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昌市中山路380号,这座灰色五层回字形大楼已经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却依旧巍峨。这里是始建于1922年的原江西大旅社,民国江西三大知名建筑之一,而更广为人知的,这里曾是1927年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人民军队的起点。
1956年,这里开始筹建纪念馆。如今,这里大门门楣上悬挂着陈毅元帅手书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金匾;院中,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代英豪”群雕巍巍耸立;在纪念馆里有座古朴的座钟,其指针永远凝固在起义打响的时刻: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
时光就这样被拽回94年前的那个春夏之交——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白色恐怖笼罩大江南北,刚刚度过6岁生日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几乎“命悬一线”。就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口,我党果断地决定“要拿起枪,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于是,在南昌这座旅社里,我党开始酝酿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周密计划,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战斗即将拉开大幕。(据中共六大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等党的著名活动家英勇牺牲。中共党员人数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至1万多人。)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选择南昌,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后的结果。当时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正利用“东征讨蒋”的名义驻扎在江西九江。而汪精卫集团此时也打算在军队中“清共”,如不尽快起义,我党所能影响和领导的这两支部队将遭受重大损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央计划组织贺龙、叶挺的部队,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然后举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人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已同汪精卫勾结,开始迫害共产党人。于是,1927年7月20日,李立三在九江会议上提议,南昌离九江比较近,那里敌军兵力不多,就把队伍开到那里去起义。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肯定。当时敌人在南昌方面的兵力比较薄弱,南昌城内只有6个团,加上留守机关,共1万余人。此时中国共产党能掌握的武装力量,有驻扎在九江由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师、驻扎在南浔铁路马回岭车站由周士弟率领的第4军第25师、新从鄂东开到九江的有贺龙率领的第20军,在南昌有朱德率领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导团,在武汉有卢德明率领的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还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学员,总兵力有3万余人,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表明,形势对起义有利。此外,当时南昌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只有一条铁路,水路也比较浅,大船难以航行,敌军的其他部队很难在短时间内增援南昌。
起义前夕,贺龙所率第20军第1师把江西大旅社变成师部。大旅社一楼的喜庆礼堂是当时指挥部的核心活动场所。7月27日晚,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就在喜庆礼堂正式成立,江西大旅社正式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
江西大旅社内共有96间客房,喜庆礼堂旁的9号房间是起义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军事参谋团办公室,参谋长刘伯承在此办公。一楼还设有警卫队住房,时任警卫班班长的粟裕就住在这里。而二楼的25号房通夜不灭的灯光见证了周恩来同志在筹划南昌起义工作时的点滴……旅社的四楼是当时政治宣传人员的活动场所,起义前后,这里热闹非凡,灯火通明,宣传人员常常通宵写标语、传单。南昌地区的群众代表也频繁进出、积极配合起义军各项工作。起义胜利后,大旅社便成为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各种通告、宣言和任職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城头的枪声骤然响起。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大校场……各个地方同时开火,南昌城夜空的沉寂被枪炮声刺破,捷报不停从各处传回江西大旅社。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一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中国革命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讲到了南昌起义的故事,他指出:“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这是一个全新的定位,是对南昌起义历史意义一个科学的总结,也是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伟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一扫大革命失败后的阴霾,进入气势磅礴的土地革命新时期,中国大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习近平在总结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在总结人民军队历史功勋中,称颂南昌起义,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一个伟大事件”!
