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你听懂了吗?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班主任和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在和学生谈话时,不肯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肯让学生一吐为快,总爱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说教,说者头头是道,听者麻木漠然。说教者自我感觉尽到了老师的职责。事实上,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适得其反,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满怀希望而来,突然发现老师也和父母一样只会说教、批评、指责,也和同学一样,其实什么都没解决,于是只好沉默,只好孤独,只好任由自己迷茫消沉。老师啊,您一定要清楚您也许是学生最后的希望!
老师的职责是启迪而不是灌输,是疏导而不是壅流。不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就无法感知学生真正的痛楚,就不可能对症下药。倾听,正是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倾听,正是发现内心隐痛的窗口。请看下面的一个案例。
“老师,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好的。”
只是两道需要些小技巧的题目,我很快就解决了,可她仍站在办公桌旁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环顾一下大办公室,身子弯了弯,有些拘谨,声音稍稍压低:
“老师,我可以跟您谈谈吗?”
显然问问题只是幌子。
“哦,当然。”我微笑着,放下手中的笔,“请坐。”
“我不坐。”她顿了一下,“已经坐了一天了,想站一会儿。”
可以看得出来,她还没拿定主意,到底该不该讲,所以保持随时撤离的姿态。
“这儿方便吗?”
她的目光告诉我,她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那,到走廊上去怎么样?”
“嗯,好吧。”
于是,我们来到走廊,她选了一个较安静的地方,面朝里靠栏杆站着。我侧对着她,相距约80公分。
她盯着我,眼里流露出伤感。“其实,这个问题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交流过。她们都说,你不要觉得别人会帮得了你,恰恰相反,你告诉的人越多,你的心理压力越大,你越痛苦。”
我收敛了笑容,看着她,并没有插话。
“她们讲的其实很对,我就觉得反倒比以前更郁闷了,更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了。”
“那你为什么要改变主意,找我呢?”我很认真地问这个问题。
她把手中的练习册卷成筒状,顶了一下自己的下巴,“我可以相信你吗?”
我笑了笑,“那你为什么要找我呢?”
“同学们都很佩服你。我有个邻居,是你以前的学生,说有什么麻烦事找你,准能找到办法,于是我就来试试。我都快不行了。”
“办法总会找到的,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你不妨说说看。”我温和而有力的话语,终于鼓起她的勇气。她低下头,双手握着卷成筒状的练习册,轻轻道来……
十分钟过去了,我递给她一张面巾纸,她接了,仍低着头。
又十分钟过去了,我又递给她一张面巾纸,她接了,头抬了抬,又低下了。
我静静地听她倾诉,没有插话。
……
倾听,是一门艺术,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你的举动,你的问话,你的判断,都将对倾诉者产生影响,都将影响交流的进程。我们应该怎样去倾听,去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作为倾听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就给倾诉者留下可以信赖的良好印象。试想一下,如果我在解决学生提出的两道并不难的问题时,表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不耐烦或责怪情绪,她会怎样呢?“这题目并不难嘛!”“这一题你怎能不会呢?!”她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语,还会找我倾诉吗?甚至以后连难题也不会向我请教。
作为倾听者,要学会洞察对方的心思。你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听知理解,而要从对方的言语中听出话中之话,从其表情语势、身体动作中演绎出隐含的信息,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表情语言或简单明确的追问给对方必要的反馈,表明你是一个积极的“听话者”,很愿意听取对方的倾诉。例如,肯定地点点头,温和地笑一笑,目光始终注视着对方,用“噢”、“嗯”、“真不容易”、“是个难题”等简短语言激励对方继续说下去。面巾纸是倾听者必备品,当倾诉者说到动情处,你恰到好处地递一张面巾纸,可使她的身体更加放松,心理压力明显减轻,更愿意一诉到底。只有全面了解了问题的真相,你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提出中肯的意见。
作为倾诉者,要善于创造有利的倾听环境。如果是预约的,可以事先征求倾诉者的意见,是在心理咨询室,或在学校花园的某处?在个人办公室,或在别的什么地方?当确定好见面地点以后,可能的话,应该有所布置。要准时赴约,确实因事不能赴约,一定要提前当面说清楚,这很重要。如果是突然要求谈话,而你正好又有时间的话,仍需征求对方意见,尽量选择安静、平和的环境进行交谈。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交谈,都不要采取面对面正对的方式,那样会使对方产生压迫感,会加强对方的紧张度,使交谈不能顺利进行。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是站着交谈,可站在倾诉者侧前方约80公分处。超过1米,对方会觉得你不在意这次谈话,太近又会使对方感到不安。如果坐着交谈,椅子的摆放应该保持45€啊?0€凹薪牵嗑?~1.5米(视个子高矮而定,高者远一点),使倾诉者有平等交流且比较自由的感觉。
