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私人基金会已是美国的一个伟大之谜,那么作为一个行内行外的观察者,弗雷施曼已让所有人都对此了然于心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者之一、美籍华人科学家朱传榘先生1980年来到北京,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讨论中国的前途与改革开放问题。在后来的20多年里,朱先生每来中国,总会约公益界人士一起谈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他每次总要讲一句话:“美国的强大是因为有强大的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包括由私人财富建立的基金会,也包括受到基金会和公众捐赠及志愿服务支持的社会服务机构和民办教育、医疗、文化机构及民间智库等。
无独有偶,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乔尔·L·弗雷施曼所著《基金会:美国的秘密》正好呼应了朱先生的那句名言。乔尔·L·弗雷施曼倾毕生心血,以跨度百年的美国基金会发展为轴,解析近百个基金会经典案例,诠释源远流长且充满慈悲情怀和创新、冒险精神的美国现代慈善思想,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基金会—个人财富的力量—在面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疾病、贫困、社会不公等诸多社会问题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如何用创新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作者特别对于基金会如何在21世纪更加有效地运作提出了真知灼见。
本书再版时,正值美国遭遇金融海啸,所有基金会都面临资产缩水、财务支出窘迫的挑战,基金会支出捉襟见肘也让许多仰赖基金会捐款的社会服务机构陷入困境。没想到,作者开出的引领基金会走出困境、迈向更加辉煌未来的良方来自美国早期慈善家卡耐基,即卡耐基著于120年前的《财富的福音》。这正是几年前股神巴菲特作为珍贵礼品赠与比尔·盖茨先生的一本小书。作者认为,卡耐基建议富人“与其给一个人施舍,不如帮他攀上通往生活之峰的梯子”之“授人以渔”的思想,即为社会企业家的思想。“运用发源于营利商务模式的基本策略、分析技能和决策工具解决多部门社会问题。应对当前的经济萧条,社会企业家精神逐渐被基金会和个人捐赠者吸纳和接受。”
洛克菲勒在其1909年的自传中曾说道:“有财富就会幸福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像我们这样的富人,从财富中获得快乐恐怕就是源自帮助他人的能力。”作者十分推崇卡耐基、洛克菲勒、巴菲特和盖茨等慈善大家。书中有不少篇幅介绍这几位早期和现今正在推动社会文明、变革、进步的伟大慈善家的思想及他们的社会企业家精神。从中能让人们理解富人为何捐款、如何管理和使用捐款、基金会是如何成为改变世界的正面能量的。作者也着重介绍了福特基金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改革并使之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社会创新“火车头”的诸多案例,也介绍了传统的资助型基金会——埃德娜·麦康内尔·克拉克基金会——如何转型,投入到社会企业家精神革命阵营的故事;还毫不客气地解剖了基金会面临的种种烦恼和导致基金会失败的原因。
本书精选了基金会改变世界的11个有影响力的案例,包括洛克菲勒基金会为解决缺粮国家粮食问题而主导的“绿色革命”、福特基金会支持孟加拉国尤努斯教授创办的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的格莱珉银行、由卡耐基基金会等机构与美国政府教育办公室合作开办的“儿童电视工作坊—芝麻街”,以及由帕卡德基金会、惠勒特基金会和能源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等。其中“绿色革命”高产作物品种的开发拯救了至少10亿人的生命,其首席科学家博洛格博士获得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亦以其社会企业的创新模式为世界扶贫事业所作的贡献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了解这些案例,非常有助于理解基金会在社会创新中的特殊价值,最能激发基金会创始者创新的潜能和智慧。
本书作者不仅全景式地介绍了美国基金会在公民部门的发展现状,还基于其丰富的基金会管理经验,基于对基金会发生的原因、历史、变革及其优势、局限性的洞察和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研究,对于基金会的创立、理事会建立、战略规划制定、内部治理、资金使用、项目管理、透明度、社会问责等法律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深入浅出,精辟恰当,堪称宝典。
作者在阐述这些问题时,经常会用极富智慧的语言让我们茅塞顿开。在谈到基金会的独立性和社会问责的关系时,他说道:“让我们打个比方: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发现当作曲家的创造力受到某个清晰但十分灵活的框架约束时,经常会迸发出上佳的灵感。饱含激情的丰满旋律和井然有序的乐曲结构之间形成的张力,是作曲家们情感与理智碰撞的火花,她们深深埋藏于世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心中。同样,当基金会在一个有限的结构中具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它们就能以最高水准进行运作。没有哪个基金会是万能的。因此,一个基金会要想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就必须作出艰难选择,并持之以恒。在有限的结构中保持创造力是慈善事业和艺术通往成功之路共同的金钥匙。”如其美妙的比喻,胜过讲一百条空泛的道理。
