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一年能学到什么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kikuk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英国读一年硕士可以极大提高学术水平?
  NO:
  “攀登学术”高峰纯属一厢情愿
  笔者出国之前自作多情地认为,出来读书最主要的是攀登学术高峰,特别是已经到了研究生阶段,应该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可惜的是,即使我们已经交了毕业论文,“学术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改变。英国的论文考试压力很大,final之前的一个月,几乎没有时间睡觉。所以留学生们主要是把时间用在写论文、读journal和做习题上面了,“攀登学术高峰”、“推动科学进步”的话只有读理工科博士的学长们才敢讲。
  英国研究生的课堂专业知识,大部分其实和英国本科大三时学的内容差不多,只是基础知识的一个延伸;在英国,学生确实有机会接触某一领域顶级的professor,但是这些教授最多每周讲一节课,除非是自己的supervisor,否则聆听他们言传身教的机会并不多。
  YES:
  学会Critical Thinking
  在英国读硕士,主要的学习过程也并非听每周的大课,而是课后长长的书单阅读任务和每个学期的各种论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读的参考文献,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在正反观点的交锋中锻炼出说服力,才是最重要的收获(所谓的critical thinking)。换句话说,是可以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地接受其他观点,以及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
  笔者曾经遇到过一篇论文题目:“自媒体记者是不是记者?”。其实这个问题学界也没有固定答案,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只要言之有物、给出自己对于“记者”的定义就可以。
  每到讨论的时候,supervisor会和同学一起探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会引导学生们思考,但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研究方法是什么,也不会告诉他们这样写对不对,他只会让你去读几本推荐的书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可以说一口标准伦敦腔?
  NO:
  可以用英文表达事实,但是很难用英文表达情感
  一般来说,英语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出国最大的收获,因为处于纯英语的环境下,可以学一口地道的英伦腔,彻底改变自己的Chinglish。可实际上,这些想法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我的很多同学都在打趣,如果现在再考一次雅思,真的不知道会考几分。
  笔者在写本文前,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发了一个调查:“你认为去英国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结果发现,超过八成的人给出的回答都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但这样想的人大都没有出过国。
  而笔者那些真正在英国留学的同学却表示,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和以前差不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无非就是“圈子”。一方面,留学生学的专业都比较扎堆,主要是商科类,或某某大学的王牌专业。很多同学只在课堂上和老师讲英文,下了课全都用普通话和朋友交流。另一方面,因为语言不好,大部分留学生比较自卑,不敢和英国人沟通交朋友。
  出国一年,我最遗憾的事情就是觉得自己的英文依旧不够好,依旧不能较好地用英文来表达自己,说出的都是一些比较表面的东西。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可以用英文来表达事实,但是很难用英文去表达情感”。
  YES:
  英语写作有质的飞跃
  对于大部分文科或者商科学生来说,英文写作水平确有质的飞跃。因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学生光论文就能写4-5万字。在这个过程中,写作速度、文章的逻辑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最主要的是,很多学生在出国前准备雅思考试的时候采用的是比较急功近利的应试方法,因为写作提高慢,所以练习得并不多,很多人来英国所有写过的英文文章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是留学后一篇论文的字数。
  此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会提高不少。这种阅读能力不是指词汇增加,而是对信息的理解力。以笔者而言,在出国前,《时代》杂志或者是《经济学家》都是需要精读的文章,一篇文章要用一小时的时间逐字逐句分析。而现在,这两本杂志我都可以用一个短途航班的时间就大概翻完主要内 容。
  留学对中国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显著的,因为英国老师的每堂课都是对听力的磨练。在与local交流的过程中,为了听懂对方的话,需要极度专注,从而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对于学新闻学的同学来说,听力最好的锻炼就是采访。对于留学生来说,如果可以把“听”,而不是“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那听力就算是达到了“还不错”的标准。
  融入英国主流社会?
