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比较英语本科生高、低水平组对显性和隐性抄袭作品的识别与态度,来探究大学生对“抄袭、剽窃”的认知状况。研究显示,学生对显性抄袭表现出较高识别力,大多数对其持否定态度,而学生对隐性抄袭识别力较低,且部分予以肯定,本研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抄袭 剽窃 认知
一、研究背景
在英语学术文化中,抄袭、剽窃行为一般指的是文章中有“一系列没有注明来源、直接引自他人文章的词语; 有一些只稍作修改、整个结构与原文非常相似的句子;还有许多分不清是学生作者原创还是源于他人文献的模糊篇章 ”(Deckert,1993: 131)。近几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学习者角度揭示抄袭、剽窃的现象本质。其中,一些研究关注学生具体引文规范行为。例如,Shi(2004)发现中国学习者文本借用中普遍缺乏标注,而邓漪涟(2013)指出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中“合理复制”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整体变化情况不显著;另一部分研究则从学生对不同形式抄袭的识别力展开调查。例如,Roig(1997)对美国高校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识别具体抄袭作品时存在困难。而Wheeler(2009)所调查的日本高校学生却表现出较高的识别能力。基于以往的研究,部分学者分析了抄袭剽窃的原因:(1)中国传统文化制约;(2)为了适应学术环境;(3)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的缺失。
综合上述研究,学术界对抄袭、剽窃的复杂本质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许多议题上结论还复杂不一,比如学生对抄袭、剽窃的认知研究。因此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外语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对具体抄袭剽窃行为的认知状况。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通过60名英语专业学生对不同抄袭、剽窃行为的认识,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二个问题:
(1)英语专业大四学生能否识别出具体的抄袭剽窃行为?
(2)不同英语水平组之间是否有差异?
2.研究对象。本研究研究对象为某学院60名英语专业大四学生,根据英语专业四级成绩和平时的2次期末考试,选出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28位学生作为高水平组以及32位低水平组。
3.选材。根据Wheeler(2009)材料难易标准考虑,与3位本校高级教师进行探讨,选取论文源文本,一段显性抄袭毕业作品,一段隐性抄袭作品。确保显性抄袭文本与源文本字面相似度极高,抄袭痕迹明显,而隐性抄袭文本与源文本内容相一致,但是抄袭不显著。
4.研究过程。研究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结束前进行,研究者首先将源文本发给学生,并提供该文发表的刊物名称、论文题目以及发表时间。该论文文本字数210,研究者需确保受试对原文的深入理解。随后,将显性抄袭论文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进行评分(其中8.5分以上为优秀,7.0-8.5为良好,6.0-7.0为一般,6.0以下为不及格),并相应地做出评语。40分钟后,统一收回材料。隐性抄袭文本的施测在一星期后进行。
5.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借助于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鉴于样本较小,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配对样本。评语由研究者和另一位高级教师共同分析,查看学生对抄袭剽窃的态度和关注的焦点。
三、结果讨论
1.评分。经显示,两篇文本得分为7.256(良好)和6.238(一般),顯著性为0.015,说明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因为两个作品语言特征差异所致,受试在阅读后根据其与源文本的相似性,给出不同评分。其中,低水平组两次评分均低于高水平组,更为明显得表现在隐性抄袭的评分差异上( 统计显著性为0.027),表明高水平组更为宽容。
2.评语。
(1)显性抄袭。分析结果表明,43名受试(占整个人群的71.7%)对文本的评价完全围绕其抄袭本质展开,说明他们已具备抄袭行为的较高识别力,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受试已经完成了近四年的大学学业。在教学中,教师针对论文引文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得大四学生对抄袭行为敏锐力较强。其中,高、低水平组中分别占25人、18人(各占同组人群的89.3%、56.3%),说明高水平组识别力更强。在阅读时高水平学习者基于语言基础能力,不但能理解文章字面意义,还善于推断文本的隐含意义,对内容信息进行审视、记忆和质疑。
(2)隐性抄袭。隐性抄袭评语中,只有19人(占44%) 对作品抄袭性质问题而展开讨论,表明学生对这种抄袭识别力较低,原因之一该隐性文本与源文本差异较大,学生不易识别其相似痕迹。
四、结论
基于以上学生对抄袭剽窃的认知状况,希望能引起师生对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视:
1.在学术写作课程中,需加大对引文规范、学术诚信的教育力度。
2.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学生提供出版物资源,而且要有效指导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3.制定抄袭处罚条例并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邓漪涟.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抄袭行为探究[D].苏州大学.2013.
[2]Deckert, G.D.1993.Perspectives on Plagiarism from ESL Student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 131-148.
