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大新闻宣传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了解人大在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从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感悟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本文以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结合人大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把人大“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报道清楚进行探讨。
一、如何改变重程序性报道、轻实质性内容挖掘的倾向
人大制度和推动其运行的人大工作在讲求政治性、法律性的同时,更讲求程序性。程序性报道或报道讲究程序性,是人大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
(一)重程序性报道、轻实质性内容挖掘导致新闻宣传公式化、概念化
从新闻理论的层面上讲,新闻可简单地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又可分为突发性新闻事件和可预知性新闻事件。其中,可预知性新闻事件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预先得知的,或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可能预测的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有时它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有关人物、程序及重要内容等事先都已有安排。对此,作者若预先拿到相关材料就可以写新闻稿了,只需在事件发生时依据实际情况,对预先写成的稿件进行核实、补充或者订正就行了。这样形成的新闻报道虽符合程序性,但若忽视了对实质性内容的发现和挖掘,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人大召开的各种会议和开展的各种履职活动就属于可预知性新闻事件。所以,在许多人大新闻宣传中,简单地满足于程序性报道、轻深度和实质性内容挖掘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作品,内容相似,表达手法如出一辙,只需换一个地名、人名就可一稿打天下。
以人大常委会会议报道为例,报道内容大多是“X年X月X日,XX人大常委会召开了X次常委会会议,XX主持了会议,XX参加了会议,听取了XX作的XX报告,通过了XX事项……”至于会议中各项议题形成的背景和过程、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审议中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等实质性内容不得而知或知之甚少。再以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活动为例,报道内容大多是“X年X月X日,XX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组,针对XX法实施情况(XX方面工作)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研)。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组实地察看了X地,XX领导参加。针对XX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设1、2、3……”至于活动开展的深层次原因、发现的典型问题、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及执法检察(视察调研)过程中的生动细节和场景、活动参与者的体会和感受、社会反响和评价等能深化主题的内容一概被忽略。
这样的报道写起来“顺手”,只需拿到会议材料、活动安排、执法检查(视察调研)报告就可以完成,无需深入会场、实地进行采访;普通读者看得也“省心”,只知道人大又开了一次会、又搞了一次活动,至于具体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却不得而知。这样的报道因缺乏实质性内容,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十分严重,既缺乏力度和深度,也没有充分体现人大特色,达不到充分展示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的作用。
报道讲究程序,并不意味着只重程序,无视挖掘实质性内容,不追求新闻的深度和力度,只重一般的、枯燥的概念宣讲,轻对新闻可读性和可信性的打造。究其原因,还是作者缺乏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挖掘打造新闻的能力所致。
(二)挖掘和凸显隐藏于程序性工作中的新闻“亮点”
新闻的实质性内容、新闻的深度和力度是围绕新闻“亮点”组织、挖掘和延展的,新闻“亮点”就是有价值的新闻。对以可预知性新闻事件为主的人大新闻而言,既要讲究程序性,更要从程序性中跳出来,用发现和探寻的眼光,挖掘和凸显隐藏于程序性工作中的新闻“亮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表决稿第十九条规定进行单独表决,是全国首家贯彻落实决定要求的,属于新闻“亮点”。对此,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消息《粤首次对法规草案重要条款单独表决》[1]的作者从常委会会议这一可预知性新闻事件中,发现并抓住了这个新闻“亮点”。为了使受众能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个重大新闻的经过、背景和重大意义,作者深入表决现场捕捉相关细节,走访立法部门、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等立法实践者和见证者,深入挖掘法规表决程序及背后隐含的意义。1000字的消息,内容翔实、解读到位,展现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实践,使一个原本程序性的新闻走出了程序、有了深度和力度。
