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题材一直是贯穿萧红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综观萧红的小说创作,故乡赋予了她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创作风格。通过描写东北黑土文化和传统民俗社会的方方面面,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结,揭示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愚昧落后和因循守旧。
关键词:民俗社会;东北大地;乡土情结;农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乡土小说往往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1]萧红所表达的乡土情结是矛盾的,既描赞美了故乡质朴的风土人情,也批判了封建保守的病态农村和原始蒙昧的乡土生活;既有对故乡的眷念讴歌,又有对故乡原始混沌的嘲讽批判。
一、乡土情结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
端木蕻良曾说:“有一条出色的江,有一条出色的河,生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萧红。”[2]在萧红的小说作品中,东北乡土社会主要体现了两个主要面貌:一是质朴淳厚、热情自然;二是原始落后、冷漠自私。
提到乡土社会,总离不开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善良热情的百姓。少年时代的萧红在故乡感受到了温暖与爱。在当时时局动荡的中国,她记忆中那片宁静的故乡物产丰饶,人们生活富足,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萧红对那时的故乡充满爱与怀念。小说《后花园》中勾勒出了一副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生活图景,萧红在此度过的岁月都是愉悦欢欣的。这里同样生活着一群善良的东北儿女,他们过着原始单纯的农村生活,善良宽容、热情淳朴。慈祥和蔼的祖父给了萧红浓厚无私的爱,弥补了她心中父母爱的缺失,推动她对爱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善良的冯歪嘴子、憨厚的有二伯、忠诚的耿大先生、顽强的王婆……他们身上有着各自的人性闪光点,同时又淳朴憨厚、善良可爱。正是这样一片温暖明亮的黑土地,这样一群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才让飘泊无定的萧红对故乡有着深刻的眷念之情,使得她小说中的故乡有着温馨淳朴的面貌。
显然,萧红小说中所东北乡土社会更多是一种愚昧落后,原始混沌的面貌。这片土地封闭保守,因循守旧,这里存在着无情吞噬生命的大泥坑子,这里有一群在黑暗混沌之中艰难求生的乡土人民,他们的肉体被繁重的劳动摧残,精神被腐朽的制度戕害,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都在斥责着封建社会的惨无人道。在描写乡土社会的冷漠愚昧的同时,又突出了其原始混沌的停滞状态和中国千百年不变的生存方式和生死轮回。[3]人们逆来顺受,且听天命,如行尸走肉般苟且偷生。麻木不仁的思想,冷漠自私的态度,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让他们逐渐沦为冷眼旁观看客和封建腐朽社会的牺牲品。
二、萧红小说中乡土情结成因
三十年代的萧红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漂泊异地、风餐露宿,这使得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就显得更加复杂深刻。关于萧红小说乡土情结形成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点:一是两种童年生活的对比;二是成年后流落异乡的飘零之苦。
萧红成长在呼兰县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家庭,接受过几年学堂教育,慈爱的祖父对她影响颇深,正如她在自述中所说:“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4]。但萧红的童年又是不幸的,所成长的环境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她更多是被轻视和冷漠所裹挟着,父亲的冷漠和疏离使得年幼的萧红养成了敏感倔强的性格,也使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家庭的冷漠。一边是充满着温暖与爱的童年,一边是充斥着冷血与冷漠的童年,两种童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令她在故乡时想要挣脱这个封建的大牢笼,去追求外面广阔自由的天地;也令她在异地孤苦无依漂泊羁旅时,又情不自禁怀念故乡想要投身故乡的怀抱。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土社会包办婚姻仍然盛行,新式教育使萧红渴望自由恋爱式的婚姻生活。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她逃离封建家庭这个大牢笼,开始了她以后长达数十年的漂泊流浪生活。痛苦绝望的感情经历,孤苦无依的漂泊之感令她深切怀念故乡,起初离开故乡是由于忍受不了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摧残,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乡土社会的保守落后,但是离开后她又时常回忆起故乡的温馨与美好。所以在萧红的小说中,既有对家乡淳朴民风的赞美和热爱,又有对故乡冷漠的嘲讽和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三、乡土情结引发的社会思考
萧红离开东北故乡之后,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都离不开乡土这个重要题材,只有离开故乡后才会回头探寻乡土的真实面貌,激发内心对乡土最真实的感受,才会引发对乡土最值得深思的社会思考。萧红笔下的乡土社会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许多相似处,同样以一种尖锐的眼光审视着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看到了残存在乡土中顽固的封建礼教成分和倍受剥削压迫的封建悲剧;同样以一种凌厉的笔调强烈谴责着乡土社会中“吃人”的本质和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观念。她通过对东北乡土社会上发生的惨剧来映射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悲剧,探求根深蒂固的生死輪回方式对乡土社会的残害,来引发人们对残酷冷漠的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麻木不仁的人性的无情揭露,其乡土情结所引发的社会思考也是深刻露骨的。乡土社会的封建本质,人性的泯灭和堕落,社会的冷漠和残酷,这些显现在萧红作品中的社会思考都对研究当时乡土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03;60.
