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教育现状一家言
几年来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尤其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越来越重的书包,越拖越长的学习时间,潜在地损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于这种现象,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已有深切体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此熟视无睹,至今仍未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1.现行中、小学教材的容量和难度向一小部分尖子学生倾斜太大,而大部分学生在其一定年龄段很难全部理解、接受,造成知识消化不良症。
2.由于各类升学竞争激烈,学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精力仍然没有倾注在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对决定升学和升级的卷面考试分数指令很硬,对其它方面的指标则相对“疲软”。如果一个学校的分数一“俊”,则百“丑”皆无。对学校的全面评估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际上的少。
3.有些学校的部分管理者,多年来根本没有接触或者不愿接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只凭老经验或行政命令办学,因此不能把学校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规律的轨道。
4.有一些教师平时不大认真钻研业务,不细心研究教材教法,不注重课堂结构的新颖设计,不是目标明确地去向45分钟要质量。因此,课堂上传授新知识的密度不合理,且又不能很好把握和选择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最佳途径,课堂整体效果不佳。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利用星期日、寒暑假、甚至早晚自习进行“补课”,并把这种现象理直气壮地视为天之经、地之义。
5.还有些教师给学生布置超负荷的无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外作业和家庭练习,用这种补救办法把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付出的一部分劳动好心好意堂而煌之地转嫁在学生的身上。例如某小学一年级的一个学生,某一天仅语文作业就写了36页,完成时已晚间11点20分。
二、一个值得教育者思考的现象
在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史上,有许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在青少年时代却表现出智力平平,卷面成绩不佳,可他们终生取得的成就却使其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望尘莫及。
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时期,中了头名状元的除如文天祥、岳飞(武状元)、陈亮等极少数者外,真正有建树的有几个?反倒是那些屡试不第的人,成就了中国科技、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军事、医学等等第一流的传世巨著。在世界近几百年科学文化迅猛进展中,这种现象也屡次发生。例如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上学时有位校长曾给他下过“智力低劣,不可造就”的结论;现代物理学的代表德国人爱因斯坦,上中学时因学习成绩差常常被班主任数落之后又告到家长那里,头一年考大学名落孙山,复读后第二年才考上;法国杰出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青年时考不上法兰西艺术学院;生物学的奠基人达尔文,上学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像这样名人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大串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尤其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现象。对此,我有如下几点浅见。
1.这些人的智力因素虽然在青少年时代表现得很一般,但他们都有着非同常人的潜在非智力因素。诸如个性鲜明,有强烈的兴趣爱好,有较为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为社会进步奉献热能的价值观,有为这一切能得以实现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毅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智力资源的开发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利用,就会创造出那些智力因素好但害怕困难、浅尝辄止的人所不可能企及的成绩。
2.中国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知识青年不能及第,当然还有极复杂的政治原因,本文不涉及。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文化巨人的个性爱好在青少年时代表现得尤为执着专一,或不顾当时的思想教条,或不热心当时开设的一般课程,这正是他们屡考不中,卷面成绩平平的原因。而这又恰恰是一般“教书匠”的盲点。若一味听这些匠人的话,世界上不知有多少文化巨人会被窒息。
3.当才子们把考试当做自己升官发财的敲门砖,而一旦目的达到而沾沾自喜不求进取时,“看来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在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曹雪芹的茅屋里诞生了;当聪明人夸耀自己用学识换来的显赫时,一群群傻子用自己的生命结晶了人类历史的现代文明。
由以上几点,我想教育工作者不要过分偏爱仅智力因素较好的青少年,也不要嫌弃智力因素平常的青少年,更不要给卷面成绩较差的考生过早下“朽木不可雕”的结论。以防在几十年之后,你会以一个反面角色被写进一个杰出人物的自传或回忆录里。
几年来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尤其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越来越重的书包,越拖越长的学习时间,潜在地损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于这种现象,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已有深切体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此熟视无睹,至今仍未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1.现行中、小学教材的容量和难度向一小部分尖子学生倾斜太大,而大部分学生在其一定年龄段很难全部理解、接受,造成知识消化不良症。
2.由于各类升学竞争激烈,学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精力仍然没有倾注在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对决定升学和升级的卷面考试分数指令很硬,对其它方面的指标则相对“疲软”。如果一个学校的分数一“俊”,则百“丑”皆无。对学校的全面评估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际上的少。
3.有些学校的部分管理者,多年来根本没有接触或者不愿接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只凭老经验或行政命令办学,因此不能把学校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规律的轨道。
4.有一些教师平时不大认真钻研业务,不细心研究教材教法,不注重课堂结构的新颖设计,不是目标明确地去向45分钟要质量。因此,课堂上传授新知识的密度不合理,且又不能很好把握和选择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最佳途径,课堂整体效果不佳。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利用星期日、寒暑假、甚至早晚自习进行“补课”,并把这种现象理直气壮地视为天之经、地之义。
5.还有些教师给学生布置超负荷的无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外作业和家庭练习,用这种补救办法把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付出的一部分劳动好心好意堂而煌之地转嫁在学生的身上。例如某小学一年级的一个学生,某一天仅语文作业就写了36页,完成时已晚间11点20分。
二、一个值得教育者思考的现象
在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史上,有许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在青少年时代却表现出智力平平,卷面成绩不佳,可他们终生取得的成就却使其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望尘莫及。
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时期,中了头名状元的除如文天祥、岳飞(武状元)、陈亮等极少数者外,真正有建树的有几个?反倒是那些屡试不第的人,成就了中国科技、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军事、医学等等第一流的传世巨著。在世界近几百年科学文化迅猛进展中,这种现象也屡次发生。例如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上学时有位校长曾给他下过“智力低劣,不可造就”的结论;现代物理学的代表德国人爱因斯坦,上中学时因学习成绩差常常被班主任数落之后又告到家长那里,头一年考大学名落孙山,复读后第二年才考上;法国杰出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青年时考不上法兰西艺术学院;生物学的奠基人达尔文,上学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像这样名人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大串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尤其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现象。对此,我有如下几点浅见。
1.这些人的智力因素虽然在青少年时代表现得很一般,但他们都有着非同常人的潜在非智力因素。诸如个性鲜明,有强烈的兴趣爱好,有较为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为社会进步奉献热能的价值观,有为这一切能得以实现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毅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智力资源的开发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利用,就会创造出那些智力因素好但害怕困难、浅尝辄止的人所不可能企及的成绩。
2.中国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知识青年不能及第,当然还有极复杂的政治原因,本文不涉及。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文化巨人的个性爱好在青少年时代表现得尤为执着专一,或不顾当时的思想教条,或不热心当时开设的一般课程,这正是他们屡考不中,卷面成绩平平的原因。而这又恰恰是一般“教书匠”的盲点。若一味听这些匠人的话,世界上不知有多少文化巨人会被窒息。
3.当才子们把考试当做自己升官发财的敲门砖,而一旦目的达到而沾沾自喜不求进取时,“看来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在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曹雪芹的茅屋里诞生了;当聪明人夸耀自己用学识换来的显赫时,一群群傻子用自己的生命结晶了人类历史的现代文明。
由以上几点,我想教育工作者不要过分偏爱仅智力因素较好的青少年,也不要嫌弃智力因素平常的青少年,更不要给卷面成绩较差的考生过早下“朽木不可雕”的结论。以防在几十年之后,你会以一个反面角色被写进一个杰出人物的自传或回忆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