2008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关于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这是一项典型的程序性工作,也是典型的可预知性新闻事件。如果按照程序性报道的思路,完全可以处理成以下常见的文本模式:“2008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关于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提出建议XX件、内容涉及XX方面。对此,各承办单位采取XX措施,已辦理XX件、正在办理XX件……”但是,第十九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消息《代表建议办理不再提满意率》的作者却为我们贡献了一个从程序性会议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就了独家新闻的经典案例。作者在翻阅了本次会议关于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时发现,长达38页的报告里始终没有出现常见的“代表满意率”字样。捕捉到这一变化后,作者觉察到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并及时进行采访,探寻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作者了解到,这一词汇的消失,是因为“满意率”的概念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与其拿含糊的“满意率”来说事,不如拿出具体实在的处理结果。为此,作者从提出变化、探究原因、举出实例,自然而然地延展到了它的结论——“其实这也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这篇报道最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发现和扎实的跟进,让一篇程序性报道以较强的力度,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化了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主题。 从以上两篇获奖作品可以看出,挖掘和凸显隐藏于程序性工作中的新闻“亮点”,是改变人大新闻宣传公式化、概念化形态,强化新闻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此,作者一定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要聚焦“率先”“首次”“成效突出”“意想不到”“不同寻常”等别人没有、自己有的,过去没有、现在有的内容。必须深入可预知性新闻事件现场,集中精力去掌握分析事件的结果和捕捉新闻现场中种种生动情节、典型细节,特别是要着力关注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或出乎意料、与原先设想大相径庭的结果等。这些突发性的、不可预知的内容一般都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二要聚焦“为何”。在新闻五大要素中,“为何”决定着新闻的深度和力度。一定要把“率先”“首次”的经过、背景和重大意义,把“成效突出”“意想不到”“不同寻常”的原因和影响挖掘深入、阐述透彻。
二、如何做好人大回顾性新闻报道
非事件性新闻, 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 指报道的并非是突发的、时效性的事件, 内容一般是对多个事实的归纳, 时间跨度大, 没有完整情节。许多对人大工作进行的回顾性报道就属于非事件性新闻。
(一)人大回顾性新闻要有针对性,要善于选择
在人大回顾性新闻报道中,有以一年、一届甚至几十年为时间段,对人大工作进行整体总结回顾的;有分别以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为主题内容,对其一段时期的工作或其中某项具体的工作进行总结回顾的。通过回顾性新闻报道,为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促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虽然回顾性报道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最经常和最喜欢采用的宣传报道方式,但要写好回顾性新闻报道却不是简单地把过往发生的所有事件堆砌在一起就行了,而是要在明确内容和导向针对性的前提下,梳理、选择和挖掘其中的新闻“亮点”。
1.内容和导向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新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而人大制度的特性决定了人大工作从开始到取得成效往往时间跨度很长。如,制定出台一部法律法规,从计划立项、调研论证,到草案提交一审、二审、三审通过,可能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大监督从确定监督议题、开展监督、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到“一府两院”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取得监督成效,这中间也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如果简单地从时间上衡量,人大回顾性新闻报道所采用的新闻事实在时效性上都不占优势。但是,如果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立足宣扬、阐述一种对当前及今后的工作产生指导和促进作用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来进行回顾和总结,使内容和导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回顾性新闻就有了“新”意,就有了深度和力度。
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特别奖作品——通讯《人民当家作主之路越走越宽广——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之际》[2]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站位高、立意深。回顾全国人大60年来的光辉历程、总结人大制度60年来的经验成就,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展现人民民主新的气象、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光明前景,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有了这样的站位和深厚的立意,作者跳出了对人大工作的日常报道、跳出了人大工作的具体内容,着眼于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着眼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着眼于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从奠定宪法根基、跳出历史周期律,形成法律体系、奉献制度财富,越发自信开放包容、体现人大制度优势三个方面切入,选取全国人大成立60年来的标志性事件和典型人物作为依据,以自己的深度思考和独家判断为观点,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对人大制度进行深入浅出的述评,成就了一篇政论性、思想性、可读性很强的回顾性新闻。
2.要精心梳理,取舍得当
