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中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角色,从权威的讲台走下,力创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教与学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在个性张扬的高效能学习中,展现出小学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1.创设氛围——让学生成为主人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从高傲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把学生落实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整个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掌握自己的学习,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地听为快乐地学,为课堂增添色彩。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怀素写字》,写的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练习写字的故事,采用多媒体展示怀素练字的动画,搭配古琴的伴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古香古色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正在练习写字,请想一想你平时是如何写字的?”在学生说出各自的答案后,因势利导:“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国唐代一位书法家怀素是怎么做的?”由于契合学生实际,打开了学生求知的闸门。让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重要的字句,同桌间相互检查,小组内小声评议,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探索,都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探究的结果。接着鼓励学生学着怀素的样子,说出写某一个字应遵循的顺序。先观察这个字的大体形状,记住它的间架结构,再仿照着写出来,最后总结出怀素和尚成功的秘诀——刻苦勤奋。
我们看到,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良好优雅的学习环境。结合学生刚刚开始的习字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看、自己想,让他们自己学着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从文中找答案。整堂课渗透着自由宽松的气息,学生自发自愿地读书、勾画,寻找探究,最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2.研究文本——使学生探究知识
在点燃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后,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层层设置问题和悬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探究。通过学生自由熟练地朗读,发现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深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特色。在探索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秋游”时,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堂上带到郊外。让他们借助朗读进入到秋天的田野。今天我们来到秋天的田野,你们高兴不高兴?请大家读一读、看一看,都能发现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句子用彩笔画出来。第一个层次,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上面的云朵有哪些变化?画出它们的样子。第二层次,天空的下边,是广袤的田野,田野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第三层次,这么美的天空,这么漂亮的田野,小朋友们想干点什么呀?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问:“书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找出来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运用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以及句式“有的……,有的……”,而不要照着句子念。
运用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通过细读课文,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边读边画,涂上颜色。经过思考、组织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动手、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
3.展示风采——给学生交流空间
学生为本,不仅仅是给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独自探索求知的基础上,还提供互动交流的舞台,使之畅所欲言,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课堂上,教师适当设问,制造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辨的欲望,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在争辩中求取真知。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在学生初读,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理解母爱的伟大,引发学生的交流争鸣。作者为什么要抱他的母亲?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换床单”这个原因,可是用心的同学站起补充另一个原因,是报答母亲。当作者抱起母亲时,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三个“想不到”去分析,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理解母亲对儿女们崇高无私的爱。这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他们谈谈自己母亲做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教师再提问当作者再次抱起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她为什么流泪,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母亲为我们付出那么多,却特别容易满足。
围绕母亲的爱与子女的报恩,学生们再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他们通过一遍一遍地阅读,饱含真情地朗读,深深体会着作者和母亲的感受。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加深了对文本作品的理解,受到了一次母子亲情的教育。
总之,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孩子们的欣赏者,以赏识鼓励的眼光,关注他们的精彩表现。为他们搭建自由飞翔、个性张扬的舞台,通过巧妙、别致的教学设计,诱导学生进入到探索与发现的乐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乐趣中,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1.创设氛围——让学生成为主人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从高傲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把学生落实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整个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掌握自己的学习,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地听为快乐地学,为课堂增添色彩。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怀素写字》,写的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练习写字的故事,采用多媒体展示怀素练字的动画,搭配古琴的伴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古香古色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正在练习写字,请想一想你平时是如何写字的?”在学生说出各自的答案后,因势利导:“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国唐代一位书法家怀素是怎么做的?”由于契合学生实际,打开了学生求知的闸门。让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重要的字句,同桌间相互检查,小组内小声评议,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探索,都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探究的结果。接着鼓励学生学着怀素的样子,说出写某一个字应遵循的顺序。先观察这个字的大体形状,记住它的间架结构,再仿照着写出来,最后总结出怀素和尚成功的秘诀——刻苦勤奋。
我们看到,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良好优雅的学习环境。结合学生刚刚开始的习字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看、自己想,让他们自己学着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从文中找答案。整堂课渗透着自由宽松的气息,学生自发自愿地读书、勾画,寻找探究,最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2.研究文本——使学生探究知识
在点燃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后,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层层设置问题和悬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探究。通过学生自由熟练地朗读,发现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深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特色。在探索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秋游”时,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堂上带到郊外。让他们借助朗读进入到秋天的田野。今天我们来到秋天的田野,你们高兴不高兴?请大家读一读、看一看,都能发现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句子用彩笔画出来。第一个层次,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上面的云朵有哪些变化?画出它们的样子。第二层次,天空的下边,是广袤的田野,田野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第三层次,这么美的天空,这么漂亮的田野,小朋友们想干点什么呀?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问:“书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找出来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运用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以及句式“有的……,有的……”,而不要照着句子念。
运用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通过细读课文,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边读边画,涂上颜色。经过思考、组织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动手、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
3.展示风采——给学生交流空间
学生为本,不仅仅是给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独自探索求知的基础上,还提供互动交流的舞台,使之畅所欲言,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课堂上,教师适当设问,制造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辨的欲望,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在争辩中求取真知。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在学生初读,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理解母爱的伟大,引发学生的交流争鸣。作者为什么要抱他的母亲?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换床单”这个原因,可是用心的同学站起补充另一个原因,是报答母亲。当作者抱起母亲时,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三个“想不到”去分析,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理解母亲对儿女们崇高无私的爱。这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他们谈谈自己母亲做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教师再提问当作者再次抱起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她为什么流泪,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母亲为我们付出那么多,却特别容易满足。
围绕母亲的爱与子女的报恩,学生们再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他们通过一遍一遍地阅读,饱含真情地朗读,深深体会着作者和母亲的感受。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加深了对文本作品的理解,受到了一次母子亲情的教育。
总之,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孩子们的欣赏者,以赏识鼓励的眼光,关注他们的精彩表现。为他们搭建自由飞翔、个性张扬的舞台,通过巧妙、别致的教学设计,诱导学生进入到探索与发现的乐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乐趣中,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