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艺术院校多年开展专业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为基础,从办学定位与建设目标的设定,办学积淀、办学层次、综合办学水平等构成要素,绘画专业建设实例等方面,对省级艺术类品牌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品牌;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结合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落实“高教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组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遴选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推动和强化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吉林艺术学院绘画专业以此为契机,以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繁荣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步提升。近日,该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
一、办学定位与专业建设目标设定
,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对学校各专业的改革、发展、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学校的办学定位一般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功能定位、学科发展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教育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等。不同类型、不同办学积淀的院校办学定位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有所不同,吉林艺术学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其办学定位的阐释是:(1)办学职能定位。对高等学校而言,通常是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四大办学职能,在艺术院校则体现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传承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四句话。(2)服务面向定位——与国内其他按大区布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相类似,“植根地方、面向大区、辐射全国、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是学校始终坚持的服务面向定位。(3)学科发展定位——基于综合性艺术院校艺术学科齐全的特点,学校的学科发展是以优势艺术学科为龙头,以艺术学门类全部5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为支撑,艺术学科与文学、教育、工学、管理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经过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艺术个性鲜明、综合艺术素养较高、具有较强创作、创新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艺术人才”。吉林艺术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主要培养区域与行业的应用型艺术人才,而同时还要发挥自身多个艺术学科专业相融、互补的综合优势培养社会急需复合性应用型艺术人才。学校各专业的建设目标的设定都与上述办学定位相契合。
依据高等学校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需要可有不同的专业建设目标。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目标的设定,一般可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基本要求来确定,即要具备基本的专业办学条件、基本的教学管理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同时要突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目标,要特别体现改革创新精神,注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到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对特色专业则要求有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实现“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或“人优我新”。对品牌专业建设目标,则需要有更高的水准。吉林省教育厅对首批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提出的建设目标为:“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200个教育思想观念先进、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夯实基础”。这个目标的提法比较简明和全面,既有思想观念和教学质量的要求,又有开拓创新和凝练特色的要求,更要有社会服务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省级品牌专业应对省内乃至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品牌专业的基本要素
多年专业建设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明确品牌专业的基本要素至关重要。这些要素的实现程度和效果,既是品牌专业必不可缺的支撑,也应作为遴选品牌专业的主要依据。
1. 办学积淀
品牌专业应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和积淀,至少应有5届以上本科毕业生,并已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品牌专业应是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或突出的改革创新业绩,必须是省内或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公认的佼佼者。
2. 办学层次
在省内乃至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有比较优势的专业,一般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提升空间,也更易于培育成品牌专业。这样的专业一般都有省级以上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硕士以上一级学科学位点作依托,在品牌专业遴选中,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对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授予权作支撑的专业应予以优先支持。
3. 综合办学水平
(1)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是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的重要接口。只有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所需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才可能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才可能成为品牌专业。艺术类专业发展则要与国家及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求相对接。
(2)教育教学理念较先进。品牌专业要以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要有明确的专业建设思路,能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网络教学资源较丰富,有丰硕的教学成果,有优良的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有序运行的相关机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师资力量较雄厚。师资数量达标,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整体教学水平高、发展趋势良好。专业带头人为具有正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在业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话语权。专业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专职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重视教学团队建设,能紧密围绕教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需求,依托相应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开展较高水准的教研与科研,持续承担省级以上课题立项、持续在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编著业界有影响的教材和专著,并能自觉及时地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使科研反哺教学。 (4)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经费投入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拥有较为充足和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纸质、音视频资料)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建立了校内良好的实践教学必备的各种实验、实训条件,建有数量能够满足需要且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与单位的合作,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及同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对学生共同培养、共同考评和反馈的相关机制。