回顾性新闻报道不是记“流水账”,更不能空洞无物。但是,很多人大回顾性新闻都是在年终或届末工作总结材料的基础上,将一年或一届中每项工作像记流水账似的一一写到,篇幅很长,可形态雷同,内容生硬、空洞,没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宣传和传播效果很差。要改变这种现象,写好回顾性新闻报道,就要精心梳理,取舍得当。如同把埋藏在沙子中的珍珠捡出来一样,要选择能深化主题、服务立意的标志性事件、典型人物、创新之举及显著效果,即新闻“亮点”,千万不要追求面面俱到。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的5年时间里,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方面,共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法律草案、法律解释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106件,通过了其中的100件;在监督工作方面,共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1个专项工作报告,15个决算、审计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就22件法律的实施情况组织了25次执法检查。在如此众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中,第十九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讯《十届全国人大:5年里的6个不同寻常》通过精心梳理,最终选择和确定了“保护私有财产、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反分裂国家法彰显了13亿人民最大民意”“物权法八度修改创单部草案审议之最”“个税修改开启全国人大立法听证先河”“191849件民众意见聚焦劳动合同法”“监督法廿年磨一剑‘审计风暴’引发问责”这6件最能反映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成就和监督成效的重大事件,并在2500字的篇幅内进行了精炼地介绍展示,传播效果很好。
(二)人大回顾性新闻要立足成效,体现人大特色
展现人大制度作用优势,促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是人大回顾性新闻的两大主要目的。为此,一定要把人大履职成效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人大特色。
1.立足成效,充分展现人大履职“闭环”效应
对人大工作的报道既要写过程,更要写结果。只有结果才能真正体现和证明人大制度所发挥的作用、所具有的优势。对此,人大回顾性新闻要立足成效,充分展现人大履职“闭环”效应。
第29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讯《为改革搭建绿色法律通道——省人大常委会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综述》[3]时间跨度从2016年底到2018年6月,充分展现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服务服从中心工作,通过行使决定权、监督权、立法权,为最终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桐庐速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报道以具体的事例,从桐庐“最多跑一次”最终取得的实际成果切入,分三个部分进行报道:一是为推动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决策落地,省人大常委会在调研督察的基础上,针对桐庐县存在的法律法规滞后等制约改革推进的问题,按照省委必须为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的指示,首次为桐庐县作出推进和保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决定。二是在解读决定重点内容和亮点的基础上,充分展现省、市、县三级人大为推动决定落地所进行的持续监督、合力监督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三是为了用立法固化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也为了进一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规定。 作为典型的回顾性新闻,作品以时间为脉络、以事实数字为依据,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助推中心工作落地见效的履职画卷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品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通过人大履职“闭环”效应,有力证明了人大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优势和力度。
遗憾的是,像这样能自始至终盯住一件事而完成的人大回顾性新闻佳作并不多。许多人大新闻只满足于对工作起始及相关安排的报道,似乎报道了工作开局和部署就等于报道了工作全部,至于工作开展的过程、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因时间跨度较长而忘却不报,或没有耐心继续跟踪挖掘报道。这样虎头蛇尾的报道容易让社会对人大工作形成“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内容、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等不良印象。对此,一定要立足充分展现人大履职“闭环”效应,通过连续性跟踪报道或回顾性报道,有始有终地将人大工作开展情况报道完整。
2.从人大工作的视角观察、分析、报道新闻事件,突出人大特色
人大新闻挖掘、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紧扣宣传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特点和优势,这是人大新闻宣传的特色和定位。但是,在许多人大新闻,特别是回顾性新闻中,总是习惯以较大篇幅从党委、“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如何作为的角度去体现工作成效,而不是立足人大和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作用的角度去挖掘和展现,从而导致人大新闻宣传特色不足、定位不准。
“最多跑一次”改革能在浙江省取得让创业者和投资者满意的“漂亮成绩单”,既有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各级政府的行政作为,也有各级人大的履职助力。通讯《为改革搭建绿色法律通道——省人大常委会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综述》却只把关注点放在人大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履行职权持续发力,助推中心工作落地见效上,并以此进行深入挖掘报道。对党委如何决策部署、政府如何贯彻落实,只作为背景用非常简洁的文字进行了交代。
要突出人大特色,校准人大新闻宣传的定位,就要把人大和人大代表作为报道的主体,从人大工作的视角观察、分析、報道新闻事件,尽量做到说人大的事、论人大的理。
参考文献:
[1][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11月版,第32、12页。
