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析农机维修体系性质及特点基础上,对农机维修体制环境进行了探讨研究,试图为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维修体系;体制环境
一、农机维修体系性质及特点分析
农机维修体系是在农机化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较完整的体系,是为农机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农机维修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它包含着诸多结构因子,同时也受到复杂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体系或系统的性质或特点。认识了解这些性质或特点对于我们掌握农机维修体系及其诸多结构因子的运动规律,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促进其蓬勃发展,推动整个农机化事业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农机维修体系形成发展的自然性与必然性
农机维修体系是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在农机化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的。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上看,它的根本目的及任务是为农机化服务。农机化客观上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农机维修体系,并为这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必然前提。因此,农机维修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自然性与必然性。
2.农机维修体系的有界性
农机维修体系是为农机化提供维修服务的一个子系统,是农机化工程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于农机化工程之中,但又不完全融于农机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完整的体系、特定的功能,即有明显的边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把它置于农机化系统工程中加以分析研究,又不能视之等同。
3.农机维修体系的开放性
农机维修体系是开放性系统,其与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交流、信息交流。这是由它在农机化工程中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开放性系统的突出功能就在于不断地造成势差,使系统内外的物质交流、能量交流、信息交流循环往复不断地进行。就农机维修体系而言,体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维持其自身功能良好发挥所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质量信息、经济信息等,并以物质形态对流入体系内的故障机械进行加工处理,补偿其有形磨损予以输出。流入一加工处理一输出的过程,就是势差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种运动,即结构因子的内部运动和农机具流入、输出的主运动。这两种运动的复合作用,,使势差不断产生又不断平衡,从而保证了农机维修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农机具的有形磨损得以不断地补偿。势差产生、平衡的过程体现着农机维修体系与其外部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
4.能动从属性
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机维修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必然前提。但这个前提的“前提”是必须与之相适应。适应了农机化、农机维修体系相互促进并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反之,不仅农机化将受到制约或影响,农机维修体系也必将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出现被动、萧条、混乱的局面,甚至造成修理企业的停产或倒闭。因此,农机维修体系既从属于农机化,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农机化。正因为如此,作为大的系统工程,农机化不能对作为其子系统的农机维修体系单单作绝对服从的要求。同时也要根据农机维修体系的反作用结果对其总体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农机维修体系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调整和改革必须与农机化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综上所述,农机维修体系是一个带有必然性、有边界、能动的从属于农机化的开放性系统。
二、农机维修环境体制转变的滞后性
对农机维修向市场经济转变有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价格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靠价值规律起作用对生产要素进行宏观配置.使之更趋合理,其前提是价格要反映价值,如果人为地使价格脱离价值,就会发出误导信息,使资源配置,趋向不合理的结构。我国近若干年汽车产业遍地开花,盲目发展,而农机企业发展艰难,农机修造厂大量转产,就是我国汽车价格高于价值,而农产品价格、农机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造成的结果。但价格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目前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处理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国家必然要加强干预,所以农业价格体制的改革将比第二、三产业有明显的滞后。滞后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总的趋势仍是向市场形成价格过渡。要“巩固和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继续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体系,流通体制和储备调节制度,进—步理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因此.可以估计形势会逐步有所好转。在过渡期内农机维修主管部门应特别关注国家对农机产品的价格政策和对农机维修的税收政策,尽可能争取建立有利于农机维修生存发展的成本、价格、税收体系。
三、行业管理的基本模式
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行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大体有四种:
1.公司型。设立行业公司,这种类型主要适于大型工业化企业。
2.行业主管部门型。如电力、铁道、邮电等公用事业行业。
3.职能部门型。由政府设置行业主管部门统管经济活动,在我国很多行业还是这种类型,如民航、电子等。目前,农机维修也属这种类型,但这种行业管理模式将逐步弱化,向协会型转变。
4.行业协会型。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法人或相关行业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组成的民间社会组织,是在政府和企业间起桥梁纽带作用的中介组织,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团结行业,组织行业,发展行业,为行业提供服务,协调企业和国家的关系为宗旨。目前,农机维修在“小政府、大服务”的方针下,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已极大缩减,已经没有足够能力统管行业经济活动,急需建立行业协会协助政府部门工作。形势迫使行业协会必须急速建立和运转,但是由于农机维修行业中介组织的形成和运转要有一个维修生产企业化和维修企业产业化的前提。在这个前提未具备之前,中介组织即便建立起来,也没有经济实力,无力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也就不能吸引团结协会成员,无法起到协助政府进行行业自律自强的任务。由于协会无自立能力,势必要依靠政府的资助,实际上成为准官方组织。从农机维修现实形势看,行业协会的这一地位,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可能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下维修行业协会发展必经的一个历史过程。即使如此,行业协会仍有其必要性,对于加强行业管理仍有其重要作用。目前,有些地方只留下少数行政编制,其余则作为事业编制执行政府管理职能,实际上正是在没有中介组织的条件下精简政府机构的过渡措施。这一事业性机构,可以与行业协会相互结合,或暂时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逐步向“独立”的行业协会过渡。这一道路可能比较现实可行,比较符合我国农机维修的国情。总之,政府职能转变是大势所趋,尽管对农机维修而言尚不具备中介组织的运转条件,但也将以某种过渡形式向这一目标逐步转进。农机主管部应自觉地在这—過程中在保证农机维修管理不受削弱的前提下,促进协会职能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敬巍,于凡.农机维修体系理论研究[J].农机化研究,1992年第04期
