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体会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a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脑积水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出现术后并发症的8例患者进行诊疗。结果:出现并发症的8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脑积水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应提前预防,及时正确处理才能取得良效。
  【关键词】 脑积水腹腔分流术; 术后并发症; 感染; 堵管; 分流管脱出; 分流阀内注射; 肝脏膈面置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84
  脑积水在神经外科疾病中较常见,先天性疾病,颅脑损伤,炎症等皆可成为病因,尤以颅脑损伤为最常见因素。目前手术治疗多采取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方式比较固定简单,多数基层医院可开展,而术后并发症较常见,处理较棘手,结果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外科自1999-2011年共收治脑积水手术病例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6~65岁。病因:颅脑损伤30例,先天性2例,炎症3例,脑嚢虫病1例。其中伴意识障碍9例,清醒27例。CT显示脑室扩大,脑室边沿脑组织有水肿带。腰穿侧脑压80~220 mm H2O。脑脊液化验各项指标皆在手术要求数值内,分流管采用美国美敦利管33例,德国蛇牌管3例,全部为中低压管。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前肥皂水清洁皮肤,碘伏消毒两次。使用护皮膜26例,未用护皮膜10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耳后颅骨钻孔,侧脑室穿刺,分流管近端置于侧脑室,分流阀位于耳后皮下,远端经皮下隧道置管于腹腔。分流管远端置于右下腹28例,位于肝上8例。手术过程不再赘述。
  1.3 诊疗方法
  1.3.1 堵管 多为分流管腹腔端或脑室端堵塞,或二者皆堵塞。出现堵管时,患者耳后分流阀发生按压障碍,即不能按下或按下后不能弹性恢复原状[1]。前者为分流管腹腔端堵塞,后者为分流管脑室端堵塞。如患者为骨瓣减压术后,可出现头部骨窗张力增高,膨隆等高颅压表现。处理:反复按压法分流阀而不能奏效时,根据分流阀按压障碍情况行二次手术。一般先行腹腔端疏通术。堵塞原因多为分流管腹腔端位于下腹部,被大网膜或增生纤维组织包裹所致。采用原切口剖腹探查,去除包裹组织,检查腹腔端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如分流通畅,将腹腔端置于肝脏膈面,并于肝镰状韧带处缝线固定。如未发现腹腔端包裹时,或去除包裹后按压分流阀无脑积液流出,应探查脑室端。采用头部原切口探查,取出分流管脑室端时,应轻轻旋转分流管,小心取出,而不能强行拔出。因分流管可能因纤维组织粘连而与大脑组织或脉络丛粘连,强行拔出时引起脑室出血。取出脑室端后,去除表面纤维包裹组织,重新置入侧脑室,按压分流阀,检查分流管腹腔端脑脊液引流是否通畅。以分流阀按压顺利,弹性回复良好,腹腔端脑脊液流出通畅为准,然后缝线固定分流阀及腹腔端于肝脏膈面。
  1.3.2 感染 较常见,若合并颅内感染,患者多于术后1~2 d出现高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升高,而头痛与颈强出现较晚,多在3~5 d后。脑脊液化验早期一般无明显异常,多在5~6 d后才出現细胞总数及蛋白升高,严重时可出现混浊,脓性。此时患者颅内感染已相当严重。处理:静脉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或万古霉素,并行脑脊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用敏感适宜的抗生素行鞘内注射及分流阀内注射。本科采用3%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注射液10~20 ml,腰穿引流脑脊液10~20 ml后分别从分流阀及腰穿针注入,1次/d。有效时3 d可缓解颅内感染症状,连续应用至脑脊液化验正常,约需两周左右。注意:从分流阀注射时用皮试针头,相对于头皮小于45°角斜行刺入,回抽有脑脊液后注入药物。建议每日从分流阀不同位置穿刺,避免在同一点多次穿刺而致脑脊液渗漏。临床实践中,脑脊液细菌培养可能无细菌生长,只能依靠经验型用药,首选三代头孢菌素。
  1.3.3 分流管脱出 多见于分流管腹腔端置于下腹部,术后分流管从结直肠脱出肛门外,患者无颅内、腹腔感染症状。处理:拔管。首先探查腹腔,找到从肠壁穿出的分流管,靠近肠壁剪断,去除全部分流管,剪断的远端从肛门拔出,重新置管行分流术,分流管腹腔端置于肝脏膈面。
  2 结果
  36例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8例,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堵管5例,感染2例,分流管从肛门脱出1例,并发症发生率22.2%。8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堵管 为最常见并发症,尤以分流管腹腔端堵管最常见。分流管腹腔端位于下腹部时,处于游离状态,末端可被大网膜包裹,当分流孔被严密包裹时可造成完全堵塞,此时分流阀已不能按下。次之常见的脑室端堵塞,原因多为脑室缩小后分流管进入脑组织,或者未进入脑组织而被增生的纤维组织袖套状包裹,并可能与脉络丛或脑组织粘连。此时分流阀虽可勉强按下,但不能弹性恢复原状,或需数分钟才能复原。虽然患者术前脑脊液蛋白含量<500 mg/L,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堵管,可能与体质特异有关。无论何处堵管,皆需行分流管疏通术。将腹腔端分流管置于肝脏膈面,大网膜不能包裹,可大大降低堵管风险[2]。如脑室端分流管被纤维组织反复包裹,多次疏通无效时,建议行中脑导水管疏通术。预防:术前脑脊液各项化验指标应在正常范围,特别是蛋白含量应<500 mg/L[1]。分流管脑室端进入侧脑室不能过深,应根据CT片估算,进入侧脑室大约0.5~1 cm为宜。分流管腹腔端置于肝脏膈面。