(5)教学管理规范。建有支撑品牌专业建设、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和实验、实训、实习指导书等各类文件齐备,且水准较高。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张扬个性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办法。实验室(实训室)实行开放管理,积极开展国内外相同专业师生的合作交流。
(6)培养的学生质量高、成效可测量。品牌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应持续保持良好。生源旺盛;近3—5年毕业生校内外同行评价的满意度、一次平均就业率居省内或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前列,用人单位综合评价好,专业对口率超过80%且逐年提升。
三、建设品牌专业的实践探索
绘画专业是吉林艺术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绘画专业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恢复本科招生; 2007年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绘画专业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建设和提升的过程。
(1)支撑学科及平台建设。以高层次学科平台为依托提升绘画专业建设层次。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相继建立了若干个与绘画专业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学科平台,包括教育部中俄艺术交流基地、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长白山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其中,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专业层次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绘画专业在1993年就获批省内同类学科的第一个硕士点;1995年成为吉林省首批11个重点学科之一。多年来,学校积极支持绘画相关支撑学科及其学科平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绘画专业综合水平迅速提升,形成了一批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省内业界有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了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专业设施和环境,取得了诸如“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长白山文艺奖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和业界大奖。尤其是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全国美术系统特别是绘画界的优秀人才,其领域包括国内知名高校、美术馆、画院、文博机构等。
(2)推进课程建设。以省级精品课(优秀课)为引领提升绘画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专业办学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的水准对专业办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多年来,绘画专业坚持以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各项改革,探索绘画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成立由绘画专业专家、学者和用人部门代表参加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一起讨论课程教学改革,协同构建和制定与社会及文化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绘画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和教学与科研创作实践基地。绘画专业始终按照高标准建设各门课程,按照“一流的教学思想、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的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和优秀课程,“风景写生”、“揭裱与修复”和“绘画视觉语言和转换方式”、“美展策划与布置”、“动画速写与默写”等课程相继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优秀课程。以这些课程为示范和引领,进一步带动了绘画专业各门课程的改革、建设与提升。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点提升绘画专业学生的绘画实践和创作能力。绘画专业是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始终坚持绘画艺术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倡导继承传统与突破创新并重的教学方针,构建以创新型实践为主导的艺术实验教学体系;采用展览带动教学的实践化教学方式。加强了绘画相关工作室、实验室和写生基地及建设,特别是在北京“中国宋庄”艺术区、798艺术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东省崂山风景区、吉林省博物馆等建立了一批条件优越的写生实践基地。 多年来,绘画专业坚持“学思做”有机结合,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作品展览、风景写生与课程实践一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绘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绘画专业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综合实践,参加“百校美育工程”和“高雅文化进社区”。
(4)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积淀提升绘画专业水平。地方艺术院校兼有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技术教育类似的办学特点,应用性和实践性均显得特别重要,从而对教师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专业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多年来,绘画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对绘画专业教师而言,很难想象没有高超绘画技能的教师会教出会画画的学生。这就要求绘画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仅应成为一名教学精湛的教师,同时也应该是一名优秀的画家。一方面,绘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和完善观摩教学、专题论坛或讲座、教学研讨、相互听课、相互点评等教学制度和活动,坚持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通过更好地执行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特别关注“双师型”(教师—美术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师绘画教学与创作、指导绘画及参加画展、定期去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考察学习、进修提高,直接参与国际、国内相应的绘画学术交流活动等,为他们扩大学术视野和业界影响、提高绘画实践能力和知名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绘画专业既要使骨干教师尽可能多的结合人才培养参加各种画展和绘画实践,又要积极吸收有较高绘画教学水平和实践、示范能力的知名画家做专业兼职教师,使绘画教学更具有新鲜感、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近年来,绘画专业按“教师—美术师”双师型建设的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绘画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东北表现主义油画创作团队成为省首批确定的科技创新团队。绘画专业教师队伍的层次和影响迅速提升,目前已形成了以省美协主席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教学名师、省高级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学科领军教授、吉艺学者为带头人和骨干的在省内同类专业占有明显优势的师资队伍。
