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新“丛林法则”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i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传统媒体被扑面而来的新传播技术革命浪潮裹挟到悬崖边上,危在旦夕之时,那些“弃暗投明”、率先弃“纸”触“网”的新新媒体们,日子似乎也并不好过。
  没有什么比下面这两条几乎同时发生的媒体事件,更能说明目前媒体世界所面临的“苍天已死,黄天未立”的尴尬处境了。
  没有核心读者的时代?
  2012年12月23日,辉煌了整整80年、位列美国三大周刊之一的《新闻周刊》,发布了它下一期的封面——纽约曼哈顿楼群中高耸矗立的原“新闻周刊”大厦。在古色古香的黑白背景上,三个凝重肃穆的英文词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LAST PRINT ISSUE”(最后一期印刷版)。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当美国白宫和国会通过紧急协议,避免美国跌下“财政悬崖”的当天,《新闻周刊》自己选择跳下了悬崖。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权倾一时,发行量高达300万份,曾经深刻影响世界政局的老牌时政类媒体的悲壮谢幕,并没有引起什么震惊。本来,在一个新闻事件瞬息万变的多媒体、全媒体、自媒体时代,一个每周出版的新闻时政类刊物,早就显得那么得不伦不类,老旧过时。新闻产生和消费的周期,已经从过去的一个月,一个星期,迅速缩短为一天,半天,甚至是一个小时。新闻一直被称为是“易碎品”;而在新媒体时代,其破碎的速度,需要以分秒来计数。
  其实,早在《新聞周刊》“触网”的三年前,美国三大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就已经采用了全网络出版;其他同样放弃纸质印刷版的先行者,还包括鼎鼎大名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虽然像《时代》周刊、《纽约时报》这样的旗帜性报刊还在苦苦支撑,赔钱发行印刷版;但是,圈里圈外,无论是媒体人、投资者,还是普通的读者受众,都知道纸质媒体的最终出路必然是移动、网络、数字媒体。
  但是,2012年12月15日的又一则消息,让那些本来踌躇满志、准备换一种方式存在的传统媒体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全网络报纸《日报》(The Daily)正式宣布停刊。这家由全球媒体“巨无霸”新闻集团投资将近一亿美金创立的最新型网络报纸,以苹果的iPad平板电脑和iPhone手机用户为目标受众,力图打造一个新型的移动报纸阅读平台。然而,存在不足两年,这个“雄心勃勃、大胆超前的实验”(集团总裁默多克在2011年推介《日报》时的介绍词),以失败而告终。默多克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本来期望这个伟大的创新将和读者一起起飞;但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快速地找到一个足够大的读者群,来说服自己这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经营模式。”默多克所指的“足够大”是多大呢?根据投资专家估算,要达到收支平衡,完全网络版的《日报》必须有超过65万户的付费读者;而虽然每月数百万美金地烧钱,虽然苹果电脑和手机用户全球有数千万,付费订阅《日报》的读者只有区区10万人。
  那么,读者都跑到哪儿去了呢?
  “鸟叔”创造的人类传播奇迹
  11亿5千4百15万人次!这是截止到2013年1月10日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观看了韩国“鸟叔”(PSY)大跳“江南Style”骑马舞的人数。这一数字,创造了人类视听传播史上的奇迹:这不仅是Youtube上唯一一个点击播放次数超过10亿次的影片,而且它创造这个天文数字的咂舌成绩,只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请注意,这个数字,还仅仅是在所有收看过“江南Style”总人数的一小部分。从2012年7月15日首次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江南Style”和鸟叔的骑马舞,就如同超级病毒一样,一夜间风靡世界,席卷全球。
  一个月内,“江南Style”从网上决堤而出,横扫国际音乐排行榜,分别排在美国告示牌金曲排行榜,英国单曲榜,以及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典、荷兰、丹麦等30余个国家大型音乐排行榜的第一位。而鸟叔在影片中风格怪异、诙谐搞笑的骑马舞,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上万个模仿影片和回应视频。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世界政治领袖,也纷纷加入到这场风潮之中。在联合国总部大楼会见鸟叔时,潘基文甚至打趣道:“我们在联合国有艰难的谈判。若此类情况再发生时:我会播放‘江南Style’以抒缓气氛,让所有人跳舞。”
  这个仅用748小时就摄录完毕的MTV,没有进行过什么大型的商业促销活动,没有在媒体上重资打广告,也没有召开隆重的新闻发布会,甚至连它的歌词和内容,都是只有韩国人才听得懂、弄得清的韩文韩语;而这些,却并没有阻碍它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大的观众群,一个数十亿的世界级“粉丝”受众群。
  受众还在,只不过经历了过去几年“传播技术大革命”的洗礼后,他们都已经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了。
  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文化大革命”
  当一个全新的传播技术出现以后,它所改变的不单纯是“传播技术和手段”,而是“信息传递和接收者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构成形态”。这也就是著名社会学家马克·卢恩所讲述的“媒体不是传输工具,媒体本身就是信息”这个论断的主旨所在。比如说,平面纸质媒体带给其阅读者的,不仅仅是印刷的文字内容,还包括线形逻辑和理性推理的思维习惯,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感受到的文化自觉和民族主义;同理,电视媒体带给观众的是视听刺激,以及感性直观的思维能力。当新一代掌握新兴媒体的“社会人”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媒体世界观”来重塑世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从传播技术革命,到文化革命,进而到社会变革这一系列错动和重整。
  我们恰恰处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代。而新媒体更新的速度,又是史无前例的。在传播史上,报业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迈过5000万使用者这个关键门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同样达到5000万用户,20世纪初诞生的收音机,用了差不多40年;20世纪中叶出现的电视,用了13年;而我们现在须臾不可离开的互联网,仅仅用了四年时间。“骑着马的鸟叔”仅仅在Youtube上蹦达了28天,就收获了5000万的访问量。
