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SCI-EXPENDED数据库1971~2014年收录的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情况,分析中国地震局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了解中国地震局的科研合作状况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掌握学科分布特点及学科带头人概况等,从而为中国地震局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及进行地震科技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SCI-EXPENDED数据库1971~2014年收录的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情况,分析中国地震局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了解中国地震局的科研合作状况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掌握学科分布特点及学科带头人概况等,从而为中国地震局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及进行地震科技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其他文献
郯庐断裂带在沈阳以北由一支分为两支NE向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NEE向的敦化-密山断裂带,这两条断裂带构成了郯庐断裂带北延的主体部分,贯穿东北三省的依兰-伊通断裂是东北地区
201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震学家将带领更强大的团队,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快的响应时间,来实时监测人类体育活动(如美国橄榄球比赛)引起的地面震动,以此更好地追踪自然地震,服
地球脱气受气体来源、气体运移途径和驱动力(地质应力)的控制。含C-H-O气体(例如,CO_2、H_2、CH_4、CO、H_2O等)是地幔和下地壳中的重要成分。固体地球中的气体不断地排放到大气中,特别是通过地壳中的薄弱带,如板块/板块的边界、断层。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地壳中产生了大量的断层和裂缝,为气体从地壳和地幔逸出进入大气提供了通道。因此,构造边界、断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0月25日在烟台市召开会议,讨论确定了专业委员会换届相关事宜,并确定了第二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第二届专业委员会委
2016年7月24-2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吉林省地震局在长春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6年学术交流研讨会。会前征集了78篇专题论文摘要,编辑论文摘要集一册;
2017年7月23日吉林松原地区发生M_S4.9地震,2018年5月28日在相同地区再次发生M_S5.7地震,两次中强地震时间相隔仅仅10个多月。这两次强震震中位置接近,均发生在扶余—肇东断裂与松花江第二断裂交汇部位,在其南边约91 km处,2013年曾经发生前郭5.5级震群。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结果,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较为一致,均为走滑型。其中M_S4.9地震:节面Ⅰ走向125°、倾向85°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垂直向Pg、Sg最大振幅比资料与Pg初动测定晋冀蒙交界地区ML≥2.0的震源机制解,得到2007年1—12月晋冀蒙交界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共382个。由震源机制的P、T、B 3个应力轴的倾俯角的最大值,判断震源机制破裂类型的归属,将震源机制类型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过渡型等4种破裂类型。统计结果显示:正断层型地震159次,占41.6%;走滑断层型地震171次,占44.8%;逆
随着《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Organization,CTBTO)也在同一年成立。条约设立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以
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6年5月21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在会上,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李小军研究员宣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地震学会文件,
2016年11月26—29日,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地震局承办的"卫星地震观测技术与应用2016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各省地震局、直属单位、研究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