(5)教学设施建设。以建设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契机改善绘画专业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近年来,绘画专业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思路、筹集经费,充实教学设施,积淀办学资源,通过中地共建、省财政专项及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等,使绘画专业教学实验室达到16个。近三年来,绘画专业增设了三个具有国内前沿技术水准、省内院校中最先进的绘画专业教学与科研平台,即绘画综合材料实验中心与油画修复工作室、世界经典油画版权复刻版临摹室和吉林原创版画实验基地及国际交流站。引进一批国际前沿的数字化技术设备,为绘画专业开展更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创作,为师生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优质的设备设施、技术保障和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李文玲]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品牌;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结合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落实“高教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组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遴选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推动和强化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吉林艺术学院绘画专业以此为契机,以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繁荣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步提升。近日,该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
一、办学定位与专业建设目标设定
,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对学校各专业的改革、发展、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学校的办学定位一般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功能定位、学科发展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教育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等。不同类型、不同办学积淀的院校办学定位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有所不同,吉林艺术学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其办学定位的阐释是:(1)办学职能定位。对高等学校而言,通常是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四大办学职能,在艺术院校则体现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传承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四句话。(2)服务面向定位——与国内其他按大区布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相类似,“植根地方、面向大区、辐射全国、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是学校始终坚持的服务面向定位。(3)学科发展定位——基于综合性艺术院校艺术学科齐全的特点,学校的学科发展是以优势艺术学科为龙头,以艺术学门类全部5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为支撑,艺术学科与文学、教育、工学、管理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经过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艺术个性鲜明、综合艺术素养较高、具有较强创作、创新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艺术人才”。吉林艺术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主要培养区域与行业的应用型艺术人才,而同时还要发挥自身多个艺术学科专业相融、互补的综合优势培养社会急需复合性应用型艺术人才。学校各专业的建设目标的设定都与上述办学定位相契合。
依据高等学校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需要可有不同的专业建设目标。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目标的设定,一般可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基本要求来确定,即要具备基本的专业办学条件、基本的教学管理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同时要突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目标,要特别体现改革创新精神,注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到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对特色专业则要求有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实现“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或“人优我新”。对品牌专业建设目标,则需要有更高的水准。吉林省教育厅对首批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提出的建设目标为:“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200个教育思想观念先进、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夯实基础”。这个目标的提法比较简明和全面,既有思想观念和教学质量的要求,又有开拓创新和凝练特色的要求,更要有社会服务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省级品牌专业应对省内乃至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品牌专业的基本要素
多年专业建设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明确品牌专业的基本要素至关重要。这些要素的实现程度和效果,既是品牌专业必不可缺的支撑,也应作为遴选品牌专业的主要依据。
1. 办学积淀
品牌专业应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和积淀,至少应有5届以上本科毕业生,并已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品牌专业应是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或突出的改革创新业绩,必须是省内或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公认的佼佼者。
2. 办学层次
在省内乃至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有比较优势的专业,一般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提升空间,也更易于培育成品牌专业。这样的专业一般都有省级以上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硕士以上一级学科学位点作依托,在品牌专业遴选中,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对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授予权作支撑的专业应予以优先支持。
3. 综合办学水平
(1)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是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的重要接口。只有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所需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才可能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才可能成为品牌专业。艺术类专业发展则要与国家及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求相对接。
(2)教育教学理念较先进。品牌专业要以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要有明确的专业建设思路,能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网络教学资源较丰富,有丰硕的教学成果,有优良的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有序运行的相关机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师资力量较雄厚。师资数量达标,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整体教学水平高、发展趋势良好。专业带头人为具有正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在业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话语权。专业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专职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重视教学团队建设,能紧密围绕教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需求,依托相应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开展较高水准的教研与科研,持续承担省级以上课题立项、持续在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编著业界有影响的教材和专著,并能自觉及时地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使科研反哺教学。 (4)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经费投入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拥有较为充足和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纸质、音视频资料)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建立了校内良好的实践教学必备的各种实验、实训条件,建有数量能够满足需要且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与单位的合作,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及同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对学生共同培养、共同考评和反馈的相关机制。
