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的之上,即二连—东乌旗成矿带北东段,是大兴安岭有色金属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地区之一,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关键词:地质特征 找矿模型 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带的中东段,北邻蒙古国南戈壁—奴库特达班成矿带南部。地处查干敖包—东乌旗大断裂北侧,区内断裂构造发育面复杂,尤其是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构造为控矿和控岩构造,为矿产形成创造了有利空间。该区有奥陶系岛弧形的细碧角斑岩、石英斑岩及石炭二迭系海相火山岩出露,还有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的细碎屑岩发育,亦是本区矽卡岩型和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的重要赋矿围岩或含矿岩石建造。区内有中生代火山岩浆岩带叠加,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和侏罗白垩纪花岗岩、花斑岩发育,各类斑岩脉亦非常发育,为矿产形成提供热源及物质来源,是寻找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银及多金属、金矿有利地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的之上,即德尔布干成矿带南延与东乌旗—梨子山成矿带西南段交汇部位。位于内蒙古二连—东乌旗成矿带北东段,构造位置位于东乌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段,是大兴安岭有色金属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地区之一,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区域内构造以北东向、近东西向为主,其次是北西、近南北向,矿床(点)严格受构造控制。总的特点是:大致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与构造线走向基本对应。
2. 控矿条件分析
2.1 地层因素
2.1.1 奥陶纪多宝山组(O1-2d)地层为海相的火山岩,其中的细碧角斑岩系,常形成有价值的矿点,该海相火山岩分布区是寻找古生代海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区。
2.1.2 本区中—上泥盆统的浅变质碎屑岩较为发育,亦是本区热液交待、热液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的重要赋矿围岩或成矿岩石建造,尤其是区内东部具有多种金属元素浓集的朝不楞中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的存在,表明该区成矿强度较大,具有形成大型矿床的条件。晚泥盆纪安格尔音乌拉组(D3a)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分布区,局部断裂发育,沿断裂面有石英脉等侵入,石英脉中含萤石。有的酸性脉岩中具放射性异常。如区内额仁高毕西准贵勒斯台敖包处的萤石矿化点即处于安格尔音乌拉组的变质砂岩、粉砂岩中,矿化与早二叠纪岩浆侵位活动密切相关,矿化类型为低温热液充填型。
2.1.3 区内有中生代火山岩浆岩带的叠加,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和早二叠纪花岗岩、晚侏罗纪正长斑岩发育。火山岩及岩体受控于区域构造,呈北东向展布。有查干敖包—东乌旗大断裂从该区内经过,铜多金属应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是寻找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铜多金属及金矿的有利地段,其矿床类型除上述外,还应有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岩浆热液、隐爆角砾岩型或斑岩型矿床。区内已有的吉林宝力格银矿即属于低温热液充填类型。区内通过调查已有多处有成矿远景及找矿指示意义的铜、银、铅多金属矿点、矿化点存在。
2.2 侵入岩(花岗岩)因素
岩浆活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岩浆在上升和侵位过程中,不仅使围岩发生较强的蚀变,而且使围岩产生大量的与上侵作用力相关的多方向裂隙,这些裂隙为岩浆携带大量金属元素和热液的沉淀提供空间,同时使外接触带发生强烈的矿化蚀变。
区内侵入岩发育,与矿产关系密切,尤其是内生矿产与侵入岩有密切的关系。区内出露两大花岗岩体,即阿查哈德岩体和浑德沦莫古钦岩体,另外有正长斑岩岩脉出露。