慈善事业再发展,慈善资源再拓展,毕竟规模有限,在数量上无法与市场资源伯仲相争,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覆盖和能力上,也无法与政府相提并论。基金会的价值莫过于研究发现社会问题,通过实验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并宣导社会参与,倡导慈善文化,增强社会资本,影响政府决策,借以实现资源投入效率的最大化。
“风险慈善”、公益创投已经成为美国基金会投身社会创新的代名词,盖因基金会拥有资金的独立性、管理的专业性,既有能力、也有必要为这些创新承担投资风险。唯其如此,方能体现基金会的真正价值。本书以基金会如何在创新中摆脱困境开头,以强调创新价值收尾,指出:“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将逐渐主导本世纪的慈善事业。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在不断塑造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的慈善事业组织形式的同时也将影响基金会的捐赠方式。不是只有那些新出现的、富裕的基金会创始人认为自己是公益创业家,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公益创投者和创造者。越来越多成立已久的基金会也将顺应这一趋势,原因有二,首先它们的理事会正逐渐被今天的财富创造者主导;其次,一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即以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的方式分配的善款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用过时的方法运作的善款。”
本书平装版2009年在美国面世,可谓“好评如潮”。克拉克基金会前首席执行官及总裁迈克尔·贝林说:“弗雷施曼的观察、灼见和箴言,对任何一个意欲创造社会价值的基金会和慈善家,尤其对于那些想从经验丰富的行家那里取经的新手们而言,无疑是最佳选择。”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罗伯特·索洛说:“假如私人基金会已是美国的一个伟大之谜,那么作为一个行内行外的观察者,弗雷施曼已让所有人都对此了然于心。”
中国基金会发展历史很短,尤其是以私人财富主导的非公募基金会面世尚不足10年,还在蹒跚学步。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对于改善中国公益慈善的生态环境意义非凡,但一个成功的财富创造者不可能一拍脑袋、甚至脑袋不拍就懂“散财之道”。创办了多家基金会的万科董事长王石说:“花钱比赚钱难多了!”是说把慈善捐款花得有效率并非易事。
有鉴于此,建议打算出资或筹资创办基金会的人们,在办基金会之前,最该花的时间是认真读一读弗雷施曼的这本书;在成立基金会之后,最该花的第一笔钱是请懂行的专家帮助研究确定基金会的使命目标、制定战略规划,最该花的第二笔钱是建立与基金会目标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专业管理团队。如果能这样,这个基金会无论花钱多少,均能够“点石成金”,对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者之一、美籍华人科学家朱传榘先生1980年来到北京,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讨论中国的前途与改革开放问题。在后来的20多年里,朱先生每来中国,总会约公益界人士一起谈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他每次总要讲一句话:“美国的强大是因为有强大的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包括由私人财富建立的基金会,也包括受到基金会和公众捐赠及志愿服务支持的社会服务机构和民办教育、医疗、文化机构及民间智库等。
无独有偶,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乔尔·L·弗雷施曼所著《基金会:美国的秘密》正好呼应了朱先生的那句名言。乔尔·L·弗雷施曼倾毕生心血,以跨度百年的美国基金会发展为轴,解析近百个基金会经典案例,诠释源远流长且充满慈悲情怀和创新、冒险精神的美国现代慈善思想,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基金会—个人财富的力量—在面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疾病、贫困、社会不公等诸多社会问题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如何用创新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作者特别对于基金会如何在21世纪更加有效地运作提出了真知灼见。
本书再版时,正值美国遭遇金融海啸,所有基金会都面临资产缩水、财务支出窘迫的挑战,基金会支出捉襟见肘也让许多仰赖基金会捐款的社会服务机构陷入困境。没想到,作者开出的引领基金会走出困境、迈向更加辉煌未来的良方来自美国早期慈善家卡耐基,即卡耐基著于120年前的《财富的福音》。这正是几年前股神巴菲特作为珍贵礼品赠与比尔·盖茨先生的一本小书。作者认为,卡耐基建议富人“与其给一个人施舍,不如帮他攀上通往生活之峰的梯子”之“授人以渔”的思想,即为社会企业家的思想。“运用发源于营利商务模式的基本策略、分析技能和决策工具解决多部门社会问题。应对当前的经济萧条,社会企业家精神逐渐被基金会和个人捐赠者吸纳和接受。”
洛克菲勒在其1909年的自传中曾说道:“有财富就会幸福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像我们这样的富人,从财富中获得快乐恐怕就是源自帮助他人的能力。”作者十分推崇卡耐基、洛克菲勒、巴菲特和盖茨等慈善大家。书中有不少篇幅介绍这几位早期和现今正在推动社会文明、变革、进步的伟大慈善家的思想及他们的社会企业家精神。从中能让人们理解富人为何捐款、如何管理和使用捐款、基金会是如何成为改变世界的正面能量的。作者也着重介绍了福特基金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改革并使之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社会创新“火车头”的诸多案例,也介绍了传统的资助型基金会——埃德娜·麦康内尔·克拉克基金会——如何转型,投入到社会企业家精神革命阵营的故事;还毫不客气地解剖了基金会面临的种种烦恼和导致基金会失败的原因。