(5)教学管理规范。建有支撑品牌专业建设、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和实验、实训、实习指导书等各类文件齐备,且水准较高。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张扬个性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办法。实验室(实训室)实行开放管理,积极开展国内外相同专业师生的合作交流。
(6)培养的学生质量高、成效可测量。品牌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应持续保持良好。生源旺盛;近3—5年毕业生校内外同行评价的满意度、一次平均就业率居省内或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前列,用人单位综合评价好,专业对口率超过80%且逐年提升。
三、建设品牌专业的实践探索
绘画专业是吉林艺术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绘画专业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恢复本科招生; 2007年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绘画专业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建设和提升的过程。
(1)支撑学科及平台建设。以高层次学科平台为依托提升绘画专业建设层次。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相继建立了若干个与绘画专业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学科平台,包括教育部中俄艺术交流基地、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长白山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其中,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专业层次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绘画专业在1993年就获批省内同类学科的第一个硕士点;1995年成为吉林省首批11个重点学科之一。多年来,学校积极支持绘画相关支撑学科及其学科平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绘画专业综合水平迅速提升,形成了一批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省内业界有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了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专业设施和环境,取得了诸如“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长白山文艺奖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和业界大奖。尤其是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全国美术系统特别是绘画界的优秀人才,其领域包括国内知名高校、美术馆、画院、文博机构等。
(2)推进课程建设。以省级精品课(优秀课)为引领提升绘画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专业办学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的水准对专业办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多年来,绘画专业坚持以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各项改革,探索绘画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成立由绘画专业专家、学者和用人部门代表参加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一起讨论课程教学改革,协同构建和制定与社会及文化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绘画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和教学与科研创作实践基地。绘画专业始终按照高标准建设各门课程,按照“一流的教学思想、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的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和优秀课程,“风景写生”、“揭裱与修复”和“绘画视觉语言和转换方式”、“美展策划与布置”、“动画速写与默写”等课程相继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优秀课程。以这些课程为示范和引领,进一步带动了绘画专业各门课程的改革、建设与提升。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点提升绘画专业学生的绘画实践和创作能力。绘画专业是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始终坚持绘画艺术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倡导继承传统与突破创新并重的教学方针,构建以创新型实践为主导的艺术实验教学体系;采用展览带动教学的实践化教学方式。加强了绘画相关工作室、实验室和写生基地及建设,特别是在北京“中国宋庄”艺术区、798艺术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东省崂山风景区、吉林省博物馆等建立了一批条件优越的写生实践基地。 多年来,绘画专业坚持“学思做”有机结合,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作品展览、风景写生与课程实践一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绘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绘画专业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综合实践,参加“百校美育工程”和“高雅文化进社区”。
(4)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积淀提升绘画专业水平。地方艺术院校兼有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技术教育类似的办学特点,应用性和实践性均显得特别重要,从而对教师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专业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多年来,绘画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对绘画专业教师而言,很难想象没有高超绘画技能的教师会教出会画画的学生。这就要求绘画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仅应成为一名教学精湛的教师,同时也应该是一名优秀的画家。一方面,绘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和完善观摩教学、专题论坛或讲座、教学研讨、相互听课、相互点评等教学制度和活动,坚持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通过更好地执行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特别关注“双师型”(教师—美术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师绘画教学与创作、指导绘画及参加画展、定期去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考察学习、进修提高,直接参与国际、国内相应的绘画学术交流活动等,为他们扩大学术视野和业界影响、提高绘画实践能力和知名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绘画专业既要使骨干教师尽可能多的结合人才培养参加各种画展和绘画实践,又要积极吸收有较高绘画教学水平和实践、示范能力的知名画家做专业兼职教师,使绘画教学更具有新鲜感、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近年来,绘画专业按“教师—美术师”双师型建设的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绘画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东北表现主义油画创作团队成为省首批确定的科技创新团队。绘画专业教师队伍的层次和影响迅速提升,目前已形成了以省美协主席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教学名师、省高级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学科领军教授、吉艺学者为带头人和骨干的在省内同类专业占有明显优势的师资队伍。
(5)教学设施建设。以建设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契机改善绘画专业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近年来,绘画专业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思路、筹集经费,充实教学设施,积淀办学资源,通过中地共建、省财政专项及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等,使绘画专业教学实验室达到16个。近三年来,绘画专业增设了三个具有国内前沿技术水准、省内院校中最先进的绘画专业教学与科研平台,即绘画综合材料实验中心与油画修复工作室、世界经典油画版权复刻版临摹室和吉林原创版画实验基地及国际交流站。引进一批国际前沿的数字化技术设备,为绘画专业开展更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创作,为师生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优质的设备设施、技术保障和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李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