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1月份,高岭工作室在上海“MORELESS多少”家具生活体验馆举办的陶艺展览,是高岭第一次与家居空间的合作,旨在让观者能够在具有家居氛围的实体空间感受到陶艺与生活之间的连接。这是一种更为轻松自在、贴近生活的观看方式。开幕当天,参展陶艺家蓝天从杭州赶来上海。相对其他创作者,他展出的瓷盒系列体量较小,不那么容易被“看见”,开幕式上,他人虽到场,却并没有在公众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有什么好说的呢?怪不好意思的。”当天有个有趣的细节,一名观众拿着蓝天制作的瓷盒到处问,陶艺家在哪里?他被陶艺家本人推到我这里,由我来做创作说明,那名男子将瓷盒捧在手中,看了我一下,正色说:“我就喜欢这个,你看它多含蓄!”
做事的人往往并不善言,这里有性格的因素,蓝天面对公众场合不爱多言,但作为朋友,他话多并总爱直言。开幕式结束后的当晚,我和他一起吃晚饭,他认真地说:“你们高岭以后策划展览还是应该将陶艺和设计这两条线分开,生活用器和那些创意设计类陶瓷的风格不是一回事,有些设计是要靠第一眼去抓人眼球的,被第一眼打动的人,往往会忽略第二眼。”他所提的意见一针见血,而在我的解读里,他的创作属于后者,需要多看几眼才能发觉个中三昧。
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后,蓝天在公司体制内工作了几年。说是体制内,公司下属的陶艺工作室位于白马湖创意园区,独栋小楼包含创作空间、阅览室、画室,对于想做事的人来说,某种程度上可算一方净土,不难理解为什么从那栋小楼走出来的几位陶艺创作者作品虽特色不一,但气质里都有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着范儿。在学院体系的陶艺教育框架外,蓝天也受到来自日本、中国台湾的陶艺创作影响,这在创作观念上迥异于国内学院派以西方雕塑、抽象艺术或中国传统表面装饰绘画为主流的陶艺。
中国是陶瓷大国,陶瓷作为日用器和作为艺术陈设欣赏的陶艺作品,在功能性和审美性这两方面却常常互不关联,这其中人们对日用器的审美尤其忽视。整个社会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要跟生活相关,复兴生活中的美,这也是蓝天的方向——通过创作找到生活与陶瓷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追求外观的炫目。
我有一枚蓝天做的瓷盒,常放于案头把玩。盒子造型来自唐代金银器的型制,釉色青白,只在底款刻一朵荷花,简单、素净、耐看。蓝天的日用器物类的创作风格偏传统,他会用一段时间去钻研某种技法,掌握成熟后再换另一个,比如刻花这项工艺,掌握刻花的流畅度和线性质感等方面花了两年多时间,这期间作品较多,有茶盏、瓷盒等。在他看来,学传统的东西不丢人,继承传统才是立足与创新的根基。而要说摹古,以现在的生产技术条件以及材料、成本等条件,也很难做出和传统器具一模一样的东西了,在模仿的过程中,加入现有的知识构架、个人的审美情趣、现代人更适合的使用方式,自然会有新的面貌出来。
最近我们在电话里聊起创作中的个人与共性,他反问,难道中国的瓷器不是一直以共性为基础吗?哪有那么强的“个人性”?以梅瓶为例,在器型上有不同朝代的区别,但区别是来自一个时代的积淀,而非个人。又如民窑里的磁州窑体系,整个体系的出现肯定有个人作用,伟大的转折点落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然后大批人跟上,出现共性风格,演变成磁州窑的典型风格,这就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所强调的集体意识。回到眼前,中国大陆目前的陶瓷市场刚开始形成,基本功都没有打扎实,哪来那么强的个性?
