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对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一线语文教师也积极采取多样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此,笔者从自身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进行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其他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帮助。
高效 小学语文 目标 问题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5-0147-01
高效课堂的含义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的课堂。那么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实现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呢?
1.细化课程目标,做好课程指导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掌握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对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语文教材中所安排的内容进行课程目标的细化设计,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堂要求,从而让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教学策略的针对性设计,逐步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烂漫的点地梅》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教材中所安排的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如下教學目标的安排: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生字,理解本节课的生词;使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积累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从抓住重点字、词的角度出发,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共同处,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学习其中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感受其中对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显然,上述教学目标从本节课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要求,教师在以上述教学目标为指导进行《烂漫的点地梅》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出针对性的策略安排,从而逐步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实现高效小学语文课程的构建。
2.应用问题引导,促进自主分析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形式是“问题”,教师与学生在问答中,实现信息的交流,教师能够明白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情况,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但是,在语文课堂中“问题”的应用功能却不仅限于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阅读文本的基本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我的百草园》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从课程安排来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品味作者的传神描写,感受其愉悦的情感”,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本文中景物描写的顺序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样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内容,进行《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的深入阅读,从而在解答上述问题的同时,深化对本篇文章的认知。
显然,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3.应用合作活动,发展语言能力
从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学生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就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入语文课程之中,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到,存在部分语文课程中运用合作活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究其根本是语文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所造成的。因此,为了实现高效小学语文课程的构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素养进行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情况,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
例如,当教师应用合作活动开展《卧看牵牛织女星》这节课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作活动的优化。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在试卷中所反映出来的阅读理解水平,对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分别是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差等三个层级;其次,教师按照之前划分的等级,依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分配,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当教师提出“文中主要介绍了什么天文知识?”的合作学习任务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之前分好的小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让阅读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辅助和指导组内的其他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阅读理解任务。
不难看出,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从而逐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依.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16.
[2]汪小美.激励自主学习,打造有效课堂——构建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7(24):38-39.
高效 小学语文 目标 问题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5-0147-01
高效课堂的含义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的课堂。那么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实现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呢?
1.细化课程目标,做好课程指导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掌握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对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语文教材中所安排的内容进行课程目标的细化设计,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堂要求,从而让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教学策略的针对性设计,逐步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烂漫的点地梅》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教材中所安排的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如下教學目标的安排: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生字,理解本节课的生词;使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积累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从抓住重点字、词的角度出发,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共同处,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学习其中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感受其中对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显然,上述教学目标从本节课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要求,教师在以上述教学目标为指导进行《烂漫的点地梅》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出针对性的策略安排,从而逐步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实现高效小学语文课程的构建。
2.应用问题引导,促进自主分析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形式是“问题”,教师与学生在问答中,实现信息的交流,教师能够明白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情况,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但是,在语文课堂中“问题”的应用功能却不仅限于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阅读文本的基本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我的百草园》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从课程安排来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品味作者的传神描写,感受其愉悦的情感”,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本文中景物描写的顺序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样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内容,进行《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的深入阅读,从而在解答上述问题的同时,深化对本篇文章的认知。
显然,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3.应用合作活动,发展语言能力
从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学生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就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入语文课程之中,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到,存在部分语文课程中运用合作活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究其根本是语文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所造成的。因此,为了实现高效小学语文课程的构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素养进行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情况,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
例如,当教师应用合作活动开展《卧看牵牛织女星》这节课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作活动的优化。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在试卷中所反映出来的阅读理解水平,对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分别是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差等三个层级;其次,教师按照之前划分的等级,依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分配,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当教师提出“文中主要介绍了什么天文知识?”的合作学习任务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之前分好的小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让阅读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辅助和指导组内的其他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阅读理解任务。
不难看出,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从而逐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依.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16.
[2]汪小美.激励自主学习,打造有效课堂——构建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7(2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