[3]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第29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年11月版,第277页。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民之声总编)
本文以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结合人大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把人大“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报道清楚进行探讨。
一、如何改变重程序性报道、轻实质性内容挖掘的倾向
人大制度和推动其运行的人大工作在讲求政治性、法律性的同时,更讲求程序性。程序性报道或报道讲究程序性,是人大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
(一)重程序性报道、轻实质性内容挖掘导致新闻宣传公式化、概念化
从新闻理论的层面上讲,新闻可简单地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又可分为突发性新闻事件和可预知性新闻事件。其中,可预知性新闻事件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预先得知的,或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可能预测的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有时它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有关人物、程序及重要内容等事先都已有安排。对此,作者若预先拿到相关材料就可以写新闻稿了,只需在事件发生时依据实际情况,对预先写成的稿件进行核实、补充或者订正就行了。这样形成的新闻报道虽符合程序性,但若忽视了对实质性内容的发现和挖掘,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人大召开的各种会议和开展的各种履职活动就属于可预知性新闻事件。所以,在许多人大新闻宣传中,简单地满足于程序性报道、轻深度和实质性内容挖掘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作品,内容相似,表达手法如出一辙,只需换一个地名、人名就可一稿打天下。
以人大常委会会议报道为例,报道内容大多是“X年X月X日,XX人大常委会召开了X次常委会会议,XX主持了会议,XX参加了会议,听取了XX作的XX报告,通过了XX事项……”至于会议中各项议题形成的背景和过程、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审议中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等实质性内容不得而知或知之甚少。再以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活动为例,报道内容大多是“X年X月X日,XX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组,针对XX法实施情况(XX方面工作)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研)。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组实地察看了X地,XX领导参加。针对XX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设1、2、3……”至于活动开展的深层次原因、发现的典型问题、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及执法检察(视察调研)过程中的生动细节和场景、活动参与者的体会和感受、社会反响和评价等能深化主题的内容一概被忽略。
这样的报道写起来“顺手”,只需拿到会议材料、活动安排、执法检查(视察调研)报告就可以完成,无需深入会场、实地进行采访;普通读者看得也“省心”,只知道人大又开了一次会、又搞了一次活动,至于具体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却不得而知。这样的报道因缺乏实质性内容,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十分严重,既缺乏力度和深度,也没有充分体现人大特色,达不到充分展示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的作用。
报道讲究程序,并不意味着只重程序,无视挖掘实质性内容,不追求新闻的深度和力度,只重一般的、枯燥的概念宣讲,轻对新闻可读性和可信性的打造。究其原因,还是作者缺乏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挖掘打造新闻的能力所致。
(二)挖掘和凸显隐藏于程序性工作中的新闻“亮点”
新闻的实质性内容、新闻的深度和力度是围绕新闻“亮点”组织、挖掘和延展的,新闻“亮点”就是有价值的新闻。对以可预知性新闻事件为主的人大新闻而言,既要讲究程序性,更要从程序性中跳出来,用发现和探寻的眼光,挖掘和凸显隐藏于程序性工作中的新闻“亮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表决稿第十九条规定进行单独表决,是全国首家贯彻落实决定要求的,属于新闻“亮点”。对此,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消息《粤首次对法规草案重要条款单独表决》[1]的作者从常委会会议这一可预知性新闻事件中,发现并抓住了这个新闻“亮点”。为了使受众能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个重大新闻的经过、背景和重大意义,作者深入表决现场捕捉相关细节,走访立法部门、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等立法实践者和见证者,深入挖掘法规表决程序及背后隐含的意义。1000字的消息,内容翔实、解读到位,展现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实践,使一个原本程序性的新闻走出了程序、有了深度和力度。
2008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关于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这是一项典型的程序性工作,也是典型的可预知性新闻事件。如果按照程序性报道的思路,完全可以处理成以下常见的文本模式:“2008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关于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提出建议XX件、内容涉及XX方面。对此,各承办单位采取XX措施,已辦理XX件、正在办理XX件……”但是,第十九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消息《代表建议办理不再提满意率》的作者却为我们贡献了一个从程序性会议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就了独家新闻的经典案例。作者在翻阅了本次会议关于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时发现,长达38页的报告里始终没有出现常见的“代表满意率”字样。