[3]Shi.L.2004.Textual Borrowing in Second-language Writing[J].Written Communication, 21,171-200.
*本课题系“2014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课题”(N2014064).
【关键词】抄袭 剽窃 认知
一、研究背景
在英语学术文化中,抄袭、剽窃行为一般指的是文章中有“一系列没有注明来源、直接引自他人文章的词语; 有一些只稍作修改、整个结构与原文非常相似的句子;还有许多分不清是学生作者原创还是源于他人文献的模糊篇章 ”(Deckert,1993: 131)。近几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学习者角度揭示抄袭、剽窃的现象本质。其中,一些研究关注学生具体引文规范行为。例如,Shi(2004)发现中国学习者文本借用中普遍缺乏标注,而邓漪涟(2013)指出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中“合理复制”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整体变化情况不显著;另一部分研究则从学生对不同形式抄袭的识别力展开调查。例如,Roig(1997)对美国高校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识别具体抄袭作品时存在困难。而Wheeler(2009)所调查的日本高校学生却表现出较高的识别能力。基于以往的研究,部分学者分析了抄袭剽窃的原因:(1)中国传统文化制约;(2)为了适应学术环境;(3)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的缺失。
综合上述研究,学术界对抄袭、剽窃的复杂本质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许多议题上结论还复杂不一,比如学生对抄袭、剽窃的认知研究。因此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外语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对具体抄袭剽窃行为的认知状况。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通过60名英语专业学生对不同抄袭、剽窃行为的认识,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二个问题:
(1)英语专业大四学生能否识别出具体的抄袭剽窃行为?
(2)不同英语水平组之间是否有差异?
2.研究对象。本研究研究对象为某学院60名英语专业大四学生,根据英语专业四级成绩和平时的2次期末考试,选出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28位学生作为高水平组以及32位低水平组。
3.选材。根据Wheeler(2009)材料难易标准考虑,与3位本校高级教师进行探讨,选取论文源文本,一段显性抄袭毕业作品,一段隐性抄袭作品。确保显性抄袭文本与源文本字面相似度极高,抄袭痕迹明显,而隐性抄袭文本与源文本内容相一致,但是抄袭不显著。
4.研究过程。研究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结束前进行,研究者首先将源文本发给学生,并提供该文发表的刊物名称、论文题目以及发表时间。该论文文本字数210,研究者需确保受试对原文的深入理解。随后,将显性抄袭论文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进行评分(其中8.5分以上为优秀,7.0-8.5为良好,6.0-7.0为一般,6.0以下为不及格),并相应地做出评语。40分钟后,统一收回材料。隐性抄袭文本的施测在一星期后进行。
5.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借助于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鉴于样本较小,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配对样本。评语由研究者和另一位高级教师共同分析,查看学生对抄袭剽窃的态度和关注的焦点。
三、结果讨论
1.评分。经显示,两篇文本得分为7.256(良好)和6.238(一般),顯著性为0.015,说明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因为两个作品语言特征差异所致,受试在阅读后根据其与源文本的相似性,给出不同评分。其中,低水平组两次评分均低于高水平组,更为明显得表现在隐性抄袭的评分差异上( 统计显著性为0.027),表明高水平组更为宽容。
2.评语。
(1)显性抄袭。分析结果表明,43名受试(占整个人群的71.7%)对文本的评价完全围绕其抄袭本质展开,说明他们已具备抄袭行为的较高识别力,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受试已经完成了近四年的大学学业。在教学中,教师针对论文引文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得大四学生对抄袭行为敏锐力较强。其中,高、低水平组中分别占25人、18人(各占同组人群的89.3%、56.3%),说明高水平组识别力更强。在阅读时高水平学习者基于语言基础能力,不但能理解文章字面意义,还善于推断文本的隐含意义,对内容信息进行审视、记忆和质疑。
(2)隐性抄袭。隐性抄袭评语中,只有19人(占44%) 对作品抄袭性质问题而展开讨论,表明学生对这种抄袭识别力较低,原因之一该隐性文本与源文本差异较大,学生不易识别其相似痕迹。
四、结论
基于以上学生对抄袭剽窃的认知状况,希望能引起师生对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视:
1.在学术写作课程中,需加大对引文规范、学术诚信的教育力度。
2.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学生提供出版物资源,而且要有效指导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3.制定抄袭处罚条例并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邓漪涟.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抄袭行为探究[D].苏州大学.2013.
[2]Deckert, G.D.1993.Perspectives on Plagiarism from ESL Student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 131-148.
[3]Shi.L.2004.Textual Borrowing in Second-language Writing[J].Written Communication, 21,171-200.
*本课题系“2014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课题”(N201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