【关键词】农机;维修体系;体制环境
一、农机维修体系性质及特点分析
农机维修体系是在农机化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较完整的体系,是为农机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农机维修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它包含着诸多结构因子,同时也受到复杂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体系或系统的性质或特点。认识了解这些性质或特点对于我们掌握农机维修体系及其诸多结构因子的运动规律,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促进其蓬勃发展,推动整个农机化事业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农机维修体系形成发展的自然性与必然性
农机维修体系是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在农机化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的。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上看,它的根本目的及任务是为农机化服务。农机化客观上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农机维修体系,并为这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必然前提。因此,农机维修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自然性与必然性。
2.农机维修体系的有界性
农机维修体系是为农机化提供维修服务的一个子系统,是农机化工程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于农机化工程之中,但又不完全融于农机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完整的体系、特定的功能,即有明显的边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把它置于农机化系统工程中加以分析研究,又不能视之等同。
3.农机维修体系的开放性
农机维修体系是开放性系统,其与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交流、信息交流。这是由它在农机化工程中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开放性系统的突出功能就在于不断地造成势差,使系统内外的物质交流、能量交流、信息交流循环往复不断地进行。就农机维修体系而言,体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维持其自身功能良好发挥所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质量信息、经济信息等,并以物质形态对流入体系内的故障机械进行加工处理,补偿其有形磨损予以输出。流入一加工处理一输出的过程,就是势差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种运动,即结构因子的内部运动和农机具流入、输出的主运动。这两种运动的复合作用,,使势差不断产生又不断平衡,从而保证了农机维修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农机具的有形磨损得以不断地补偿。势差产生、平衡的过程体现着农机维修体系与其外部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
4.能动从属性
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机维修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必然前提。但这个前提的“前提”是必须与之相适应。适应了农机化、农机维修体系相互促进并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反之,不仅农机化将受到制约或影响,农机维修体系也必将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出现被动、萧条、混乱的局面,甚至造成修理企业的停产或倒闭。因此,农机维修体系既从属于农机化,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农机化。正因为如此,作为大的系统工程,农机化不能对作为其子系统的农机维修体系单单作绝对服从的要求。同时也要根据农机维修体系的反作用结果对其总体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农机维修体系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调整和改革必须与农机化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综上所述,农机维修体系是一个带有必然性、有边界、能动的从属于农机化的开放性系统。
二、农机维修环境体制转变的滞后性
对农机维修向市场经济转变有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价格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靠价值规律起作用对生产要素进行宏观配置.使之更趋合理,其前提是价格要反映价值,如果人为地使价格脱离价值,就会发出误导信息,使资源配置,趋向不合理的结构。我国近若干年汽车产业遍地开花,盲目发展,而农机企业发展艰难,农机修造厂大量转产,就是我国汽车价格高于价值,而农产品价格、农机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造成的结果。但价格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目前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处理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国家必然要加强干预,所以农业价格体制的改革将比第二、三产业有明显的滞后。滞后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总的趋势仍是向市场形成价格过渡。要“巩固和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继续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体系,流通体制和储备调节制度,进—步理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因此.可以估计形势会逐步有所好转。在过渡期内农机维修主管部门应特别关注国家对农机产品的价格政策和对农机维修的税收政策,尽可能争取建立有利于农机维修生存发展的成本、价格、税收体系。
三、行业管理的基本模式
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行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大体有四种:
1.公司型。设立行业公司,这种类型主要适于大型工业化企业。
2.行业主管部门型。如电力、铁道、邮电等公用事业行业。
3.职能部门型。由政府设置行业主管部门统管经济活动,在我国很多行业还是这种类型,如民航、电子等。目前,农机维修也属这种类型,但这种行业管理模式将逐步弱化,向协会型转变。
4.行业协会型。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法人或相关行业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组成的民间社会组织,是在政府和企业间起桥梁纽带作用的中介组织,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团结行业,组织行业,发展行业,为行业提供服务,协调企业和国家的关系为宗旨。目前,农机维修在“小政府、大服务”的方针下,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已极大缩减,已经没有足够能力统管行业经济活动,急需建立行业协会协助政府部门工作。形势迫使行业协会必须急速建立和运转,但是由于农机维修行业中介组织的形成和运转要有一个维修生产企业化和维修企业产业化的前提。在这个前提未具备之前,中介组织即便建立起来,也没有经济实力,无力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也就不能吸引团结协会成员,无法起到协助政府进行行业自律自强的任务。由于协会无自立能力,势必要依靠政府的资助,实际上成为准官方组织。从农机维修现实形势看,行业协会的这一地位,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可能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下维修行业协会发展必经的一个历史过程。即使如此,行业协会仍有其必要性,对于加强行业管理仍有其重要作用。目前,有些地方只留下少数行政编制,其余则作为事业编制执行政府管理职能,实际上正是在没有中介组织的条件下精简政府机构的过渡措施。这一事业性机构,可以与行业协会相互结合,或暂时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逐步向“独立”的行业协会过渡。这一道路可能比较现实可行,比较符合我国农机维修的国情。总之,政府职能转变是大势所趋,尽管对农机维修而言尚不具备中介组织的运转条件,但也将以某种过渡形式向这一目标逐步转进。农机主管部应自觉地在这—過程中在保证农机维修管理不受削弱的前提下,促进协会职能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敬巍,于凡.农机维修体系理论研究[J].农机化研究,199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