习总书记对我军历史功勋总结中,论述了“六个伟大力量”,在南昌起义中,已开始显现:“功在第一枪”,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血性胆魄,敢于斗争,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功在上井冈”,就是朱德、陈毅在起义军行将溃散、面临绝境的茂芝会议上,毅然抛开原来方针的束缚,作出北上西进的伟大决策,走上了一条以农村为中心的正确道路;“功在铸军魂”,则深刻揭示了起义军“之所以能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起义将士听党指挥、为崇高理想而英勇献身的执着追求。
习总书记的话,字里行间,透视出了一个重大的真理:南昌起义不仅是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开端,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觉醒,是党走向新生的重要转折。 漫步在英雄城的大街小巷,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八一学校、八一公园……这个英雄城市的很多地标都含有“八一”元素,这个红色的符号让人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新四军诞生地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革命烈士纪念堂、方志敏烈士陵园、小平小道……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南昌留下了很多光辉的足迹,等待着我们一一重温、深深感悟。
八一广场
南昌八一广场原名人民广场,是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的中心广场,位置在八一大道、北京西路、中山路、孺子路等市区主干街道的交汇处,同时它也是南昌市民活动的中心。八一起义纪念碑,坐落于南昌市中心八一广场。1977年八一起义五十周年时破土兴建,1979年1月8日落成。塔为长方体,总高45.5米。正北面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铜胎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花岗石碑。其他三面是“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浮雕。塔身两侧各有一排翼墙,嵌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浮雕。塔顶由直立的花岗石雕步枪和用红色花岗石拼贴的八一军旗组成。纪念碑高于周边建筑,气势雄伟,是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
二十军指挥部旧址
南昌起义时,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指挥部,设在南昌市西大街的宏道中学内(现子固路85号)。二十军指挥部原是中华圣公会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起义之际正值暑假,贺龙率军借驻于此。
这是一座有钟鼓亭阁的三层楼房,楼上是二十军参谋人员的办公室,楼下礼堂是军部办公室。穿过后院,有一幢别致的小楼,是贺军长和参谋长刘伯承的住处。
经过多次修缮,贺龙二十军指挥部旧址基本上保持了原貌。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设“豫章民俗博物馆”于其内并对外开放。
方志敏烈士墓
方志敏烈士墓位于西郊梅岭山麓。建于1959年8月,占地十余亩。墓前有台阶12层,170余级,两边青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墓为汉白玉砌成,大理石碑下面刻有方志敏简历。墓碑正中镌刻毛泽东题词“方志敏烈士之墓”,墓前附设休息室,陈列方志敏烈士生平事迹和珍贵文物。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八一大道北段,建于1953年。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塑像。堂前厅有毛泽东手迹:“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纪念碑,由朱德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陈列柜中,珍藏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二楼、三樓陈列300多位烈士生平斗争事迹、遗著和遗物等。
新四军军部旧址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建于1915年。内有两栋两层楼的楼房和一栋平房,属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整个旧址占地面积为2350.3平方米。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主力部队之一—---新四军的诞生地。
1988年1月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成立,并对外开放。旧址主楼内一楼原为军机关办公室,现为基本陈列展室。设有大型基本陈列《铁的新四军》。共分四个部分:一、铁流滚滚出深山;二、群英聚集南昌城;三、大江南北抗敌寇;四、铁军精神万代扬。
1956年,这里开始筹建纪念馆。如今,这里大门门楣上悬挂着陈毅元帅手书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金匾;院中,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代英豪”群雕巍巍耸立;在纪念馆里有座古朴的座钟,其指针永远凝固在起义打响的时刻: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
时光就这样被拽回94年前的那个春夏之交——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白色恐怖笼罩大江南北,刚刚度过6岁生日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几乎“命悬一线”。就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口,我党果断地决定“要拿起枪,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于是,在南昌这座旅社里,我党开始酝酿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周密计划,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战斗即将拉开大幕。(据中共六大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等党的著名活动家英勇牺牲。中共党员人数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至1万多人。)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选择南昌,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后的结果。当时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正利用“东征讨蒋”的名义驻扎在江西九江。而汪精卫集团此时也打算在军队中“清共”,如不尽快起义,我党所能影响和领导的这两支部队将遭受重大损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央计划组织贺龙、叶挺的部队,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然后举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人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已同汪精卫勾结,开始迫害共产党人。于是,1927年7月20日,李立三在九江会议上提议,南昌离九江比较近,那里敌军兵力不多,就把队伍开到那里去起义。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肯定。当时敌人在南昌方面的兵力比较薄弱,南昌城内只有6个团,加上留守机关,共1万余人。此时中国共产党能掌握的武装力量,有驻扎在九江由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师、驻扎在南浔铁路马回岭车站由周士弟率领的第4军第25师、新从鄂东开到九江的有贺龙率领的第20军,在南昌有朱德率领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导团,在武汉有卢德明率领的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还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学员,总兵力有3万余人,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表明,形势对起义有利。此外,当时南昌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只有一条铁路,水路也比较浅,大船难以航行,敌军的其他部队很难在短时间内增援南昌。
起义前夕,贺龙所率第20军第1师把江西大旅社变成师部。大旅社一楼的喜庆礼堂是当时指挥部的核心活动场所。7月27日晚,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就在喜庆礼堂正式成立,江西大旅社正式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
江西大旅社内共有96间客房,喜庆礼堂旁的9号房间是起义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军事参谋团办公室,参谋长刘伯承在此办公。一楼还设有警卫队住房,时任警卫班班长的粟裕就住在这里。而二楼的25号房通夜不灭的灯光见证了周恩来同志在筹划南昌起义工作时的点滴……旅社的四楼是当时政治宣传人员的活动场所,起义前后,这里热闹非凡,灯火通明,宣传人员常常通宵写标语、传单。南昌地区的群众代表也频繁进出、积极配合起义军各项工作。起义胜利后,大旅社便成为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各种通告、宣言和任職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城头的枪声骤然响起。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大校场……各个地方同时开火,南昌城夜空的沉寂被枪炮声刺破,捷报不停从各处传回江西大旅社。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一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中国革命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讲到了南昌起义的故事,他指出:“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这是一个全新的定位,是对南昌起义历史意义一个科学的总结,也是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伟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一扫大革命失败后的阴霾,进入气势磅礴的土地革命新时期,中国大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习近平在总结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在总结人民军队历史功勋中,称颂南昌起义,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一个伟大事件”!