[2]李重华.呼兰学人说萧红序[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1991.
[3]单元.走进萧红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08;32.
[4]李辉.萧红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2;5.
关键词:民俗社会;东北大地;乡土情结;农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乡土小说往往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1]萧红所表达的乡土情结是矛盾的,既描赞美了故乡质朴的风土人情,也批判了封建保守的病态农村和原始蒙昧的乡土生活;既有对故乡的眷念讴歌,又有对故乡原始混沌的嘲讽批判。
一、乡土情结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
端木蕻良曾说:“有一条出色的江,有一条出色的河,生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萧红。”[2]在萧红的小说作品中,东北乡土社会主要体现了两个主要面貌:一是质朴淳厚、热情自然;二是原始落后、冷漠自私。
提到乡土社会,总离不开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善良热情的百姓。少年时代的萧红在故乡感受到了温暖与爱。在当时时局动荡的中国,她记忆中那片宁静的故乡物产丰饶,人们生活富足,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萧红对那时的故乡充满爱与怀念。小说《后花园》中勾勒出了一副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生活图景,萧红在此度过的岁月都是愉悦欢欣的。这里同样生活着一群善良的东北儿女,他们过着原始单纯的农村生活,善良宽容、热情淳朴。慈祥和蔼的祖父给了萧红浓厚无私的爱,弥补了她心中父母爱的缺失,推动她对爱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善良的冯歪嘴子、憨厚的有二伯、忠诚的耿大先生、顽强的王婆……他们身上有着各自的人性闪光点,同时又淳朴憨厚、善良可爱。正是这样一片温暖明亮的黑土地,这样一群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才让飘泊无定的萧红对故乡有着深刻的眷念之情,使得她小说中的故乡有着温馨淳朴的面貌。
显然,萧红小说中所东北乡土社会更多是一种愚昧落后,原始混沌的面貌。这片土地封闭保守,因循守旧,这里存在着无情吞噬生命的大泥坑子,这里有一群在黑暗混沌之中艰难求生的乡土人民,他们的肉体被繁重的劳动摧残,精神被腐朽的制度戕害,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都在斥责着封建社会的惨无人道。在描写乡土社会的冷漠愚昧的同时,又突出了其原始混沌的停滞状态和中国千百年不变的生存方式和生死轮回。[3]人们逆来顺受,且听天命,如行尸走肉般苟且偷生。麻木不仁的思想,冷漠自私的态度,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让他们逐渐沦为冷眼旁观看客和封建腐朽社会的牺牲品。
二、萧红小说中乡土情结成因
三十年代的萧红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漂泊异地、风餐露宿,这使得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就显得更加复杂深刻。关于萧红小说乡土情结形成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点:一是两种童年生活的对比;二是成年后流落异乡的飘零之苦。
萧红成长在呼兰县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家庭,接受过几年学堂教育,慈爱的祖父对她影响颇深,正如她在自述中所说:“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4]。但萧红的童年又是不幸的,所成长的环境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她更多是被轻视和冷漠所裹挟着,父亲的冷漠和疏离使得年幼的萧红养成了敏感倔强的性格,也使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家庭的冷漠。一边是充满着温暖与爱的童年,一边是充斥着冷血与冷漠的童年,两种童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令她在故乡时想要挣脱这个封建的大牢笼,去追求外面广阔自由的天地;也令她在异地孤苦无依漂泊羁旅时,又情不自禁怀念故乡想要投身故乡的怀抱。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土社会包办婚姻仍然盛行,新式教育使萧红渴望自由恋爱式的婚姻生活。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她逃离封建家庭这个大牢笼,开始了她以后长达数十年的漂泊流浪生活。痛苦绝望的感情经历,孤苦无依的漂泊之感令她深切怀念故乡,起初离开故乡是由于忍受不了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摧残,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乡土社会的保守落后,但是离开后她又时常回忆起故乡的温馨与美好。所以在萧红的小说中,既有对家乡淳朴民风的赞美和热爱,又有对故乡冷漠的嘲讽和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三、乡土情结引发的社会思考
萧红离开东北故乡之后,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都离不开乡土这个重要题材,只有离开故乡后才会回头探寻乡土的真实面貌,激发内心对乡土最真实的感受,才会引发对乡土最值得深思的社会思考。萧红笔下的乡土社会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许多相似处,同样以一种尖锐的眼光审视着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看到了残存在乡土中顽固的封建礼教成分和倍受剥削压迫的封建悲剧;同样以一种凌厉的笔调强烈谴责着乡土社会中“吃人”的本质和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观念。她通过对东北乡土社会上发生的惨剧来映射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悲剧,探求根深蒂固的生死輪回方式对乡土社会的残害,来引发人们对残酷冷漠的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麻木不仁的人性的无情揭露,其乡土情结所引发的社会思考也是深刻露骨的。乡土社会的封建本质,人性的泯灭和堕落,社会的冷漠和残酷,这些显现在萧红作品中的社会思考都对研究当时乡土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03;60.
[2]李重华.呼兰学人说萧红序[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1991.
[3]单元.走进萧红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08;32.
[4]李辉.萧红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