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小学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塑造学生创新个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发展是人脑左右两半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左脑主要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右脑主要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是指人们获得表象,根据表象创造形象思维的活动。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创造。培养创造型人才,实质上是培养形象发达,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这一点正是目前基础教育的薄弱之一。近些年来,我校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思维作了专题实验研究。 我们数学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操作,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创设情境,尝试探索,发散思维。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没有问题的存在,数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问题情景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1.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产生求知欲,这样主动获得的知识,是活知识便于灵活运用;硬灌的知识,是死知识,考完就忘了。这就涉及到教学质量观,同样的考试分数所反映的,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知识——-死知识或活知识。也涉及教学效率观,同样的知识,教学所用的时间少,就是效率高,用时间多效率就低吗?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动手用长度单位量一量课桌和黑板的周长,然后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套出一个长方形,指出它的周长,再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最后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套出一个周长12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就用去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而且这一节课中,学生几乎没有动笔,课堂热闹非凡,在量黑板最上面的一条边的长时,在套出周长15厘米的长方形时,学生几乎是“争吵”另一位教师只用15分钟的时间就“由学生”总结出周长公式,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将课堂上的习题全部完成。尽管学生没有操作学具,教师也有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正、长方形,但学生做题却是又快又准。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前者用两节课,后者用一节课,而学生解题效果表面看又逊于后者。通过讨论,我们统一了认识,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效率观。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2. 养成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
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例如我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1)出示米尺和长是1厘米的纸条,直观认识1米、1厘米的长度;(2)用手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建了表象;(3)量自己身边东西的长度:用铅笔、课桌、课本等;(4)选择长度单位:教室长8 _ (米、厘米),小红身高125_(分米、厘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长度单位,而且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再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 □ 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
①35+7=5+7+30=42
②35+7=35+5+2=42
③35+7=35+10-3
3. 注重动手操作的质量
“思维”和“言语”的结合,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同步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力,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思维和言语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的思维过程的体现。学生操作时,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言语”对操作作表象的描述。这时他不一定说得清楚,只是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学生说出来,把“内部言语”变成“外部言语”,就要求助于左脑,通过逻辑思维的辩证后,使思维清晰,有条理。比如,教学一年级应用题“红花有5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黄朵有几朵?”时,学生第一行摆5个红方块,在第二行先摆5个,再摆3个黄方块,都能摆好。但是,他们真的懂了吗?不,他们这时大多是混沌不清的,只有让他们反复地边摆边想边说,直到他们的言语表达准确、流畅,学具操作准确,才能说明他们的思维清楚了,然后压缩思维过程,形成语言。注重“操作”、“思考”、和“言语”的结合,不仅可以检查操作的效果,而且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式时,让学生摆实物:3支铅笔,3块橡皮,如果每支铅笔4角钱,第块橡皮2角钱,说说一共多少钱?怎么想的,边说边摆出来。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了算式:4×3+2×3=(4+2)×3的意义,同时促进了外部言语向内部语言的转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4. 学生动手操作要“多而精”
教师的讲要“少而精”,学生操作要“多而精”,多,是指一定数量,特别是课本上要求操作的地方,一点也不能省。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时,有七巧板拼图游戏,教师一般没有作要求,认为是简单的,实际上,如果学生动手试一试,会发现即使是照样子拼图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是靠记忆拼。新授课中,通过学生操作能理解掌握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安排这样的几个层次的操作:(1)让学生制作一个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2)让学生用适当的面积单位量一量课本上的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3)用适当的方法测量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按这样到位后,学生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公式的由来就认识清楚了。也许一节课的内容不能一节课完成,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上课才是真正的高效率。精是批发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操作内容和操作过程。使操作发挥最大的效益。布鲁纳有一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都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比如,应用题鸡兔共10只,足共2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是传统难题,但是可以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动手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用橡皮泥和火柴棒来做鸡和兔的身子和头脚,学生在“鸡免”扦上脚的时候,逐步调整,再通过反复的叙述,一般都能学会解答同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又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学体积计算时,让学生搭积木等等。
