念尔各尚幼,藏泪不忍看。推灯向壁卧,肺腑百忧攒。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古时候,这一天异常热闹,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争相结伴出游去观赏花灯。然而处在悼亡悲伤情绪之中的梅尧臣,不出去是愁,出去更添愁。本想出游自宽,可是看到别人无论贵贱,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只,于是意兴全无,只好回家。在家看到年幼的儿女,想起往日的其乐融融,悲不自胜。可是又不想让小儿女们看到,只好独自卧床向壁,忍受痛苦的煎熬。
  农历七月初七是亡妻的忌日,又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有感》抒写了梅尧臣在这一天凄凉的心境:
  去年此夕肝肠绝,岁月凄凉百事非。一逝九泉无处问,又看牛女渡河归。
  此诗作于谢氏去世一周年之际。在这一年中,梅尧臣饱受岁月凄凉的煎熬。想到牛郎织女尚可一年一会,而自己和亡妻却永无相见之日,诗人怎能不百忧攒心?
  妻子生前的故事、旧物往往触动诗人敏感的心弦。如《麦门冬内子吴中手植甚繁郁罢官移之而归不幸内子道且亡而兹草亦屡枯今所存三之一耳遂感而赋云》:
  香草叶常碧,本生岩涧边。佳人昔所爱,移植堂阶前。自吴北归梁,复以盆盎迁。
  佳人路中死,此草未忍捐。与我日憔悴,根不通下泉。勤勤为浇沃,稍见萌颖鲜。终当置坟侧,长茂松柏埏。
  麦门冬是妻子生前所植的一种芳草,诗人看到它,就仿佛看见爱妻。因此诗人无论到哪里做官,都把它带在身边,勤加浇灌,并表示终当有一天要把麦门冬植于妻子墓旁的心愿。后来由于长途跋涉,担心麦门冬枯死,才把它暂寄于佛寺之中,并作《寄麦门冬于符公院》以寄情。在诗人眼里,麦门冬已成为妻子高洁品质的象征。又如《梨花忆》:
  欲问梨花发,江南信始通。开因寒食雨,落尽故园风。白玉佳人死,青铜宝镜空。今朝两眼泪,怨苦属衰公。
  梨花当是他们共同喜欢之物。梨花的洁白象征着妻子的高洁,梨花因风吹雨打而匆匆凋谢比作佳人的芳年早逝。而今又见梨花发,然而佳人早已化为陌下尘,感慨今昔,诗人怎能不双眼泪流?
  梅尧臣的悼亡诗以真情为经,以出色的抒情手段为纬,上承潘岳、韦应物、元稹,而又有自己的特色,对苏轼、贺铸、纳兰容若的悼亡诗词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在悼亡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胡旭.悼亡诗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122.
  [2]陈衍评选.曹旭校点.宋诗精华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31.
  [3]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2.
其他文献
摘 要: 幼儿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有同情心的老师;其次,要重视幼儿同情行为的建立;最后,要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的班级氛围。作者对同情心的概念与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幼儿教师角度对有效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幼儿同情心 同情行为 缺失 对策    当前,由于社会、幼儿自身发展等原因,幼儿同情行为缺失的现象大量存在。同情心的培养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
摘 要: 茶自中国流入日本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本文分析了日本茶道的产生与流变过程,并将其与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比对。  关键词: 日本茶道 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    日本,堪称世界上变化最迅速的国家。由于日本民族比较保守,因此现代的日本文化表现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又由于二战的切身经历,其又具有相当的外化倾向。日本茶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
摘 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汉大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汉大赋是汉朝的文学主流形式,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新的整合性文学,汉大赋以其恢宏的规模、雄伟的气魄、丰富的内涵开拓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取向,也同时开创了文人跻身政坛领域的豪壮局势。大赋广泛推广,出现了一批卓越的汉赋家。汉赋是文人自信心倍增的自觉产物,因而可以说汉大赋开启了文人自觉创作的时代。本文以司马相如的写作策略为例,来分析汉大
摘 要: 在创作高度类型化、商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中,诺兰算是风格别具的一位,这来源于他对电影叙事的精妙处理。交织错位的情节脉络、复杂多变的人物角色以及迂回曲折的悬念设计等等,他的电影如万花筒一般包容多了重叙事元素,不断冲击着观众的传统审美。当然,纷繁却不复杂,“碎片化”的处理凝聚在一个宏大、完整而复杂的叙事时空里,这也促使观众不断地去咀嚼剧情、感悟角色、理解故事。  关键词: 诺兰电影 “碎片化
摘 要: 谭恩美用《沉默之鱼》中的丛林双重隐喻,以生机盎然的绿色丛林喻指重新获得爱的信心、萌生追求自己真爱的勇气的力量之源,以神秘莫测的恐怖丛林譬喻两性关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成功走出丛林意味着理清自己的真实情感,解除名义上的爱情婚姻的桎梏,获得解脱与超越。谭恩美巧妙地借用走入与走出丛林表征了两性关系情感从对立到和谐的情感升华历程。现代物质男女在丛林里重获爱的能力,最终携手真爱,走出丛林,步向
摘 要: 本文从不同维度,以南京话为例,考察了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现状,主要探讨了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特点、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产生动因、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传播等问题。利用内省和演绎的方法,论证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播出意义及发展价值,以期其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关键词: 电视 方言 新闻 语言学 南京话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方言新闻节目这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迅速地发展,打破了传统普通话播音的新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关注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在做好充分预设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机智,把握教育机智,巧用课堂有效信息和各种资源,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启迪思维,促进生成,并不断实践、反思,以构建有生命的动态课堂。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动态生成 精心预设 民主和谐 机智灵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关注课堂动态生
摘 要: 高校形势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坚持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切实增强该课的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师资力量、学生规模、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地方本科院校在对形势政策课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必须大胆改革,勇于
摘 要: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人格是德、才、识、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要增强人格魅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做到有爱心、有热情、有责任感;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教学方法灵活,言行得当;专业知识扎实,师范素质过硬。  关键词: 教师 人格魅力 人格    一、引言  人一生的成长要受到三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每一种教育
摘 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建立了中华民国,践行了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迈向现代,实现了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结构理性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变革,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完善。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宪政 政治现代化   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