黑云二长花岗岩沿阿钦楚鲁复背斜的核部侵入,使背斜两翼的晚泥盆世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产生热接触变质,岩体内富含银铜铅等成矿元素。因此,该复背斜两翼花岗岩体内以及和地层接触处是成矿的有利地段,岩石具有明显的铁锰矿化、银矿化,岩体内部见多条铁锰矿化破碎带。 区内的吉林宝力格银矿即位于该带附近。
另外,1017高地银铅多金属矿点,矿化较好,矿体赋存于细粒二长花岗岩中,其围岩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矿化为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型。
2.3 构造因素
构造因素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总体上区域性大断裂控制着矿带的产出、形状等。小的构造控制着矿床的分布。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系东乌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二连—东乌旗复背斜的北翼。构造变动强烈,褶皱和断裂发育,基底褶皱以紧密线形复式背、向斜为主,走向北东或北北东,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最发育,其次为北西向张性断裂,少数断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多期活动性。深断裂为南部洋壳向北俯冲的古俯冲带, 北东向的深断裂带与次级北西向的构造带控制了区内的隆起与断陷盆地。
该区褶皱、断裂展布方向分为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不同的结构面,是在不同方式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它们在同一地区的交织、叠置,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联合、复合关系。这种复合关系为矿液的运移、储存产生有利的影响。
3. 找矿标志分析
任何矿床的形成与演化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特点。结合区内 的矿床特点,认为该区找矿标志有以下特点:
3.1 东乌(朝不愣)铁铜多金属矿
该矿位于调查区东邻,是东乌珠穆沁旗最大的铁矿,此外还包括查干敖包铁铅多金属矿等,属矽卡岩型矿床。其找矿标志如下:
3.1.1 地层:出露地层为奥陶系、泥盆系,岩石强烈矽卡岩化,奥陶纪地层为多宝山组,岩石组合为硅灰石矽卡岩、辉石矽卡岩、生物碎屑岩、石榴石矽卡岩、硅化凝灰岩等;泥盆纪地层为塔尔巴格特组,岩石组合为透辉石榴石矽卡岩、中细粒石榴石矽卡岩、磁铁矿化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矽卡岩、矽卡岩化凝灰岩夹灰岩透镜体、矽卡岩化凝灰质砂岩等。
3.1.2 侵入岩:岩性为早二叠纪第二次似斑状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与地层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带。 3.1.3 构造:主要为北东向构造,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其次是北西向构造。
3.1.4 矿化蚀变:矿化蚀变为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褐铁矿化、铁锰矿化、孔雀石化、铜蓝、硅化、高岭土化等。
3.1.5 物探异常:据掌握的资料,主要为航磁异常,在朝不愣异常强度为300nT ,在查干敖包为200nT。
3.1.6 化探异常:主要是水系沉积物异常元素组合,朝不愣异常元素组合为Cd、Sb、W、Bi、Ag、Zn、Sn、Zn、Cu、Au、Mn、(Fe2O3),查干敖包为Bi、Cd、W、Zn、Sn、Pb、Cu、Mo、Ag、As、Mn、(Fe2O3)。
3.2 吉林宝力格银矿
属于热液裂隙型银铅多金属矿床。主要包括吉林宝力格银矿、1017高地银铅多金属矿、迪彦钦阿木铅锌银多金属矿等。是区内的主要类型的矿床。
3.2.1 出露地层:为奥陶系、泥盆系及中生界下侏罗统。奥陶纪地层为多宝山组,岩石组合为细碧岩、角斑岩、硅质岩、砂岩、凝灰岩、板岩等,夹有灰岩、铁锰矿化层。泥盆纪地层为安格尔音乌拉组、塔尔巴格特组,岩石组合为砂岩、含砾砂岩、板岩等组合。早侏罗世红旗组地层之岩石组合为:长石石英砂岩、硅质粉砂岩及钙质细砂岩、细粒长石砂岩夹少量含砾细砂岩及砾岩、同生角砾岩,含铁质沉积。
3.2.2 侵入岩:为早二叠纪似斑状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与地层接触带上及岩体内部构造发育处易于矿化。
3.2.3 构造:主要为北东向构造,其次是北西向构造。
3.2.4 矿化蚀变:为硅化、角岩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
