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意义
全球每年在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中因疏散混乱无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防灾基本原则下,合理的灾前避震疏散区划是保证受灾人群安全快速地疏散转移的重要措施。灾害的发生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扩散过程,各大居民点是最直接的受灾对象,居住或工作区附近便捷的疏散区分布可以降低居民自行避难的盲目性。
2、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安宁区为一狭长地带,南邻黄河北邻山脉,夹击的地形限制了安宁区的交通便利性,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仅两条。同时,安宁内有众多高校学生密度大,安宁区市民居住点也较为集中。这就需要为安宁区规划安全有效的避震场所,使得高密度人口在面临地震等灾害时能减少各种损失。
3、研究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地理数据管理以及地理信息服务的技术,在居民紧急避震疏散区域的选址分析中作用重要。借助GIS数据管理以及制图功能,可以对现有疏散区的服务范围可视化表达;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确定疏散区域的服务盲区并针对完善避震场所的布局提供解决方案。主要应用的空间分析是缓冲区分析方法。它是指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其邻域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建立该图层与目标图层的叠加,进行分析而得到所需结果。
4、安宁区避震疏散场所布局分析
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规定,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公园型、学校(体育场型)、小绿地型。以这些区域做500米缓冲区,覆盖城市用地的区域就是当前可以提供居民紧急避震的区域。
4.1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市面上出售的兰州市纸质地图,包括地类以及道路信息,经实地调研信息可靠。在避震疏散场所布局分析之前,需要将数据做预处理,主要分为两步。(1)将纸质地图扫描后的栅格数据格式的安宁区地图。(2)通过GIS软件数字化地图。利用GPS测量安宁区特征点9个,同时在栅格图上标出,利用9个点的经纬度以及栅格地图上的坐标完成地理配准,使得配准后的栅格地图的每个像素具有正确的经纬度坐标(与实测结果一致)。接着矢量化安宁区水域、城市绿地、公园、城市建筑用地、道路、学校、医院、工厂等地物,即分别采集这些地物对应的图形数据(面状和线状地图的形状、点状地物的位置)和属性数据(地物类型),并建立数据库。
4.2选出现有的区域以及服务范围
以现有的城市绿地、公园、空地以及学校(体育场、操场)作为当前可以实行避震区域分别对它们做缓冲区分析(500米)可得到现有的避震场所所能提供是服务范围,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缓冲区分析服务范围覆盖了安宁区大部分的学校、居民区,表明就分布性而言现有的避震场所能满足大部分居民的要求;同时明显有三处区域不再服务范围内:枣林路与兴安路交界处、建宁西路与万新南路、建宁东路与安宁医院之间居民区。
4.2确定服务盲区
将安宁区图层与当前避震场所的服务范围图层(图1)做求差运算,得到的服务盲区图,如图2所示。图中红色高亮显示的区域需要补充设立避震场所。
4.3建立居民紧急避震区域
选出需要建立居民紧急避震疏散区,运用量算工具选出各盲区质心点,可以在质心点处可考虑建立居民紧急避震疏散区,如图3所示。三个蓝色的点是基于GIS手段确定的安宁区需要补充设立的避震场所,粉色区域表示新增避震场所的服务范围;可以看出图2中的服务盲区全被粉色区域覆盖,表明只要新增了这三个避震场所,就分布性而言避震场所能完全满足安宁居民的要求。如图4所示。将原有的可以提供居民避震场所区域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与所选出来的即应该建立居民避震场所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全部显示出来就能整个为当前的兰州市安宁区提供可靠的居民紧急避震场所。
5、结束语
本文以现有的可以作为当前的避难场所以及其所能最大服务的范围作为关键因素,初步探讨并建立了当前兰州市安宁区需要建立居民避震疏散场所的区域,旨在为安宁区防震应急避难设施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仅针对当前兰州市安宁区现有的可以作为当前避震场所所能提供的范围以及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建立社区居民避震场所所做研究。调查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给出的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思路是可取的,得出的具体结论也是可供参考的。但就安宁区的建筑易损性、需要避震疏散人数所的调查也不够详尽准确,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可以加入这些因素;同时分析确定各居民区与紧急避震场所的针对关系、居民跑向避震场所的逃生时间,在居民区完善避震场所的指向牌。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时间,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可以改进的方面:(1)建立多情景的人群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完善其他情景模式下应急避难需求分析方法,形成基于GIS的应急疏散区划工具集。(2)灾前区划研究尚属静态疏散过程,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基于智能体动态疏散仿真模拟研究。
(作者单位:1.兰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2.甘肃定西市渭源县上湾乡人民政府;3.甘肃农业大学)