  NO:
  西方思维占主导的中国留学生不到 10%
  这是一个说起来都是泪的话题,如果说专业知识和英语还是可以搞定的话,中国留学生融入英国主流社会就比较难了。“融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认识多少外国人,人际圈有没有很广,另一个就是可不可以和外国人成为朋友。很多留学生的脸书上也是中国同学为主,大家平时只是在上面发发自拍、点个赞。
  在英国的时间长短、语言水平、情感认知都会影响大家融入的程度。已经拿到工作签证的毕业生Johnny说,他的朋友里中英两国各占一半,在留学英国的五年里,他一路从预科读到了研究生毕业,他的东西方思维大概是3:7,而在这种程度下,他才觉得自己算是对英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英国人的做事风格有了点基本的了解。
  像Johnny这样,以西方思维为主,可以称为“了解英国社会”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大概不到留英学生的10%。
  YES:
  “蜻蜓点水式”认识英国社会
  如果说在英国五年才能达到这种程度,那么只读一年的研究生是不是只能对英国社会有一个蜻蜓点水式的认识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几个我自己总结的小tips:
  生活上,租房时尽量不要和中国人同住,这是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但也最有效。我的舍友是一个阿拉伯女生,和她住在一起后,我的英语生活类词汇提高很快,而且我们每天都会分享学习、论文之类的各种事,这不仅是英语的提高过程,也是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方式。
  很多留学生过着公寓和图书馆两点一线的生活,特别是final 论文季。如果说其他途径很难交到外国朋友,那分到同一个小组一起做作业的同学,或者是seminar的搭档,都是很容易积累起共同话题和友谊的。整体来说,中国留学生还是很宅的,而且英国却有酒吧文化,英国人放松的主要方式就是周末去酒吧看球、喝酒、侃天。这种消遣只有两三成中国人可以接受,大部分人都不太适应local酒后的兴奋。
  最后一个办法也是笔者用的方式:找实习或者兼职。这会极大增加接触local的机会。我曾在一个娱乐生活类杂志实习,老板是英国人,虽然在选题会上我的智商经常被“碾压”,但也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创新性思维和严密的逻辑。
  在英国毕业好找工作?
  NO:
  文科、商科就业难
  随着英国签证的缩紧政策,留在英国工作变得很难,文科、商科这种中国学生热衷但英国并不缺劳动力的专业更是如此。理科生留在英国的方法一般是读博士,无论将来是做科研还是在企业做项目都能增加留英几率。笔者周围是一个以文科为主的环境,目前100多个同学中只有1个人确定拿到了工作签证。
  造成这种尴尬状态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二是因为语言。很多中国学生的口语、写作都是硬伤,只能勉强应付日常生活,但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文科更难拿到工作签证。
  YES:
  实习不难找但大部分不提供签证
  如果把条件放宽到实习,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学生的机会多了不少。笔者有10个同学在英国实习。实习情况也有差别,大概有3-4个人得到的是可以提供签证的实习,其他大部分岗位则不提供签证。
  留学生找实习的公司有着几个相同点:一是以华人公司为主,商科的同学去华人的娱乐公司、旅游公司做市场推广,文科类的同学做文案;另外就是去中介公司(一般是教育中介),帮助在英的本科生申请研究生;理工科则一般会寻找专业对口的公司,特别是与中国有合作的企业。
  当然也有同学在尝试创业,英国大学每年会提供10个左右的名额帮助非欧盟国家学生申请企业家签证,带团队、开公司、注册资本、公司效益等操作流程都与国内创业如出一辙。
其他文献
ACG国际艺术教育成立于2004年,总部设在北京,是一家专门为准备留学北美、欧洲艺术院校的学生提供留学服务的教育培训机构。该机构的业务内容涵盖艺术作品集培训、欧美艺术预科、艺术主题游学等。目前,ACG的艺术类培训包括:造型艺术、实用艺术、音乐、表演类。其中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纯艺术摄影;实用艺术包括影视制作、视觉传达、时尚设计。  ACG的艺术指导老师有200多位,为不同领域的艺术类留学生提供
“在钢铁、塑料的时代之前,木工是‘百工之首’,很多家具、桥梁、建筑都是用木头做的。”在上海市闵行区的麦可将文创园,“木忘初心——上海鲁班学堂”创始人黄上智正在进行木工教学:从了解木头细胞构造、纹理到划线、磨刀,再到工具使用和榫卯制作。一个季度的课程后,学员能独立完成各类家具的制作。  3年来,“鲁班学堂”以其独特的沉浸式教学方式吸引了数百位学员:在校大学生、退休人士、业内工人、企业家……  197