3.2.5 物探异常:本类矿床高精磁测异常不明显,航磁异常低,多在100nT。激电异常反应明显,体现在高极化率。
3.2.6 化探异常:迪彦钦阿木铅锌银多金属矿水系沉积物异常元素组合为Sb、As、Pb、Zn、Hg、Bi、Cu、Ag、Mo、W、Cd、Sn,土壤化探异常元素组合为Au、Ag、As、Sb、Bi、Hg、Cu、Pb、Zn、Sn、Mn、Co;吉林宝力格银矿、1017高地银铅多金属矿土壤化探异常元素组合与迪彦钦阿木一致。
4. 找矿模型的建立
找矿模型是矿床成矿模式的一种,矿床成矿模式分为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找矿模型。
依据区内所处成矿带的位置,认为有两种成矿模式。
4.1 铁矿(矽卡岩型)成矿模型
其成矿模型见图1。
4.2 1017银铅多金属矿(热液裂隙型)
成矿模型见图2。
5. 找矿方向探讨
该区位于中蒙边境线附近,从板块、槽台观点来讲,地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线深断裂带,属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系东乌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从成矿规律、成矿带的划分来说,属于内蒙古古生代地槽褶皱带铜、铁、锌、金、银、锡成矿带的东段,北邻蒙古国南戈壁—奴库特达班成矿带南部,在该带上已探明有较大规模的铜、银矿床。
区内的构造格架是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其次是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的较差。矿体往往赋存于次级断裂构造内,受构造控制影响明显,尤其是构造复合部位。
区内以泥盆纪地层为主体,其次为侏罗纪红旗组,地层中地球化学背景高,除金外,其余均远高于地壳克拉克值。化探异常反映较好,显示出地质体形成时就含有有益的成矿元素。地表矿化普遍,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硅化等,地层内赋存的矿床、矿点较多。
区内火山岩有海相、陆相两种,海相火山岩中含矿性较好,已经发现迪彦钦阿木多金属矿点,高磁、化探异常显示良好。陆相火山岩含矿一般,高磁、化探异常不明显。
侵入岩体分布广泛,含矿性不均匀,含矿较高的地段在由晚泥盆世安格尔音乌拉组形成的盆状体内,矿点较多,矿化普遍,化探异常反映较好,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总的讲,区内成矿条件比较有利,地表都有良好的矿化,化探异常突出,局部物化探异常明显,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找矿潜力地区。
关键词:地质特征 找矿模型 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带的中东段,北邻蒙古国南戈壁—奴库特达班成矿带南部。地处查干敖包—东乌旗大断裂北侧,区内断裂构造发育面复杂,尤其是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构造为控矿和控岩构造,为矿产形成创造了有利空间。该区有奥陶系岛弧形的细碧角斑岩、石英斑岩及石炭二迭系海相火山岩出露,还有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的细碎屑岩发育,亦是本区矽卡岩型和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的重要赋矿围岩或含矿岩石建造。区内有中生代火山岩浆岩带叠加,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和侏罗白垩纪花岗岩、花斑岩发育,各类斑岩脉亦非常发育,为矿产形成提供热源及物质来源,是寻找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银及多金属、金矿有利地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的之上,即德尔布干成矿带南延与东乌旗—梨子山成矿带西南段交汇部位。位于内蒙古二连—东乌旗成矿带北东段,构造位置位于东乌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段,是大兴安岭有色金属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地区之一,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区域内构造以北东向、近东西向为主,其次是北西、近南北向,矿床(点)严格受构造控制。总的特点是:大致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与构造线走向基本对应。
2. 控矿条件分析
2.1 地层因素
2.1.1 奥陶纪多宝山组(O1-2d)地层为海相的火山岩,其中的细碧角斑岩系,常形成有价值的矿点,该海相火山岩分布区是寻找古生代海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区。