  共同、共通的新媒体经历,打造了一批既属“同质”(背景习惯相似),又是“同志”(目标诉求趋同)的媒体同龄人。他们拒绝传统的线形思维,拒绝扳着面孔的严肃,拒绝正统的说教,拒绝被改造。他们嘲笑权威,挑战限制,突破樊篱。他们瞬间散为无形,瞬间又聚拢成众。安德鲁·海沃德,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频道的前总裁,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用了四个词来总结网络新媒体的核心特征:“社交+本土+移动+全球”,换成英文单词就是琅琅上口、轻松好记的“Social+Local+Mobile+Global”。还可以更加简化成:“SO-LO-MO-GLO”。下面,我把新媒体这四个不可或缺的法则,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社交,指的就是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互动性和即时反馈的特征。以微博、短信、微信、微群为代表的小微媒体互动圈,已经取代了传统专业媒体大部分的信息收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的功能。相比之下,媒体不仅不再能垄断新闻的源头、渠道和终点,媒体甚至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定义“新闻”的能力。既然失去了信息垄断的特权,也自然就失去了产品定价的权利。很少有读者和观众,会忍受在网上花钱看新闻的“无理”要求;同样,任何传播体制上设置的审查、限制、阻隔,都只能增加信息索取者更快获得信息的欲望。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使这种欲望满足的门槛,低得连一个初中生都可以轻松跨越。
  本土,指的是以一种世界的心态和姿态,审视、呈现和剖析本国家、本地区的原生特质。这里的本土,不是“为本土而本土”,而是“因为本土,所以世界”的本土。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在文化交往中,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也就越具有世界性。但是,在现代新媒体时代,关键是需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视野,才能将原汁原味的土特产,翻炒烹制成一道风靡世界的丰美大餐。还是以鸟叔的骑马舞为例:“江南Style”虽然是以韩国首尔一个时尚社区的生活状态为背景,但无论其摄影拍摄手法,快捷动感的节奏,幽默诙谐的镜头语言,演出者如醉如痴的投入,都是世界级的专业。就连那个看似很韩国的鸟叔PSY,仔细查查简历,原来也是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镀过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媒体时代,不具备世界视野的东西,也无法真正地反映出本土特色。
  移动,指的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不仅采编播报的各个环节可以是移动的,而且突发新闻本身、政府的应因对策、民意的波荡起伏,也都处于不停息的变动状态。移动通信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使得传播权力的金字塔调转了过来。作为新闻提供者的媒体,以前是处于一个卖方市场当中,一家独大,不仅报道新闻,而且设置议题。现在,新闻在移动,议题在移动,民意也在移动,而所有这些移动都处于新闻媒体的掌控之外。媒体所面对的传播世界,第一次变成了一个消费者所主导的买方市场。在这个“变形虫”一般的信息舆论场中,没有成型的组织架構,没有成文的行动纲领,更多的是激情和民意的自动聚集和宣泄;任何人为的控制、垄断和独裁,无疑如同抽刀断水,螳臂当车,都是短视的,徒劳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动制动,以快对快。
  全球,指的是任何的新闻和信息,在新媒体的平台上,都与生俱来地具有全球性的到达力和影响力。在这里,时空的四度空间,已经被网络的虚拟化放大扩展到了极致。如同超强感染力的病毒,如同核裂变的原子爆炸,如同奔腾的潮汐和冲关夺隘的海啸,信息的自我复制和几何级扩散,赋予了任何微小的个人和团体以千百倍的宣传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破坏力。对于这种新传播力的破坏性,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团体、甚至国家,做好了心理准备。“国酒”茅台,可以被一个默默无闻的消费者,以一纸检验报告而瞬间击倒;美国费尽心机所构架的北非中东政策,可以因为一个不入流导演的戏虐之作,而付之东流。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传播时代,但它同时也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创造力无边的媒体时代,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破坏力无穷的媒体时代。我们所说的“全媒体素质”,不仅仅指的是新旧媒体、采编播报、声光电像的全套技术技巧的整合,而且也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全球化时空整合;具体到新媒体的从业者来说,又必须是文史哲、数理化、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全景式整合。想要在这个媒体环境下生存发展,必须抛弃过时的传统思维,僵硬的操作定式,和闭塞的头脑框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次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技术和媒体大革命中,中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责编:吴奇志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下将如何发展,成为新年伊始国际涉华舆论的重要关切。  基本特点  中国成为世界主流媒体岁末年初回顾与展望的重点。全球各大主要媒体纷纷推出“十大新闻、十大人物、十大图片”等形式的“年终盘点”,虽然各媒体立场不同、角度迥异,但“关注中国”、“讨论中国”已成为外媒、智库在年终盘点与总结中的“必选动作”。诸多媒体更是直接以中国为单一盘点对象。马来西亚《星报》、英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百余次重要讲话,展示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他的讲话既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又贴近受众、语言朴实,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入神。  习总书记的演讲给了我们国际传播工作者以很大启发,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我们传播的内容为海外受众所喜爱和接受。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年的工作实践,主要从习总书记演讲对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