实践证明: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有可能成为有用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生主体,动手操作,是最容易刺激大脑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收稿日期:2013-04-24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发展是人脑左右两半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左脑主要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右脑主要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是指人们获得表象,根据表象创造形象思维的活动。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创造。培养创造型人才,实质上是培养形象发达,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这一点正是目前基础教育的薄弱之一。近些年来,我校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思维作了专题实验研究。 我们数学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操作,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创设情境,尝试探索,发散思维。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没有问题的存在,数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问题情景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1.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产生求知欲,这样主动获得的知识,是活知识便于灵活运用;硬灌的知识,是死知识,考完就忘了。这就涉及到教学质量观,同样的考试分数所反映的,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知识——-死知识或活知识。也涉及教学效率观,同样的知识,教学所用的时间少,就是效率高,用时间多效率就低吗?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动手用长度单位量一量课桌和黑板的周长,然后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套出一个长方形,指出它的周长,再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最后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套出一个周长12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就用去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而且这一节课中,学生几乎没有动笔,课堂热闹非凡,在量黑板最上面的一条边的长时,在套出周长15厘米的长方形时,学生几乎是“争吵”另一位教师只用15分钟的时间就“由学生”总结出周长公式,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将课堂上的习题全部完成。尽管学生没有操作学具,教师也有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正、长方形,但学生做题却是又快又准。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前者用两节课,后者用一节课,而学生解题效果表面看又逊于后者。通过讨论,我们统一了认识,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效率观。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2. 养成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
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例如我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1)出示米尺和长是1厘米的纸条,直观认识1米、1厘米的长度;(2)用手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建了表象;(3)量自己身边东西的长度:用铅笔、课桌、课本等;(4)选择长度单位:教室长8 _ (米、厘米),小红身高125_(分米、厘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长度单位,而且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再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 □ 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
①35+7=5+7+30=42
②35+7=35+5+2=42
③35+7=35+10-3
3. 注重动手操作的质量
“思维”和“言语”的结合,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同步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力,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思维和言语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的思维过程的体现。学生操作时,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言语”对操作作表象的描述。这时他不一定说得清楚,只是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学生说出来,把“内部言语”变成“外部言语”,就要求助于左脑,通过逻辑思维的辩证后,使思维清晰,有条理。比如,教学一年级应用题“红花有5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黄朵有几朵?”时,学生第一行摆5个红方块,在第二行先摆5个,再摆3个黄方块,都能摆好。但是,他们真的懂了吗?不,他们这时大多是混沌不清的,只有让他们反复地边摆边想边说,直到他们的言语表达准确、流畅,学具操作准确,才能说明他们的思维清楚了,然后压缩思维过程,形成语言。注重“操作”、“思考”、和“言语”的结合,不仅可以检查操作的效果,而且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式时,让学生摆实物:3支铅笔,3块橡皮,如果每支铅笔4角钱,第块橡皮2角钱,说说一共多少钱?怎么想的,边说边摆出来。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了算式:4×3+2×3=(4+2)×3的意义,同时促进了外部言语向内部语言的转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4. 学生动手操作要“多而精”
教师的讲要“少而精”,学生操作要“多而精”,多,是指一定数量,特别是课本上要求操作的地方,一点也不能省。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时,有七巧板拼图游戏,教师一般没有作要求,认为是简单的,实际上,如果学生动手试一试,会发现即使是照样子拼图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是靠记忆拼。新授课中,通过学生操作能理解掌握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安排这样的几个层次的操作:(1)让学生制作一个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2)让学生用适当的面积单位量一量课本上的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3)用适当的方法测量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按这样到位后,学生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公式的由来就认识清楚了。也许一节课的内容不能一节课完成,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上课才是真正的高效率。精是批发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操作内容和操作过程。使操作发挥最大的效益。布鲁纳有一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都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比如,应用题鸡兔共10只,足共2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是传统难题,但是可以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动手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用橡皮泥和火柴棒来做鸡和兔的身子和头脚,学生在“鸡免”扦上脚的时候,逐步调整,再通过反复的叙述,一般都能学会解答同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又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学体积计算时,让学生搭积木等等。
实践证明: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有可能成为有用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生主体,动手操作,是最容易刺激大脑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收稿日期: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