捕捉到这一变化后,作者觉察到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并及时进行采访,探寻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作者了解到,这一词汇的消失,是因为“满意率”的概念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与其拿含糊的“满意率”来说事,不如拿出具体实在的处理结果。为此,作者从提出变化、探究原因、举出实例,自然而然地延展到了它的结论——“其实这也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这篇报道最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发现和扎实的跟进,让一篇程序性报道以较强的力度,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化了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主题。 从以上两篇获奖作品可以看出,挖掘和凸显隐藏于程序性工作中的新闻“亮点”,是改变人大新闻宣传公式化、概念化形态,强化新闻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此,作者一定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要聚焦“率先”“首次”“成效突出”“意想不到”“不同寻常”等别人没有、自己有的,过去没有、现在有的内容。必须深入可预知性新闻事件现场,集中精力去掌握分析事件的结果和捕捉新闻现场中种种生动情节、典型细节,特别是要着力关注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或出乎意料、与原先设想大相径庭的结果等。这些突发性的、不可预知的内容一般都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二要聚焦“为何”。在新闻五大要素中,“为何”决定着新闻的深度和力度。一定要把“率先”“首次”的经过、背景和重大意义,把“成效突出”“意想不到”“不同寻常”的原因和影响挖掘深入、阐述透彻。
二、如何做好人大回顾性新闻报道
非事件性新闻, 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 指报道的并非是突发的、时效性的事件, 内容一般是对多个事实的归纳, 时间跨度大, 没有完整情节。许多对人大工作进行的回顾性报道就属于非事件性新闻。
(一)人大回顾性新闻要有针对性,要善于选择
在人大回顾性新闻报道中,有以一年、一届甚至几十年为时间段,对人大工作进行整体总结回顾的;有分别以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为主题内容,对其一段时期的工作或其中某项具体的工作进行总结回顾的。通过回顾性新闻报道,为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促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虽然回顾性报道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最经常和最喜欢采用的宣传报道方式,但要写好回顾性新闻报道却不是简单地把过往发生的所有事件堆砌在一起就行了,而是要在明确内容和导向针对性的前提下,梳理、选择和挖掘其中的新闻“亮点”。
1.内容和导向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新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而人大制度的特性决定了人大工作从开始到取得成效往往时间跨度很长。如,制定出台一部法律法规,从计划立项、调研论证,到草案提交一审、二审、三审通过,可能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大监督从确定监督议题、开展监督、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到“一府两院”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取得监督成效,这中间也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如果简单地从时间上衡量,人大回顾性新闻报道所采用的新闻事实在时效性上都不占优势。但是,如果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立足宣扬、阐述一种对当前及今后的工作产生指导和促进作用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来进行回顾和总结,使内容和导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回顾性新闻就有了“新”意,就有了深度和力度。
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特别奖作品——通讯《人民当家作主之路越走越宽广——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之际》[2]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站位高、立意深。回顾全国人大60年来的光辉历程、总结人大制度60年来的经验成就,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展现人民民主新的气象、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光明前景,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有了这样的站位和深厚的立意,作者跳出了对人大工作的日常报道、跳出了人大工作的具体内容,着眼于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着眼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着眼于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从奠定宪法根基、跳出历史周期律,形成法律体系、奉献制度财富,越发自信开放包容、体现人大制度优势三个方面切入,选取全国人大成立60年来的标志性事件和典型人物作为依据,以自己的深度思考和独家判断为观点,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对人大制度进行深入浅出的述评,成就了一篇政论性、思想性、可读性很强的回顾性新闻。
2.要精心梳理,取舍得当
