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t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称为古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存在历史;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也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骄傲自豪的历史。随着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我国越发重视历史课程的普及和教学,新课标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史论结合”。通过史料和讨论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思考中国历史的发展,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发展史,讨论对比,最终升华自身的素质水平,达到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策略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和科技信息的全面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升高。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继承传统习俗,铭记历史等都是现如今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部根据这些疑问提出来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骄傲的底气,同时也是不断鞭挞我们前进发展的动力。我国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年轻一代学习并掌握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程成了每个学生都必须科普的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重点还是以浅显的科普类知识为主,初一、初二的历史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历史,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绚烂和颓败,并和现如今的发展做对比,引发思考。初三開始学习了解世界历史,主要了解世界发展史上的大事,比如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了解发生的导火索、对世界发展的意义等。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很难安心地背诵历史知识,太多的时间节点和人物事迹会逐渐让学生厌烦,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的讲解中教师要切忌从头到尾照着教科书知识点讲解,要时不时加入分析讨论,让学生可以有重点地学习历史课程。这种历史教科书和个人观点的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称为“史论结合”。以往的历史教学只是单纯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课后记忆背诵,这种教学方式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基本原理和概念不清楚,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并不紧密,和历史有关的议论题,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很容易“假大空”,回答的问题徒有其表,死抠课本,思路狭窄,思维也限定在了教科书上的几句话。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要找到解决方法,“史论结合”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从最初的科普性质的教学到有深度地教学,在历史课堂上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结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讨论并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和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初中历史“史论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近年来中考对历史的考察从最初的概念性质的默写到现在的根据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史论结合”的考察方式多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大。这就要求学生在熟悉记忆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客观并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地谈论历史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调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的历史成绩。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深入研究课本中的知识点,在平常备课的时候多在网络或者图书馆了解相关的史料知识,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充分准备掌握课本历史知识之后还要思考那些地方可以设置讨论的知识点,在上课期间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和背景讨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并换位思考,如果当时做决定的自己,又会如何?这些讨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求,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巩固学生的历史基础。比如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艰难,再加上那个时期距离现在并不是太远,很多学生的爷爷奶奶都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可以在学校了解知识之后再听爷爷奶奶讲起当时的情景。
  (二)教师要选择多彩的史料
  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动不安分的时期,他们很难对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史料的内容入手,多选择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史料材料进行讲解。当然多彩的史料并不是说没有经过考证的野史,而是说那些有着针对性的图画、生动有意思的语言、有趣的事件等都可以称为多彩史料。初中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述能力都有限,他们对一件事的看法往往都是建立在基本的史实上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史实的时候引入一些学生并不了解的小故事。一些有反差的事件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他们的记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讲解的时候带入一些现阶段的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知识更加能够让学生思考。另外“史论结合”并不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进行分析讨论,历史课堂最终的目标是最大化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不妨在课程中引入一些科普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很容易被电视连续剧上古代的服饰和美食吸引,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提醒,其实古代平民的服饰就是粗麻布,所谓的大鱼大肉就是水煮肉,宋代之后才开始在煮肉的时候放调料,古代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在古代连开水都很难得,冬天只有达官显贵才有木炭,所以有些不切实际的小说不能相信。我们现如今之所以能够吃饱穿暖,还能游戏玩耍都是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努力的结果,历史之所以称为历史,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变化。以前的落后腐败,以前的艰苦困难都只是历史,它可以是以后的饭后谈资,可以是书本上的引用普及,甚至可以成为人们口中的互相玩笑,但绝不能从此断绝忘记。只有经过古今对比才能知道,我们一直在发展,我们一直在进步,我们是有根源的,并一直以此为傲。
  (三)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基础概念开始的,历史虽然是文科类的科目,但是同样对基础概念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够全面准确的历史概念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点,甚至很难理解历史发展的缘由。而浅显的历史知识太过单薄,很难让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很难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无法将历史的发展及概念结合起来就很难做到熟悉历史学科,更别谈想要重点突破,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历史概念的输出,在平常的课堂中点明需要重点记忆的历史概念,在每章结束的时候列出需要记忆的知识大纲,或者在学习到相似的内容的时候能够两点结合对比学习,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会反复提到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讲解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要科普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阶段,从最初的母系社会到夏朝开始的奴隶社会,再到秦统一六国后的封建社会,接着就是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历史同时也隐含了世界格局的变化。除了让学生了解演变历史外,还要讲解具体的划分规则,半殖民地是与完全殖民地相比,我国在形式上还保留着自己的政府,属于一个独立的国家;半封建是与封建社会相比,虽然有自己的政府,但是资本主义无处不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都受到了影响。最后总结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讨论,而半封建是从我国近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出发。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单单指我国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分地,社会制度的确立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有了历史概念基础之后,学生才能根据历史和材料进行“史论结合”,从而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率。   (四)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毕竟课堂不可能教完所有的知识,很多的深入知识和拓展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教导知识的时候,注意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时候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将知识灌输,而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积极主动用自己的思维去寻找,去探索,去挖掘那些以往错过的知识,并在以后思考问题的时候参考平时积累的知识。比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课本学生开始学习世界历史,课本上讲解了各个国家的发展,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以及封建时代的欧洲。善于学习的学生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国家的了解顺序是一样的,在讲解国家之前首先要交代它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然后讲解各个国家的文化文明并配以史料和图片,最后再总结这个国家之所以强盛或之所以衰退的原因。每一节课的基本内容顺序基本差不多,教师就可以提醒学生将它们放在一起记忆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也能分析这些发展过程中决策的利弊,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制度的对比以及取得成效,思考历史发展中到底什么样的选择是最适合的?如果做出其他的选择历史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殊途同归这些词汇是否是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学生在平常学习的时候能够自己根据教师所教的方法学习知识,并时不时在心中提出疑问和假设,这样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对本身的学习能力也是有效的提升方法,最终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思考,爱上学习。