2.1.2 本区中—上泥盆统的浅变质碎屑岩较为发育,亦是本区热液交待、热液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的重要赋矿围岩或成矿岩石建造,尤其是区内东部具有多种金属元素浓集的朝不楞中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的存在,表明该区成矿强度较大,具有形成大型矿床的条件。晚泥盆纪安格尔音乌拉组(D3a)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分布区,局部断裂发育,沿断裂面有石英脉等侵入,石英脉中含萤石。有的酸性脉岩中具放射性异常。如区内额仁高毕西准贵勒斯台敖包处的萤石矿化点即处于安格尔音乌拉组的变质砂岩、粉砂岩中,矿化与早二叠纪岩浆侵位活动密切相关,矿化类型为低温热液充填型。
2.1.3 区内有中生代火山岩浆岩带的叠加,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和早二叠纪花岗岩、晚侏罗纪正长斑岩发育。火山岩及岩体受控于区域构造,呈北东向展布。有查干敖包—东乌旗大断裂从该区内经过,铜多金属应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是寻找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铜多金属及金矿的有利地段,其矿床类型除上述外,还应有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岩浆热液、隐爆角砾岩型或斑岩型矿床。区内已有的吉林宝力格银矿即属于低温热液充填类型。区内通过调查已有多处有成矿远景及找矿指示意义的铜、银、铅多金属矿点、矿化点存在。
2.2 侵入岩(花岗岩)因素
岩浆活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岩浆在上升和侵位过程中,不仅使围岩发生较强的蚀变,而且使围岩产生大量的与上侵作用力相关的多方向裂隙,这些裂隙为岩浆携带大量金属元素和热液的沉淀提供空间,同时使外接触带发生强烈的矿化蚀变。
区内侵入岩发育,与矿产关系密切,尤其是内生矿产与侵入岩有密切的关系。区内出露两大花岗岩体,即阿查哈德岩体和浑德沦莫古钦岩体,另外有正长斑岩岩脉出露。
黑云二长花岗岩沿阿钦楚鲁复背斜的核部侵入,使背斜两翼的晚泥盆世安格尔音乌拉组地层产生热接触变质,岩体内富含银铜铅等成矿元素。因此,该复背斜两翼花岗岩体内以及和地层接触处是成矿的有利地段,岩石具有明显的铁锰矿化、银矿化,岩体内部见多条铁锰矿化破碎带。 区内的吉林宝力格银矿即位于该带附近。
另外,1017高地银铅多金属矿点,矿化较好,矿体赋存于细粒二长花岗岩中,其围岩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矿化为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型。
2.3 构造因素
构造因素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总体上区域性大断裂控制着矿带的产出、形状等。小的构造控制着矿床的分布。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系东乌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二连—东乌旗复背斜的北翼。构造变动强烈,褶皱和断裂发育,基底褶皱以紧密线形复式背、向斜为主,走向北东或北北东,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最发育,其次为北西向张性断裂,少数断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多期活动性。深断裂为南部洋壳向北俯冲的古俯冲带, 北东向的深断裂带与次级北西向的构造带控制了区内的隆起与断陷盆地。
该区褶皱、断裂展布方向分为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不同的结构面,是在不同方式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它们在同一地区的交织、叠置,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联合、复合关系。这种复合关系为矿液的运移、储存产生有利的影响。
3. 找矿标志分析
任何矿床的形成与演化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特点。结合区内 的矿床特点,认为该区找矿标志有以下特点:
3.1 东乌(朝不愣)铁铜多金属矿
该矿位于调查区东邻,是东乌珠穆沁旗最大的铁矿,此外还包括查干敖包铁铅多金属矿等,属矽卡岩型矿床。其找矿标志如下:
3.1.1 地层:出露地层为奥陶系、泥盆系,岩石强烈矽卡岩化,奥陶纪地层为多宝山组,岩石组合为硅灰石矽卡岩、辉石矽卡岩、生物碎屑岩、石榴石矽卡岩、硅化凝灰岩等;泥盆纪地层为塔尔巴格特组,岩石组合为透辉石榴石矽卡岩、中细粒石榴石矽卡岩、磁铁矿化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矽卡岩、矽卡岩化凝灰岩夹灰岩透镜体、矽卡岩化凝灰质砂岩等。