作为倾听者,要克服主观障碍。大多数教育失败者,并不是因为缺乏知识和经验而导致失败,恰恰是被个人经验所累。有五六年以上教龄的老师,自认为什么样的学生都碰到过,都教育过,于是在新来的倾诉者面前,总是显示出成竹在胸的样子。为了缩短交谈的时间,经常会打断对方的倾诉,以自己的臆测来替代其倾诉。“是这样的吧”、“我说的没错吧”,表面听起来是在征求对方意见,其实是下结论在前,反问在后。如:“是有男同学在追求你,而你却不愿意,又不愿伤害对方,因此苦恼。我说的没错吧?”这样的插话,会使倾诉者顿感被动,交谈会立即终止,甚至会使倾诉者增加新的顾虑,“我是不是太幼稚”。于是呆立一旁,静待老师的评判。因此,作为倾听者,一定要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需要的话,还应该做笔记。要保留自己的判断,直到倾诉者把话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彻底弄清为止。
那么,当倾听者已经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是不是就该立即下结论呢?是不是立即帮助对方拿主意呢?我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做法是,告诉对方“你的问题的确很复杂,你的心情我也十分理解,但我不能就此立即作出判断,我需要整理,需要做进一步思考。咱们再约个时间,怎么样?”倾诉者往往会欣然允诺。显然,他意识到你很在乎他的事,你是认真的、诚恳的,也是值得信赖的。当下次见面时,你会发现倾诉者的心情已经好了许多。这时,你可以说,“嗯,你看起来好了许多,看来你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能不能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类似的问话,激发倾诉者交谈的热情。你会惊奇地发现,他其实对自己的问题相当清楚,他也有了一些合理的想法,他其实并不需要你给予太多的指点,他需要的是得到你的认同,因为在他看来,你是值得信赖的权威。当你倾听了他的倾诉,认同了他大部分或全部的想法后,他的心理症结也就解决了。这在心理咨询中叫做“助人自助”。从这个意义上讲,倾听本身就是心理治疗的一剂良方。
大自然造人,让人生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暗示人们要多听少说,多听慎说。愿天下老师皆成善听的教育者。
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你听懂了吗?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班主任和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在和学生谈话时,不肯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肯让学生一吐为快,总爱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说教,说者头头是道,听者麻木漠然。说教者自我感觉尽到了老师的职责。事实上,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适得其反,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满怀希望而来,突然发现老师也和父母一样只会说教、批评、指责,也和同学一样,其实什么都没解决,于是只好沉默,只好孤独,只好任由自己迷茫消沉。老师啊,您一定要清楚您也许是学生最后的希望!
老师的职责是启迪而不是灌输,是疏导而不是壅流。不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就无法感知学生真正的痛楚,就不可能对症下药。倾听,正是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倾听,正是发现内心隐痛的窗口。请看下面的一个案例。
“老师,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好的。”
只是两道需要些小技巧的题目,我很快就解决了,可她仍站在办公桌旁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环顾一下大办公室,身子弯了弯,有些拘谨,声音稍稍压低:
“老师,我可以跟您谈谈吗?”
显然问问题只是幌子。
“哦,当然。”我微笑着,放下手中的笔,“请坐。”
“我不坐。”她顿了一下,“已经坐了一天了,想站一会儿。”
可以看得出来,她还没拿定主意,到底该不该讲,所以保持随时撤离的姿态。
“这儿方便吗?”
她的目光告诉我,她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那,到走廊上去怎么样?”
“嗯,好吧。”
于是,我们来到走廊,她选了一个较安静的地方,面朝里靠栏杆站着。我侧对着她,相距约80公分。
她盯着我,眼里流露出伤感。“其实,这个问题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交流过。她们都说,你不要觉得别人会帮得了你,恰恰相反,你告诉的人越多,你的心理压力越大,你越痛苦。”
我收敛了笑容,看着她,并没有插话。
“她们讲的其实很对,我就觉得反倒比以前更郁闷了,更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了。”
“那你为什么要改变主意,找我呢?”我很认真地问这个问题。
她把手中的练习册卷成筒状,顶了一下自己的下巴,“我可以相信你吗?”
我笑了笑,“那你为什么要找我呢?”