书名: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作者: 李浩源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大唐才子风华录  出版年: 2020-12-31  页数: 338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72210075  “少年”一词提起来总是让人觉得美好,觉得感动。  一直以来我都对唐诗宋词有着深厚的兴趣,初时爱其婉约凄美,而后爱其壮烈狂放,人生走到不同的阶段,因着不同的境遇
那么多人,其实是一个人  最多两个人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一个好人,一个坏人  一个拥护你的人  一个反对你的人  就这么简单  那么多稻谷,那么多鸡  其实是同一粒稻谷  同一只鸡  你反复吃——蒸,炸,煮  那么多花朵,其实是一朵  最多两朵  一朵在开放  一朵在凋謝
在电子阅读充斥着人们眼球的今天,你有多久没有去过实体书店感受纸质书籍的质感了?甚至说,你知道你家附近有实体书店吗,离你家有多远?  当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的今天,线下买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正如《遇见一家书店》中的作者们一样,他们在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去书店买书也是一种奢侈,大家更多的时候是蹭书看。他们把书店作为补充精神食粮的重要手段,饿着肚子不要紧,只要有书看,内心总是快乐的,对前景也总是
8月初,北京佳莲学校(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储鹰计划”的学生正式进入美国Murrieta学区留学一年,进行中西合璧的教育探索。这一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教育模式,能否成为低龄国际教育的新样本?能否为公立学校国际部的转型提供借鉴?  8月8日晚,一队近百人的中国新生及其家长团队抵达洛杉矶国际机场,随即被几辆豪华大巴接往Murrieta市政府前。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受到了整个Murrieta学区、市政府
2015年11月17日,美国大使馆发布的《开放门户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依然牢牢占据着赴美留学人数的第一把位:在2014/15学年,中国留学生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1.2%,人数从2013/14学年的274,439人增加到了304,040人。商业、工程、数学、生命科学分列中国学生首选专业的前四名。  与2013/14学年不同的是,2014/15学年在美国攻读本科学位的中国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攻读研究
进入十月,我的微信就不敢打开了,无论订阅号还是朋友圈,各种留学咨询会、大小教育展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这是每年留学申校的规律使然,收获的季节,也是拼命的时刻。  拼命也得找个好场子。10月24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的国际教育展,足够家长和学生施展拳脚。40多个国家的600所院校,必有一款为你而来,让你心动;众多校方代表和来华教育官员,都在小小的展台后面立着,随时准备跟你面谈、评估,顺手给你签发一张
炒鞋,在2019年火了一把。  它从球鞋文化里的专业词汇一跃成为全社会讨论的话题。如何正确看待和引导,或许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被持续提及的话题。  而就在2019年即将结束的最后两周,一场全球范围的Sneaker Con球鞋嘉年华再次来到中国广州,同时又将有些退去热度的“球鞋话题”重新拉回聚光灯下。  “球鞋交易是球鞋文化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我们希望能够正确引导年轻人。”这场鞋展的中国负责人J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丢在迪拜捡垃圾”,这是网络上盛传已久的梗。2015年10月,《留学》记者受邀来到这个传说中连下水井盖都镶金的城市,采访了阿联酋7所高校、1个迪拜酋长旗下的实习项目和迪拜官方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门 Tecom。  一周的采访行程结束,巨大的信息量如同迪拜室内外冰火两重天的温度一样,让记者实在有点应接不暇,而最短脑回路的反应总结就是:到迪拜淘金购物已是旧闻,留学就业,才是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