本书精选了基金会改变世界的11个有影响力的案例,包括洛克菲勒基金会为解决缺粮国家粮食问题而主导的“绿色革命”、福特基金会支持孟加拉国尤努斯教授创办的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的格莱珉银行、由卡耐基基金会等机构与美国政府教育办公室合作开办的“儿童电视工作坊—芝麻街”,以及由帕卡德基金会、惠勒特基金会和能源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等。其中“绿色革命”高产作物品种的开发拯救了至少10亿人的生命,其首席科学家博洛格博士获得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亦以其社会企业的创新模式为世界扶贫事业所作的贡献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了解这些案例,非常有助于理解基金会在社会创新中的特殊价值,最能激发基金会创始者创新的潜能和智慧。
本书作者不仅全景式地介绍了美国基金会在公民部门的发展现状,还基于其丰富的基金会管理经验,基于对基金会发生的原因、历史、变革及其优势、局限性的洞察和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研究,对于基金会的创立、理事会建立、战略规划制定、内部治理、资金使用、项目管理、透明度、社会问责等法律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深入浅出,精辟恰当,堪称宝典。
作者在阐述这些问题时,经常会用极富智慧的语言让我们茅塞顿开。在谈到基金会的独立性和社会问责的关系时,他说道:“让我们打个比方: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发现当作曲家的创造力受到某个清晰但十分灵活的框架约束时,经常会迸发出上佳的灵感。饱含激情的丰满旋律和井然有序的乐曲结构之间形成的张力,是作曲家们情感与理智碰撞的火花,她们深深埋藏于世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心中。同样,当基金会在一个有限的结构中具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它们就能以最高水准进行运作。没有哪个基金会是万能的。因此,一个基金会要想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就必须作出艰难选择,并持之以恒。在有限的结构中保持创造力是慈善事业和艺术通往成功之路共同的金钥匙。”如其美妙的比喻,胜过讲一百条空泛的道理。
慈善事业再发展,慈善资源再拓展,毕竟规模有限,在数量上无法与市场资源伯仲相争,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覆盖和能力上,也无法与政府相提并论。基金会的价值莫过于研究发现社会问题,通过实验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并宣导社会参与,倡导慈善文化,增强社会资本,影响政府决策,借以实现资源投入效率的最大化。
“风险慈善”、公益创投已经成为美国基金会投身社会创新的代名词,盖因基金会拥有资金的独立性、管理的专业性,既有能力、也有必要为这些创新承担投资风险。唯其如此,方能体现基金会的真正价值。本书以基金会如何在创新中摆脱困境开头,以强调创新价值收尾,指出:“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将逐渐主导本世纪的慈善事业。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在不断塑造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的慈善事业组织形式的同时也将影响基金会的捐赠方式。不是只有那些新出现的、富裕的基金会创始人认为自己是公益创业家,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公益创投者和创造者。越来越多成立已久的基金会也将顺应这一趋势,原因有二,首先它们的理事会正逐渐被今天的财富创造者主导;其次,一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即以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的方式分配的善款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用过时的方法运作的善款。”
本书平装版2009年在美国面世,可谓“好评如潮”。克拉克基金会前首席执行官及总裁迈克尔·贝林说:“弗雷施曼的观察、灼见和箴言,对任何一个意欲创造社会价值的基金会和慈善家,尤其对于那些想从经验丰富的行家那里取经的新手们而言,无疑是最佳选择。”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罗伯特·索洛说:“假如私人基金会已是美国的一个伟大之谜,那么作为一个行内行外的观察者,弗雷施曼已让所有人都对此了然于心。”
中国基金会发展历史很短,尤其是以私人财富主导的非公募基金会面世尚不足10年,还在蹒跚学步。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对于改善中国公益慈善的生态环境意义非凡,但一个成功的财富创造者不可能一拍脑袋、甚至脑袋不拍就懂“散财之道”。创办了多家基金会的万科董事长王石说:“花钱比赚钱难多了!”是说把慈善捐款花得有效率并非易事。
有鉴于此,建议打算出资或筹资创办基金会的人们,在办基金会之前,最该花的时间是认真读一读弗雷施曼的这本书;在成立基金会之后,最该花的第一笔钱是请懂行的专家帮助研究确定基金会的使命目标、制定战略规划,最该花的第二笔钱是建立与基金会目标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专业管理团队。如果能这样,这个基金会无论花钱多少,均能够“点石成金”,对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