回顾性新闻报道不是记“流水账”,更不能空洞无物。但是,很多人大回顾性新闻都是在年终或届末工作总结材料的基础上,将一年或一届中每项工作像记流水账似的一一写到,篇幅很长,可形态雷同,内容生硬、空洞,没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宣传和传播效果很差。要改变这种现象,写好回顾性新闻报道,就要精心梳理,取舍得当。如同把埋藏在沙子中的珍珠捡出来一样,要选择能深化主题、服务立意的标志性事件、典型人物、创新之举及显著效果,即新闻“亮点”,千万不要追求面面俱到。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的5年时间里,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方面,共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法律草案、法律解释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106件,通过了其中的100件;在监督工作方面,共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1个专项工作报告,15个决算、审计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就22件法律的实施情况组织了25次执法检查。在如此众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中,第十九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讯《十届全国人大:5年里的6个不同寻常》通过精心梳理,最终选择和确定了“保护私有财产、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反分裂国家法彰显了13亿人民最大民意”“物权法八度修改创单部草案审议之最”“个税修改开启全国人大立法听证先河”“191849件民众意见聚焦劳动合同法”“监督法廿年磨一剑‘审计风暴’引发问责”这6件最能反映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成就和监督成效的重大事件,并在2500字的篇幅内进行了精炼地介绍展示,传播效果很好。
(二)人大回顾性新闻要立足成效,体现人大特色
展现人大制度作用优势,促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是人大回顾性新闻的两大主要目的。为此,一定要把人大履职成效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人大特色。
1.立足成效,充分展现人大履职“闭环”效应
对人大工作的报道既要写过程,更要写结果。只有结果才能真正体现和证明人大制度所发挥的作用、所具有的优势。对此,人大回顾性新闻要立足成效,充分展现人大履职“闭环”效应。
第29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讯《为改革搭建绿色法律通道——省人大常委会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综述》[3]时间跨度从2016年底到2018年6月,充分展现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服务服从中心工作,通过行使决定权、监督权、立法权,为最终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桐庐速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报道以具体的事例,从桐庐“最多跑一次”最终取得的实际成果切入,分三个部分进行报道:一是为推动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决策落地,省人大常委会在调研督察的基础上,针对桐庐县存在的法律法规滞后等制约改革推进的问题,按照省委必须为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的指示,首次为桐庐县作出推进和保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决定。二是在解读决定重点内容和亮点的基础上,充分展现省、市、县三级人大为推动决定落地所进行的持续监督、合力监督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三是为了用立法固化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也为了进一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规定。 作为典型的回顾性新闻,作品以时间为脉络、以事实数字为依据,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助推中心工作落地见效的履职画卷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品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通过人大履职“闭环”效应,有力证明了人大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优势和力度。
遗憾的是,像这样能自始至终盯住一件事而完成的人大回顾性新闻佳作并不多。许多人大新闻只满足于对工作起始及相关安排的报道,似乎报道了工作开局和部署就等于报道了工作全部,至于工作开展的过程、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因时间跨度较长而忘却不报,或没有耐心继续跟踪挖掘报道。这样虎头蛇尾的报道容易让社会对人大工作形成“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内容、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等不良印象。对此,一定要立足充分展现人大履职“闭环”效应,通过连续性跟踪报道或回顾性报道,有始有终地将人大工作开展情况报道完整。
2.从人大工作的视角观察、分析、报道新闻事件,突出人大特色
人大新闻挖掘、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紧扣宣传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特点和优势,这是人大新闻宣传的特色和定位。但是,在许多人大新闻,特别是回顾性新闻中,总是习惯以较大篇幅从党委、“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如何作为的角度去体现工作成效,而不是立足人大和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作用的角度去挖掘和展现,从而导致人大新闻宣传特色不足、定位不准。
“最多跑一次”改革能在浙江省取得让创业者和投资者满意的“漂亮成绩单”,既有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各级政府的行政作为,也有各级人大的履职助力。通讯《为改革搭建绿色法律通道——省人大常委会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综述》却只把关注点放在人大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履行职权持续发力,助推中心工作落地见效上,并以此进行深入挖掘报道。对党委如何决策部署、政府如何贯彻落实,只作为背景用非常简洁的文字进行了交代。
要突出人大特色,校准人大新闻宣传的定位,就要把人大和人大代表作为报道的主体,从人大工作的视角观察、分析、報道新闻事件,尽量做到说人大的事、论人大的理。
参考文献:
[1][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11月版,第32、12页。
[3]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第29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年11月版,第277页。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民之声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