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本文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 教师 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拿篇文章费力地讲解,而学生或是在台下各做各的,或是附和声一片。当提问时,学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复述教师的话,有的甚至什么也说不出来。于是,教师们往往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必须读多少,都要规定一定的量,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往往适得其反,在教师的这种教育下,学生见文章而发虚,谈阅读而色变。
当前的阅读教学形式有待改进。 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儿”,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地记住了一些“僵死”的答案。试卷上所反映出的阅读部分高失分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难逃其咎。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成因
1.教育教学理念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许多教师为拿高分,还在进行“填鸭式”教学。一些课堂的阅读教学太着眼于“教”,语文课里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而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累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还有不少老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并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但自己仍然不会读,而且越来越对阅读不感兴趣。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基本不涉及或一笔带过。这种练习机械乏味,无休无止,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这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2.课堂提问缺乏精心设计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过程。有的老师课堂提问太多,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好不好,于是,学生跟着老师的话异口同声“对”“好”,其实老师问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认真思考。一节课下来,问题提了一大堆,表面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课堂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其实,课堂提问是一项质疑、激趣、引发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新颖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在文本上多下工夫,确定重难点,了解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有一定思考价值、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个体差异
首先是智力水平的差异。阅读是一个认知、思考、理解、感悟的学习过程,智力高的学生比智力低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自然学得快也学得好。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很难准确判断,因此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二是生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包括性别、成熟情况和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好坏等。一般说来,女生比男生在阅读中进步较快,一则由于兴趣、性格等易于接近语言学习; 二则由于女生较同龄男生早熟一至一年半。成熟也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在不同年龄开始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好生理成熟的准备。三是兴趣和性格的差异。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有关,学生阅读兴趣越高,动机越强,越有利于广泛阅读,提高技能。四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是周围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对阅读学习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几点建议
1.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阅读行为
建立阅读教学常规的目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同时又摈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由于良好习惯是长久习得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2.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减轻讲的分量
学好语文,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是应当做的,但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
3.主要问题设计要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切忌设计一连串是非判断类的问题,既把教学环节复杂化,又不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皇上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这样的问题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活跃起来,从皇帝自身、诚实的大臣到狡猾的骗子一一加以剖析,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水县直一中)
【关键词】语文 教师 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拿篇文章费力地讲解,而学生或是在台下各做各的,或是附和声一片。当提问时,学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复述教师的话,有的甚至什么也说不出来。于是,教师们往往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必须读多少,都要规定一定的量,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往往适得其反,在教师的这种教育下,学生见文章而发虚,谈阅读而色变。
当前的阅读教学形式有待改进。 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儿”,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地记住了一些“僵死”的答案。试卷上所反映出的阅读部分高失分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难逃其咎。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成因
1.教育教学理念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许多教师为拿高分,还在进行“填鸭式”教学。一些课堂的阅读教学太着眼于“教”,语文课里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而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累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还有不少老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并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但自己仍然不会读,而且越来越对阅读不感兴趣。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基本不涉及或一笔带过。这种练习机械乏味,无休无止,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这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2.课堂提问缺乏精心设计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过程。有的老师课堂提问太多,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好不好,于是,学生跟着老师的话异口同声“对”“好”,其实老师问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认真思考。一节课下来,问题提了一大堆,表面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课堂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其实,课堂提问是一项质疑、激趣、引发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新颖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在文本上多下工夫,确定重难点,了解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有一定思考价值、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个体差异
首先是智力水平的差异。阅读是一个认知、思考、理解、感悟的学习过程,智力高的学生比智力低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自然学得快也学得好。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很难准确判断,因此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二是生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包括性别、成熟情况和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好坏等。一般说来,女生比男生在阅读中进步较快,一则由于兴趣、性格等易于接近语言学习; 二则由于女生较同龄男生早熟一至一年半。成熟也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在不同年龄开始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好生理成熟的准备。三是兴趣和性格的差异。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有关,学生阅读兴趣越高,动机越强,越有利于广泛阅读,提高技能。四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是周围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对阅读学习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几点建议
1.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阅读行为
建立阅读教学常规的目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同时又摈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由于良好习惯是长久习得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2.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减轻讲的分量
学好语文,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是应当做的,但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
3.主要问题设计要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切忌设计一连串是非判断类的问题,既把教学环节复杂化,又不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皇上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这样的问题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活跃起来,从皇帝自身、诚实的大臣到狡猾的骗子一一加以剖析,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水县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