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市基金)更关注基础性研究,其重要内涵是通过支持基础研究来鼓励创新,对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是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市基金在此方面还有文章可做。”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20年来,市基金在促进北京市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未来能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其意义会更加深远。
成果向效益的成功转化
1995年,30岁的李东在北京市真菌工程高技术实验室从事微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时发现,霉菌、酵母、丝状真菌给食品加工业带来的危害以及食品污染真菌后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类造成的极大伤害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此可能催生生物食品抗真菌剂的大市场。当时国际上50%含量的生物食品抗真菌剂价格可达到每公斤一万元,市场需求极为旺盛。
“经调查,当时国内生物食品防腐剂的研究仅局限在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Nisin(一种乳酸链球菌素的天然生物活性抗菌肽)的研究上,抑制真菌的生物食品防腐剂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发现了这一巨大的产业机会,李东立刻着手准备攻克这个难题。
他回忆说:“研究抗真菌剂首先需要解决菌种筛选的问题,但这属于创新性较强的基础性研究,当时还很少有科研基金关注基础研究,所以经费来源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经过多方寻找,市基金进入了李东的视野。
“市基金支持基础性创新研究的定位与我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事实上我当时也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我开始积极申报市基金。”1995年,李东申报的“生物食品防腐剂——NATAMYCIN(纳他霉素)产生菌选育和研究”项目通过了市基金审批,经过艰苦攻关,他最终获取了三株产生NATAMYCIN的链霉菌,迈出了生物抗真菌剂研究的第一步。
在基金工作的基础上,李东又干1997年申报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多烯大环内酯抗真菌剂NATAMYCIN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的研究”并获得通过。该项研究在实验室水平上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探索了提取工艺,建立了生物检测方法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方法,生物抗真菌剂研究由此取得了很大进展。
2000年,李东又组织申报了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新型广谱生物食品防腐剂的研究”,并完成了三种不同食品加工条件下的新型广谱生物食品防腐剂配方设计和工厂化应用实验,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近。
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2002年,李东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他以研究课题第一完成人身份,代表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与北京东方瑞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瑞德公司)签订了技术及资料独家转让合同,合同金额为400万元人民币,由东方瑞德公司进行工业化生产研究。
目前,项目实施单位东方瑞德公司生产的NATAMYCIN已累计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产值累计2.5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有人评价李东的工作: “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在食品用生物抗真菌剂方面研究和生产的空白,推动了我国低毒、高效、广谱以及经济实用的生物防腐剂的开发和应用,为我国在食品用生物抗真菌剂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基金工作可更进一步
“市基金的支持经费虽然不多,但对NATAMYCIN项目研究的起步非常重要。”李东认为,这一项目能够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于市基金的支持。正是市基金的“星星之火”点燃了NATAMYCIN成果产业化的“熊熊烈焰”。
他指出,科研成果产业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对于像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这样的转制科研机构来说,其多项基础性研究均立足于市场需求,成果转化前景较好。但由于基础性研究的支持渠道不多,特别需要得到市基金等针对创新性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
“市基金支持基础性创新,对成果产业化并不是特别关注。如果能针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基础研究给予特别支持,那么其促进基础创新的意义也得到极大提升。”李东表示,未来市基金应该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工作,将相关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
成果向效益的成功转化
1995年,30岁的李东在北京市真菌工程高技术实验室从事微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时发现,霉菌、酵母、丝状真菌给食品加工业带来的危害以及食品污染真菌后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类造成的极大伤害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此可能催生生物食品抗真菌剂的大市场。当时国际上50%含量的生物食品抗真菌剂价格可达到每公斤一万元,市场需求极为旺盛。
“经调查,当时国内生物食品防腐剂的研究仅局限在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Nisin(一种乳酸链球菌素的天然生物活性抗菌肽)的研究上,抑制真菌的生物食品防腐剂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发现了这一巨大的产业机会,李东立刻着手准备攻克这个难题。
他回忆说:“研究抗真菌剂首先需要解决菌种筛选的问题,但这属于创新性较强的基础性研究,当时还很少有科研基金关注基础研究,所以经费来源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经过多方寻找,市基金进入了李东的视野。
“市基金支持基础性创新研究的定位与我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事实上我当时也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我开始积极申报市基金。”1995年,李东申报的“生物食品防腐剂——NATAMYCIN(纳他霉素)产生菌选育和研究”项目通过了市基金审批,经过艰苦攻关,他最终获取了三株产生NATAMYCIN的链霉菌,迈出了生物抗真菌剂研究的第一步。
在基金工作的基础上,李东又干1997年申报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多烯大环内酯抗真菌剂NATAMYCIN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的研究”并获得通过。该项研究在实验室水平上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探索了提取工艺,建立了生物检测方法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方法,生物抗真菌剂研究由此取得了很大进展。
2000年,李东又组织申报了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新型广谱生物食品防腐剂的研究”,并完成了三种不同食品加工条件下的新型广谱生物食品防腐剂配方设计和工厂化应用实验,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近。
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2002年,李东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他以研究课题第一完成人身份,代表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与北京东方瑞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瑞德公司)签订了技术及资料独家转让合同,合同金额为400万元人民币,由东方瑞德公司进行工业化生产研究。
目前,项目实施单位东方瑞德公司生产的NATAMYCIN已累计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产值累计2.5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有人评价李东的工作: “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在食品用生物抗真菌剂方面研究和生产的空白,推动了我国低毒、高效、广谱以及经济实用的生物防腐剂的开发和应用,为我国在食品用生物抗真菌剂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基金工作可更进一步
“市基金的支持经费虽然不多,但对NATAMYCIN项目研究的起步非常重要。”李东认为,这一项目能够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于市基金的支持。正是市基金的“星星之火”点燃了NATAMYCIN成果产业化的“熊熊烈焰”。
他指出,科研成果产业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对于像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这样的转制科研机构来说,其多项基础性研究均立足于市场需求,成果转化前景较好。但由于基础性研究的支持渠道不多,特别需要得到市基金等针对创新性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
“市基金支持基础性创新,对成果产业化并不是特别关注。如果能针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基础研究给予特别支持,那么其促进基础创新的意义也得到极大提升。”李东表示,未来市基金应该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工作,将相关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