“同学们都很佩服你。我有个邻居,是你以前的学生,说有什么麻烦事找你,准能找到办法,于是我就来试试。我都快不行了。”
“办法总会找到的,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你不妨说说看。”我温和而有力的话语,终于鼓起她的勇气。她低下头,双手握着卷成筒状的练习册,轻轻道来……
十分钟过去了,我递给她一张面巾纸,她接了,仍低着头。
又十分钟过去了,我又递给她一张面巾纸,她接了,头抬了抬,又低下了。
我静静地听她倾诉,没有插话。
……
倾听,是一门艺术,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你的举动,你的问话,你的判断,都将对倾诉者产生影响,都将影响交流的进程。我们应该怎样去倾听,去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作为倾听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就给倾诉者留下可以信赖的良好印象。试想一下,如果我在解决学生提出的两道并不难的问题时,表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不耐烦或责怪情绪,她会怎样呢?“这题目并不难嘛!”“这一题你怎能不会呢?!”她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语,还会找我倾诉吗?甚至以后连难题也不会向我请教。
作为倾听者,要学会洞察对方的心思。你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听知理解,而要从对方的言语中听出话中之话,从其表情语势、身体动作中演绎出隐含的信息,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表情语言或简单明确的追问给对方必要的反馈,表明你是一个积极的“听话者”,很愿意听取对方的倾诉。例如,肯定地点点头,温和地笑一笑,目光始终注视着对方,用“噢”、“嗯”、“真不容易”、“是个难题”等简短语言激励对方继续说下去。面巾纸是倾听者必备品,当倾诉者说到动情处,你恰到好处地递一张面巾纸,可使她的身体更加放松,心理压力明显减轻,更愿意一诉到底。只有全面了解了问题的真相,你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提出中肯的意见。
作为倾诉者,要善于创造有利的倾听环境。如果是预约的,可以事先征求倾诉者的意见,是在心理咨询室,或在学校花园的某处?在个人办公室,或在别的什么地方?当确定好见面地点以后,可能的话,应该有所布置。要准时赴约,确实因事不能赴约,一定要提前当面说清楚,这很重要。如果是突然要求谈话,而你正好又有时间的话,仍需征求对方意见,尽量选择安静、平和的环境进行交谈。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交谈,都不要采取面对面正对的方式,那样会使对方产生压迫感,会加强对方的紧张度,使交谈不能顺利进行。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是站着交谈,可站在倾诉者侧前方约80公分处。超过1米,对方会觉得你不在意这次谈话,太近又会使对方感到不安。如果坐着交谈,椅子的摆放应该保持45€啊?0€凹薪牵嗑?~1.5米(视个子高矮而定,高者远一点),使倾诉者有平等交流且比较自由的感觉。
作为倾听者,要克服主观障碍。大多数教育失败者,并不是因为缺乏知识和经验而导致失败,恰恰是被个人经验所累。有五六年以上教龄的老师,自认为什么样的学生都碰到过,都教育过,于是在新来的倾诉者面前,总是显示出成竹在胸的样子。为了缩短交谈的时间,经常会打断对方的倾诉,以自己的臆测来替代其倾诉。“是这样的吧”、“我说的没错吧”,表面听起来是在征求对方意见,其实是下结论在前,反问在后。如:“是有男同学在追求你,而你却不愿意,又不愿伤害对方,因此苦恼。我说的没错吧?”这样的插话,会使倾诉者顿感被动,交谈会立即终止,甚至会使倾诉者增加新的顾虑,“我是不是太幼稚”。于是呆立一旁,静待老师的评判。因此,作为倾听者,一定要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需要的话,还应该做笔记。要保留自己的判断,直到倾诉者把话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彻底弄清为止。
那么,当倾听者已经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是不是就该立即下结论呢?是不是立即帮助对方拿主意呢?我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做法是,告诉对方“你的问题的确很复杂,你的心情我也十分理解,但我不能就此立即作出判断,我需要整理,需要做进一步思考。咱们再约个时间,怎么样?”倾诉者往往会欣然允诺。显然,他意识到你很在乎他的事,你是认真的、诚恳的,也是值得信赖的。当下次见面时,你会发现倾诉者的心情已经好了许多。这时,你可以说,“嗯,你看起来好了许多,看来你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能不能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类似的问话,激发倾诉者交谈的热情。你会惊奇地发现,他其实对自己的问题相当清楚,他也有了一些合理的想法,他其实并不需要你给予太多的指点,他需要的是得到你的认同,因为在他看来,你是值得信赖的权威。当你倾听了他的倾诉,认同了他大部分或全部的想法后,他的心理症结也就解决了。这在心理咨询中叫做“助人自助”。从这个意义上讲,倾听本身就是心理治疗的一剂良方。
大自然造人,让人生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暗示人们要多听少说,多听慎说。愿天下老师皆成善听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