  3.2 感染 术后颅内感染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发生致命的脑室炎。早期细菌存在于分流管内,腰穿取脑脊液培养往往无细菌生长。全身应用抗生素效果差,因血脑屏障影响而致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较低。脑脊液置换,鞘内注射抗菌药物较为有效,但由于分流管的存在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庇护,药物难以进入分流管。如同时从分流管注射抗菌药物,则药物直接进入分流管,疗效确切。预防:患者术前全身洗浴,术野及周围皮肤无创伤及感染灶,术中应用护皮膜,严格无菌操作,杜绝表皮葡萄球菌污染。术前术后应用抗菌药物。
  3.3 分流管脱出 多见于分流管腹腔端位于下腹部,游离的腹腔端可造成肠穿孔,腹膜炎,穿透肠管而脱出体外。预防:将分流管腹腔端置于肝脏膈面,缝扎于镰状韧带,使之相对固定,可有效避免腹腔器官的损伤。
  综上所述,脑积水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文献报道可达24%~52%[3],应提前预防,严格执行术前要求及手术操作规范,发生合并症时要及早发现,正确处理,才能有效降低手术失败率。
  参考文献
  [1] 吴在得,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1-262.
  [2] 段国升,朱诚.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24.
  [3] 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5.
  (收稿日期:2012-06-25) (本文编辑:王曼)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猝死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0年7月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和医护配合
作者单位: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杨书勋);内蒙古民族大学护理学院(孙红)  通讯作者:杨书勋  【摘要】 目的 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单纯型慢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伴有腺样体肥大的87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取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结果 术后3个月、12个月随访,手术治疗组疗效(有效率3个月88.9%、12个月84.4%)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有效率3
为探讨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与胃排空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42例,通过B超法测定胃排空时间,以胃排空时间超过正常对照组
运用kistler测力台系统,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参照Davies和Rennies方法进行纵跳无氧功率试验,其目的在于探讨纵跳无氧功率的可行性及间接评定法。
自从美国的Simons和Linnen等学者于195年几乎同时分离出不同株庚型肝炎病毒(HGV)以来,各国学者相继建立了HGV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并运用到庚型肝炎的研究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就庚型肝炎病原学,流行病学
用B超诊断腹膜后良恶性肿瘤,为临床选定手术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31例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总结了超声诊断的规律及价值.
用位杂交方法检测了95例喉癌和6例喉正常声带组织的P53基因突变,显示喉癌细胞核内呈现明显的紫蓝色阳性杂交颗粒,阳性率为52.6%,与正常声带组织相比差异显著。与年龄组发病有显著差异。
画两条相距20米的平行线为起,终点线,并在起点线前10米处画一条平行于起点线的中线。用两根相距5米的长绳分别连接起点线与中线,
【摘要】 目的 探讨妈咪爱与思密达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均给予口服思密达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妈咪爱,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8%和46%,平均止泻时间为(48.15±5.24) h和(86.16±17.89) 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up>/L,大便常规WBC0.05),具有可比性。 
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是近年来才被国内外认识的一种哮喘特殊类型,被认为是慢性咳嗽常见的原因,易误诊为支气管炎.为探讨CVA临床特征和肺功能在诊断CVA中的作用,我们对23例C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