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江苏如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此,李强书记指出,江苏的创新发展要走出自己的路径、创出自己的特色,应当是植根实体经济的创新、立足开放大省的创新、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的创新。
构筑江苏特色的创新大厦
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开辟江苏发展的新境界。任何创新发展都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误打误撞,是讲究“起承转合”,讲究踏实、务实的“步步为营”。江苏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雄厚,尤其是制造业发达、教育基础好、民营企业活跃,而劣势在于缺少创新因子。
牢牢抓住自身强项,依托传统实体经济竞争力强的突出优势,以实体经济升级换代为契机,构筑江苏特色的创新大厦。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经济,推动江苏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面对要素边际效率递减、资源环境和社会承载能力所限等挑战,把“走出去、引进来”这一工作法宝用好、用足。立足江苏临海沿江区位优势,发挥引入创新要素的“鲇鱼效应”,打破各类边界,促进全省创新资源整合,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提升江苏对外开放水平,依托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努力打造集群式创新样板、产业高地。
营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生态圈
因地制宜,努力在全省范围内营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生态圈,不断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创新的“扩散效应”。构建具体载体和各式各样特色平台,让不同创新平台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基础,持续打造对全球要素和人才的“强磁场”。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形成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型企业创新活力,吸引民间资本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激励创新、充满活力的制度安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新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经济效益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在政策、制度、财税、金融、人才等多方面配套改革、整体联动,提升创业者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通过重点聚焦原创性技术造就的新产业,打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系统。发挥江苏金融机构密集优势,依托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丰富金融生态为新产业发展输入健康血液。优化调整以往采用的政府掌握太多科创资源的“行政化”科研资源配置方式,探索以市场化的方式,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保障。努力为创新人才打造各类研发、创投、服务平台,通过政策支持为他们提供便利的“创新熟地”和事业平台。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优势,努力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形成创新集群高地。
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任何探索都含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很多探索的对与错、成与败需要實践和时间来检验,敢想敢干的创新者比慵懒惰政者更可能犯错。改革者、创新者在实践中会有一些新思想、新做法,可能与有的发展模式冲突,更可能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一旦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小心犯了错,就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做文章。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保护,改革创新者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压,甚至打垮。对此,要通过健全容错和奖励机制,让改革创新者敢于突破并尝到“甜头”,看到干与不干确实不一样,让他们感受到“依靠”,释放出更多的工作活力。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同步发力,坚持以开放、包容、进取的姿态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着力打造人才、创新和产业高地,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引擎,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实现作出更多新贡献。
(作者分别系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霍宏光
构筑江苏特色的创新大厦
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开辟江苏发展的新境界。任何创新发展都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误打误撞,是讲究“起承转合”,讲究踏实、务实的“步步为营”。江苏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雄厚,尤其是制造业发达、教育基础好、民营企业活跃,而劣势在于缺少创新因子。
牢牢抓住自身强项,依托传统实体经济竞争力强的突出优势,以实体经济升级换代为契机,构筑江苏特色的创新大厦。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经济,推动江苏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面对要素边际效率递减、资源环境和社会承载能力所限等挑战,把“走出去、引进来”这一工作法宝用好、用足。立足江苏临海沿江区位优势,发挥引入创新要素的“鲇鱼效应”,打破各类边界,促进全省创新资源整合,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提升江苏对外开放水平,依托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努力打造集群式创新样板、产业高地。
营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生态圈
因地制宜,努力在全省范围内营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生态圈,不断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创新的“扩散效应”。构建具体载体和各式各样特色平台,让不同创新平台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基础,持续打造对全球要素和人才的“强磁场”。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形成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型企业创新活力,吸引民间资本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激励创新、充满活力的制度安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新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经济效益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在政策、制度、财税、金融、人才等多方面配套改革、整体联动,提升创业者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通过重点聚焦原创性技术造就的新产业,打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系统。发挥江苏金融机构密集优势,依托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丰富金融生态为新产业发展输入健康血液。优化调整以往采用的政府掌握太多科创资源的“行政化”科研资源配置方式,探索以市场化的方式,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保障。努力为创新人才打造各类研发、创投、服务平台,通过政策支持为他们提供便利的“创新熟地”和事业平台。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优势,努力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形成创新集群高地。
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任何探索都含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很多探索的对与错、成与败需要實践和时间来检验,敢想敢干的创新者比慵懒惰政者更可能犯错。改革者、创新者在实践中会有一些新思想、新做法,可能与有的发展模式冲突,更可能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一旦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小心犯了错,就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做文章。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保护,改革创新者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压,甚至打垮。对此,要通过健全容错和奖励机制,让改革创新者敢于突破并尝到“甜头”,看到干与不干确实不一样,让他们感受到“依靠”,释放出更多的工作活力。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同步发力,坚持以开放、包容、进取的姿态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着力打造人才、创新和产业高地,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引擎,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实现作出更多新贡献。
(作者分别系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