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师的教学重点也由注重教学成果转变到注重教学过程,“过程性学习”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又一研究课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切不可再像过去那样“一言堂”,进行灌输性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那么教师如何做好“过程性学习”的教学,我在教学中总结出几个方面: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常常忽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其实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維方式和思维能力,而这种数学思维能力恰恰是在数学的过程性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例如:在学习《毫米的认识》时,不注重过程性学习的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有毫米,1厘米=10毫米,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传递式教学。学生只是把这个知识点记住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训练。而我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测试书的长度,并且追问 :“当我们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够1厘米时怎么办?”学生会想到:“可以用再小一点的单位。”这样就引出了毫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体验、猜测、尝试的思维过程,数学思维得到了训练。这只是一个小小例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数学思维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从体验中总结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把公式、算法、方法、策略等告知学生,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体验,在体验中自己去总结方法、结论,这样学生的记忆才会深刻,学生才真正的学会。
三、注重联系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观察身边的数学,并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四、注重启发引导,少灌输传递。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
课程改革推进后,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教学,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直接要求学生观察分母并进行分解质因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强制灌输下,能够机械的模仿知识,但对知识并不能获得深刻地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完成化成小数的计算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分母,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有的学生就提出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来论证,如:(能)(不能)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中,这位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启发,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動手、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老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五、注重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的内容主要不是学生最后达到的水平,而是学生的进步情况。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使学生明确将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无创新能力,只是学习的机器,为了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注重过程性学习,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的。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常常忽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其实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維方式和思维能力,而这种数学思维能力恰恰是在数学的过程性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例如:在学习《毫米的认识》时,不注重过程性学习的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有毫米,1厘米=10毫米,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传递式教学。学生只是把这个知识点记住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训练。而我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测试书的长度,并且追问 :“当我们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够1厘米时怎么办?”学生会想到:“可以用再小一点的单位。”这样就引出了毫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体验、猜测、尝试的思维过程,数学思维得到了训练。这只是一个小小例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数学思维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从体验中总结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把公式、算法、方法、策略等告知学生,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体验,在体验中自己去总结方法、结论,这样学生的记忆才会深刻,学生才真正的学会。
三、注重联系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观察身边的数学,并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四、注重启发引导,少灌输传递。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
课程改革推进后,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教学,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直接要求学生观察分母并进行分解质因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强制灌输下,能够机械的模仿知识,但对知识并不能获得深刻地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完成化成小数的计算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分母,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有的学生就提出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来论证,如:(能)(不能)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中,这位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启发,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動手、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老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五、注重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的内容主要不是学生最后达到的水平,而是学生的进步情况。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使学生明确将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无创新能力,只是学习的机器,为了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注重过程性学习,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