3.1.2 侵入岩:岩性为早二叠纪第二次似斑状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与地层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带。 3.1.3 构造:主要为北东向构造,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其次是北西向构造。
3.1.4 矿化蚀变:矿化蚀变为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褐铁矿化、铁锰矿化、孔雀石化、铜蓝、硅化、高岭土化等。
3.1.5 物探异常:据掌握的资料,主要为航磁异常,在朝不愣异常强度为300nT ,在查干敖包为200nT。
3.1.6 化探异常:主要是水系沉积物异常元素组合,朝不愣异常元素组合为Cd、Sb、W、Bi、Ag、Zn、Sn、Zn、Cu、Au、Mn、(Fe2O3),查干敖包为Bi、Cd、W、Zn、Sn、Pb、Cu、Mo、Ag、As、Mn、(Fe2O3)。
3.2 吉林宝力格银矿
属于热液裂隙型银铅多金属矿床。主要包括吉林宝力格银矿、1017高地银铅多金属矿、迪彦钦阿木铅锌银多金属矿等。是区内的主要类型的矿床。
3.2.1 出露地层:为奥陶系、泥盆系及中生界下侏罗统。奥陶纪地层为多宝山组,岩石组合为细碧岩、角斑岩、硅质岩、砂岩、凝灰岩、板岩等,夹有灰岩、铁锰矿化层。泥盆纪地层为安格尔音乌拉组、塔尔巴格特组,岩石组合为砂岩、含砾砂岩、板岩等组合。早侏罗世红旗组地层之岩石组合为:长石石英砂岩、硅质粉砂岩及钙质细砂岩、细粒长石砂岩夹少量含砾细砂岩及砾岩、同生角砾岩,含铁质沉积。
3.2.2 侵入岩:为早二叠纪似斑状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与地层接触带上及岩体内部构造发育处易于矿化。
3.2.3 构造:主要为北东向构造,其次是北西向构造。
3.2.4 矿化蚀变:为硅化、角岩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
3.2.5 物探异常:本类矿床高精磁测异常不明显,航磁异常低,多在100nT。激电异常反应明显,体现在高极化率。
3.2.6 化探异常:迪彦钦阿木铅锌银多金属矿水系沉积物异常元素组合为Sb、As、Pb、Zn、Hg、Bi、Cu、Ag、Mo、W、Cd、Sn,土壤化探异常元素组合为Au、Ag、As、Sb、Bi、Hg、Cu、Pb、Zn、Sn、Mn、Co;吉林宝力格银矿、1017高地银铅多金属矿土壤化探异常元素组合与迪彦钦阿木一致。
4. 找矿模型的建立
找矿模型是矿床成矿模式的一种,矿床成矿模式分为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找矿模型。
依据区内所处成矿带的位置,认为有两种成矿模式。
4.1 铁矿(矽卡岩型)成矿模型
其成矿模型见图1。
4.2 1017银铅多金属矿(热液裂隙型)
成矿模型见图2。
5. 找矿方向探讨
该区位于中蒙边境线附近,从板块、槽台观点来讲,地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线深断裂带,属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系东乌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从成矿规律、成矿带的划分来说,属于内蒙古古生代地槽褶皱带铜、铁、锌、金、银、锡成矿带的东段,北邻蒙古国南戈壁—奴库特达班成矿带南部,在该带上已探明有较大规模的铜、银矿床。
区内的构造格架是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其次是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的较差。矿体往往赋存于次级断裂构造内,受构造控制影响明显,尤其是构造复合部位。
区内以泥盆纪地层为主体,其次为侏罗纪红旗组,地层中地球化学背景高,除金外,其余均远高于地壳克拉克值。化探异常反映较好,显示出地质体形成时就含有有益的成矿元素。地表矿化普遍,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硅化等,地层内赋存的矿床、矿点较多。
区内火山岩有海相、陆相两种,海相火山岩中含矿性较好,已经发现迪彦钦阿木多金属矿点,高磁、化探异常显示良好。陆相火山岩含矿一般,高磁、化探异常不明显。
侵入岩体分布广泛,含矿性不均匀,含矿较高的地段在由晚泥盆世安格尔音乌拉组形成的盆状体内,矿点较多,矿化普遍,化探异常反映较好,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总的讲,区内成矿条件比较有利,地表都有良好的矿化,化探异常突出,局部物化探异常明显,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找矿潜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