2013年蓝天离开体制,成为一名独立陶人。这期间,他跟素食作家小白合作了素皿这个日用生活陶瓷品牌,专做吃饭盛菜用的碗盘。缺少食物的器皿是不完整的器皿,恢复生活美学对器物的要求非常高,吃饭是重要的事情,素皿要呈现的是如何让吃饭这件事变得有趣。市场很残酷,面对市场的蓝天很实际,他更愿意自己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像个工人,愿意活得踏实些。这个时代的东西脂粉气特别重,就像清新和文艺这类词让他觉得轻佻、不踏实,实现理想需要通过残酷的市场考验。
蓝天常跟我说起智慧和聪明两个词,有些人的作品看起来很聪明,但里面没有智慧。聪明和智慧是两个概念,聪明的东西往往不能让人很感动。传统的器皿里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它们不张扬,是朴素的。
做事的人往往并不善言,这里有性格的因素,蓝天面对公众场合不爱多言,但作为朋友,他话多并总爱直言。开幕式结束后的当晚,我和他一起吃晚饭,他认真地说:“你们高岭以后策划展览还是应该将陶艺和设计这两条线分开,生活用器和那些创意设计类陶瓷的风格不是一回事,有些设计是要靠第一眼去抓人眼球的,被第一眼打动的人,往往会忽略第二眼。”他所提的意见一针见血,而在我的解读里,他的创作属于后者,需要多看几眼才能发觉个中三昧。
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后,蓝天在公司体制内工作了几年。说是体制内,公司下属的陶艺工作室位于白马湖创意园区,独栋小楼包含创作空间、阅览室、画室,对于想做事的人来说,某种程度上可算一方净土,不难理解为什么从那栋小楼走出来的几位陶艺创作者作品虽特色不一,但气质里都有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着范儿。在学院体系的陶艺教育框架外,蓝天也受到来自日本、中国台湾的陶艺创作影响,这在创作观念上迥异于国内学院派以西方雕塑、抽象艺术或中国传统表面装饰绘画为主流的陶艺。
中国是陶瓷大国,陶瓷作为日用器和作为艺术陈设欣赏的陶艺作品,在功能性和审美性这两方面却常常互不关联,这其中人们对日用器的审美尤其忽视。整个社会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要跟生活相关,复兴生活中的美,这也是蓝天的方向——通过创作找到生活与陶瓷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追求外观的炫目。
我有一枚蓝天做的瓷盒,常放于案头把玩。盒子造型来自唐代金银器的型制,釉色青白,只在底款刻一朵荷花,简单、素净、耐看。蓝天的日用器物类的创作风格偏传统,他会用一段时间去钻研某种技法,掌握成熟后再换另一个,比如刻花这项工艺,掌握刻花的流畅度和线性质感等方面花了两年多时间,这期间作品较多,有茶盏、瓷盒等。在他看来,学传统的东西不丢人,继承传统才是立足与创新的根基。而要说摹古,以现在的生产技术条件以及材料、成本等条件,也很难做出和传统器具一模一样的东西了,在模仿的过程中,加入现有的知识构架、个人的审美情趣、现代人更适合的使用方式,自然会有新的面貌出来。
最近我们在电话里聊起创作中的个人与共性,他反问,难道中国的瓷器不是一直以共性为基础吗?哪有那么强的“个人性”?以梅瓶为例,在器型上有不同朝代的区别,但区别是来自一个时代的积淀,而非个人。又如民窑里的磁州窑体系,整个体系的出现肯定有个人作用,伟大的转折点落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然后大批人跟上,出现共性风格,演变成磁州窑的典型风格,这就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所强调的集体意识。回到眼前,中国大陆目前的陶瓷市场刚开始形成,基本功都没有打扎实,哪来那么强的个性?
2013年蓝天离开体制,成为一名独立陶人。这期间,他跟素食作家小白合作了素皿这个日用生活陶瓷品牌,专做吃饭盛菜用的碗盘。缺少食物的器皿是不完整的器皿,恢复生活美学对器物的要求非常高,吃饭是重要的事情,素皿要呈现的是如何让吃饭这件事变得有趣。市场很残酷,面对市场的蓝天很实际,他更愿意自己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像个工人,愿意活得踏实些。这个时代的东西脂粉气特别重,就像清新和文艺这类词让他觉得轻佻、不踏实,实现理想需要通过残酷的市场考验。
蓝天常跟我说起智慧和聪明两个词,有些人的作品看起来很聪明,但里面没有智慧。聪明和智慧是两个概念,聪明的东西往往不能让人很感动。传统的器皿里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它们不张扬,是朴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