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伴随学生终身的能力,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讲是意见十分重要的事情。然而写作又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最困难的事情,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注重阅读,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 字,这是十分必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提高。积累素从的素材也就越来越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再也很少怕写作文了,生动优美的一篇篇好文章就能写出来了。
二、教材引路,学习章法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语文选材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所选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多方面独具匠心,给学生学习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引路功能,结合范例教给学生写作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写。如教学《开国大典》,要引导学生懂得写一项活动如何言之有序,如何进行场面描写:教学《桂林山水》着重让学生领悟写景如何抓住特点,写出真情实感等。教师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在众多课例的学习中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从容自如了。学文中除了教给学生规律性的写作方法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品词赏句能力的训练,体会其用词、修辞的精妙,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传神。从而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方法。
三、营造氛围,激发写作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习作课上,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积极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真情实感。如我指导写《一次有趣的活动》之前,我让学生每人拿一张小纸条,在上面依次写上谁、在什么地方、作什么。然后找几个学生依次在学生手中抽出一张纸条。结果是“小红在荷叶上跳舞”、“琳琳在在池塘里跑步”……然后让学生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学生玩得很开心。游戏结束后,我叫大家拿出笔来把你刚才看到的、自己亲身体验到的写下来。很快就写出生动具体的好作文。
四、走进生活,观察实践,挖掘写作资源
作文就是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是写作的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亲身实践,才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写下来就是作文。比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风霜雨雪、生活中的偶发事件、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生活环境的改善等;让学生动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环保调查、节日礼品调查、零花钱的使用调查、餐桌食品的调查等,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绝好的写作素材。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作品就会丰富多采,各具特色。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写自己之所写,舒自己之所情。
四、放手写作、突出写作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
(一)作文时空多弹性
1.从时间上说,由于学生习作基础、生活经验、材料积累等存在差异,对同一作文题,有的一节课能完成,有的一节课不够。因此,应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完成习作后,交流讨论,自行修改。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允许课外查找资料,寻找帮助。
2.从空间上说,可根据习作的实际需要,课前做好习作准备,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等。课中允许自由结合,自由“拜师”,自由朗读习作,小组帮助修改,课后相互评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二度重写。
3.从习作要求上说,对习作的内容、写法、字数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
(二)习作语言有个性
小学生的语言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要肯定小学生大胆使用一些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句式,不强求他们的语言表达成人化,体现个性化。
五、注重评价、互动交流
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也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实事求是地、因人而异地看待他们。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激励,促使他们在各自的中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批改作文以教师的评改引路,放手让学生集体评改,小组合作评改,自评自改。教师只加强面批和改后讲评等,使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文章改好了,还要重视交流,通过欣赏别人的习作找到自身的差距,学到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标新的立意等。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作文发表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
快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阅读积累,范例引路,多项训练,观察实践,评改交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指日可待。
一、注重阅读,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 字,这是十分必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提高。积累素从的素材也就越来越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再也很少怕写作文了,生动优美的一篇篇好文章就能写出来了。
二、教材引路,学习章法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语文选材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所选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多方面独具匠心,给学生学习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引路功能,结合范例教给学生写作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写。如教学《开国大典》,要引导学生懂得写一项活动如何言之有序,如何进行场面描写:教学《桂林山水》着重让学生领悟写景如何抓住特点,写出真情实感等。教师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在众多课例的学习中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从容自如了。学文中除了教给学生规律性的写作方法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品词赏句能力的训练,体会其用词、修辞的精妙,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传神。从而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方法。
三、营造氛围,激发写作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习作课上,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积极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真情实感。如我指导写《一次有趣的活动》之前,我让学生每人拿一张小纸条,在上面依次写上谁、在什么地方、作什么。然后找几个学生依次在学生手中抽出一张纸条。结果是“小红在荷叶上跳舞”、“琳琳在在池塘里跑步”……然后让学生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学生玩得很开心。游戏结束后,我叫大家拿出笔来把你刚才看到的、自己亲身体验到的写下来。很快就写出生动具体的好作文。
四、走进生活,观察实践,挖掘写作资源
作文就是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是写作的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亲身实践,才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写下来就是作文。比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风霜雨雪、生活中的偶发事件、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生活环境的改善等;让学生动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环保调查、节日礼品调查、零花钱的使用调查、餐桌食品的调查等,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绝好的写作素材。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作品就会丰富多采,各具特色。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写自己之所写,舒自己之所情。
四、放手写作、突出写作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
(一)作文时空多弹性
1.从时间上说,由于学生习作基础、生活经验、材料积累等存在差异,对同一作文题,有的一节课能完成,有的一节课不够。因此,应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完成习作后,交流讨论,自行修改。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允许课外查找资料,寻找帮助。
2.从空间上说,可根据习作的实际需要,课前做好习作准备,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等。课中允许自由结合,自由“拜师”,自由朗读习作,小组帮助修改,课后相互评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二度重写。
3.从习作要求上说,对习作的内容、写法、字数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
(二)习作语言有个性
小学生的语言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要肯定小学生大胆使用一些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句式,不强求他们的语言表达成人化,体现个性化。
五、注重评价、互动交流
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也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实事求是地、因人而异地看待他们。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激励,促使他们在各自的中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批改作文以教师的评改引路,放手让学生集体评改,小组合作评改,自评自改。教师只加强面批和改后讲评等,使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文章改好了,还要重视交流,通过欣赏别人的习作找到自身的差距,学到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标新的立意等。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作文发表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
快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阅读积累,范例引路,多项训练,观察实践,评改交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