习总书记对我军历史功勋总结中,论述了“六个伟大力量”,在南昌起义中,已开始显现:“功在第一枪”,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血性胆魄,敢于斗争,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功在上井冈”,就是朱德、陈毅在起义军行将溃散、面临绝境的茂芝会议上,毅然抛开原来方针的束缚,作出北上西进的伟大决策,走上了一条以农村为中心的正确道路;“功在铸军魂”,则深刻揭示了起义军“之所以能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起义将士听党指挥、为崇高理想而英勇献身的执着追求。
习总书记的话,字里行间,透视出了一个重大的真理:南昌起义不仅是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开端,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觉醒,是党走向新生的重要转折。 漫步在英雄城的大街小巷,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八一学校、八一公园……这个英雄城市的很多地标都含有“八一”元素,这个红色的符号让人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新四军诞生地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革命烈士纪念堂、方志敏烈士陵园、小平小道……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南昌留下了很多光辉的足迹,等待着我们一一重温、深深感悟。
八一广场
南昌八一广场原名人民广场,是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的中心广场,位置在八一大道、北京西路、中山路、孺子路等市区主干街道的交汇处,同时它也是南昌市民活动的中心。八一起义纪念碑,坐落于南昌市中心八一广场。1977年八一起义五十周年时破土兴建,1979年1月8日落成。塔为长方体,总高45.5米。正北面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铜胎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花岗石碑。其他三面是“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浮雕。塔身两侧各有一排翼墙,嵌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浮雕。塔顶由直立的花岗石雕步枪和用红色花岗石拼贴的八一军旗组成。纪念碑高于周边建筑,气势雄伟,是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
二十军指挥部旧址
南昌起义时,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指挥部,设在南昌市西大街的宏道中学内(现子固路85号)。二十军指挥部原是中华圣公会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起义之际正值暑假,贺龙率军借驻于此。
这是一座有钟鼓亭阁的三层楼房,楼上是二十军参谋人员的办公室,楼下礼堂是军部办公室。穿过后院,有一幢别致的小楼,是贺军长和参谋长刘伯承的住处。
经过多次修缮,贺龙二十军指挥部旧址基本上保持了原貌。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设“豫章民俗博物馆”于其内并对外开放。
方志敏烈士墓
方志敏烈士墓位于西郊梅岭山麓。建于1959年8月,占地十余亩。墓前有台阶12层,170余级,两边青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墓为汉白玉砌成,大理石碑下面刻有方志敏简历。墓碑正中镌刻毛泽东题词“方志敏烈士之墓”,墓前附设休息室,陈列方志敏烈士生平事迹和珍贵文物。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八一大道北段,建于1953年。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塑像。堂前厅有毛泽东手迹:“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纪念碑,由朱德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陈列柜中,珍藏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二楼、三樓陈列300多位烈士生平斗争事迹、遗著和遗物等。
新四军军部旧址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建于1915年。内有两栋两层楼的楼房和一栋平房,属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整个旧址占地面积为2350.3平方米。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主力部队之一—---新四军的诞生地。
1988年1月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成立,并对外开放。旧址主楼内一楼原为军机关办公室,现为基本陈列展室。设有大型基本陈列《铁的新四军》。共分四个部分:一、铁流滚滚出深山;二、群英聚集南昌城;三、大江南北抗敌寇;四、铁军精神万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