  (五)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
  人们对历史的评价众说纷纭,初中学生很容易被一些片面的言论影响,从未经过考证就认定一个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角度的史料讲解。“史论结合”重要的就是历史知识与个人观点的结合,既然要客观评价理解就必须多角度考虑事件。对曹操最常见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尚且要做到多角度分析,更别谈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评价,教师在讲解历史的时候切忌在教导的过程中带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先入为主地按教师讲解的观点思考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寻找相关的史料,最好是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自行思考判断。比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开通大运河,这件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也各不相同。这是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这一知识作为论点,并在上课之前查找资料,仔细准备。下列四则史料:【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云江都只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日休《汴河铭》)【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宋史》)【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这四则历史材料都是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看法,在隋朝修建大运河的时候百姓苦不堪言,徭役赋税等都增加,但是它最终开通后的作用却一直沿用到今日。那么学生是如何看待大运河的?隋朝的灭亡是否与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从现在的角度出发能否看出隋炀帝的“高瞻远瞩”?上面四则材料有三条是肯定大运河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到底隋炀帝当时的想法如何已经无从研究,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大运河修建时的背景和建成之后的作用。至于当时隋炀帝到底是为了结伴游玩,还是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更无法考证。其实引导学生分析隋朝当时的发展情形和当时版图格局就会发现,隋朝的灭亡与开凿大运河之间并没有绝对性的关系,只能说大运河的开凿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隋朝的灭亡。就算没有大运河,当时的隋朝也只是“苟延残喘”,并没有繁荣昌盛的发展趋势。历史分析要多方面结合,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能只看结果,发展过程中同样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到现在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虽然这些评价并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多角度地看待思考问题不管是对现在的思维能力,还是对以后的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帮助。“史论结合”的价值并不在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更多的是在其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从多角度思考评价事物,同时也是对性格的一种培养和完善。
  三、 总结
  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和价值,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为每一个学生普及历史知识是对历史发展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史论结合”是近几年提出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式,才刚刚被使用,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初中历史教师就更应该积极钻研这一教学方式,力求为学生展示最高效的历史课堂。让学生高效学习历史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从心理上认同历史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事件来吸引学生爱上历史。同时历史也需要思考,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借鉴,历史的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价值体现在对我们思维的开阔,因此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思考事情的多面性,将历史的价值最大化,將“史论结合”教学方式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冯燕清.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45-46.
  [2]王南彬.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9(2):27-28.
  [3]高智慧.初中历史的史论结合教学策略再探[J].中华少年,2018(26):75.
  [4]刘秀丽.初中历史的史论结合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18(16):89.
  [5]贾玉蓉.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探析[J].初中生世界,2017(48):48-50.
  [6]李铁山.浅谈初中历史的史论结合教学[J].中华少年,2017(4):23.
  作者简介:
  郭晨辉,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国家始终强调教育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对此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其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学科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文章主要探讨了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学语文;立德树人;应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章分析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意义,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扬起德育之帆,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通过语文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阅读教学
摘 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事宜。借助文献综述法等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环境良好,受重视程度较高,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层面的制约性因素较为多样。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也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难点性因素表现。文章具体分析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难点,并提出更为有效的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
摘 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递知识为主,学生一般是通过记忆以及不断做题的方式提升数学成绩。这造成了一种现象,即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过于死板,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无法提升,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符合。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本理念进行数学说理,则有利于调动课堂學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文章就生本理念以及说理课堂进行概述,分析运用生本理念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意义,以及基于生本理念
摘 要:文章以2016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卷第36题的第一问为例,剖析高中学生在主观题答题方面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的探究。结果表明,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是学生高考地理主观题得分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时教师要优化地理试题讲评策略,提升学生解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和要素的综合分析法,提升学生在地理问题上的判断、比较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这对于语文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小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并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教改背景下,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是当前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
摘 要:事实表明,近些年来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发展的时代发生了极大程度的变化。而没有及时学习新颖的教育理念,更新自身教学思想的教师,所实施的教学策略仍旧停留在过去,所以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造成了阻碍,也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摒弃传统的错误教学思想,落实可行性的策略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愈来愈浓厚。  关键词:生本理念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是高中生物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盲目化、随意化、形式化,而应注重一定的策略。文章首先阐述了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意义,其次分析了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最后提出了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生物教学;问题情境  自新课改以来,各阶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合理设置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主人翁的态度,动脑筋,激发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文章就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内容设置探索;数学思维培养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