全球每年在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中因疏散混乱无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防灾基本原则下,合理的灾前避震疏散区划是保证受灾人群安全快速地疏散转移的重要措施。灾害的发生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扩散过程,各大居民点是最直接的受灾对象,居住或工作区附近便捷的疏散区分布可以降低居民自行避难的盲目性。
2、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安宁区为一狭长地带,南邻黄河北邻山脉,夹击的地形限制了安宁区的交通便利性,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仅两条。同时,安宁内有众多高校学生密度大,安宁区市民居住点也较为集中。这就需要为安宁区规划安全有效的避震场所,使得高密度人口在面临地震等灾害时能减少各种损失。
3、研究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地理数据管理以及地理信息服务的技术,在居民紧急避震疏散区域的选址分析中作用重要。借助GIS数据管理以及制图功能,可以对现有疏散区的服务范围可视化表达;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确定疏散区域的服务盲区并针对完善避震场所的布局提供解决方案。主要应用的空间分析是缓冲区分析方法。它是指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其邻域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建立该图层与目标图层的叠加,进行分析而得到所需结果。
4、安宁区避震疏散场所布局分析
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规定,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公园型、学校(体育场型)、小绿地型。以这些区域做500米缓冲区,覆盖城市用地的区域就是当前可以提供居民紧急避震的区域。
4.1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市面上出售的兰州市纸质地图,包括地类以及道路信息,经实地调研信息可靠。在避震疏散场所布局分析之前,需要将数据做预处理,主要分为两步。(1)将纸质地图扫描后的栅格数据格式的安宁区地图。(2)通过GIS软件数字化地图。利用GPS测量安宁区特征点9个,同时在栅格图上标出,利用9个点的经纬度以及栅格地图上的坐标完成地理配准,使得配准后的栅格地图的每个像素具有正确的经纬度坐标(与实测结果一致)。接着矢量化安宁区水域、城市绿地、公园、城市建筑用地、道路、学校、医院、工厂等地物,即分别采集这些地物对应的图形数据(面状和线状地图的形状、点状地物的位置)和属性数据(地物类型),并建立数据库。
4.2选出现有的区域以及服务范围
以现有的城市绿地、公园、空地以及学校(体育场、操场)作为当前可以实行避震区域分别对它们做缓冲区分析(500米)可得到现有的避震场所所能提供是服务范围,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缓冲区分析服务范围覆盖了安宁区大部分的学校、居民区,表明就分布性而言现有的避震场所能满足大部分居民的要求;同时明显有三处区域不再服务范围内:枣林路与兴安路交界处、建宁西路与万新南路、建宁东路与安宁医院之间居民区。
4.2确定服务盲区
将安宁区图层与当前避震场所的服务范围图层(图1)做求差运算,得到的服务盲区图,如图2所示。图中红色高亮显示的区域需要补充设立避震场所。
4.3建立居民紧急避震区域
选出需要建立居民紧急避震疏散区,运用量算工具选出各盲区质心点,可以在质心点处可考虑建立居民紧急避震疏散区,如图3所示。三个蓝色的点是基于GIS手段确定的安宁区需要补充设立的避震场所,粉色区域表示新增避震场所的服务范围;可以看出图2中的服务盲区全被粉色区域覆盖,表明只要新增了这三个避震场所,就分布性而言避震场所能完全满足安宁居民的要求。如图4所示。将原有的可以提供居民避震场所区域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与所选出来的即应该建立居民避震场所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全部显示出来就能整个为当前的兰州市安宁区提供可靠的居民紧急避震场所。
5、结束语
本文以现有的可以作为当前的避难场所以及其所能最大服务的范围作为关键因素,初步探讨并建立了当前兰州市安宁区需要建立居民避震疏散场所的区域,旨在为安宁区防震应急避难设施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仅针对当前兰州市安宁区现有的可以作为当前避震场所所能提供的范围以及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建立社区居民避震场所所做研究。调查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给出的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思路是可取的,得出的具体结论也是可供参考的。但就安宁区的建筑易损性、需要避震疏散人数所的调查也不够详尽准确,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可以加入这些因素;同时分析确定各居民区与紧急避震场所的针对关系、居民跑向避震场所的逃生时间,在居民区完善避震场所的指向牌。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时间,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可以改进的方面:(1)建立多情景的人群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完善其他情景模式下应急避难需求分析方法,形成基于GIS的应急疏散区划工具集。(2)灾前区划研究尚属静态疏散过程,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基于智能体动态疏散仿真模拟研究。
(作者单位:1.兰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2.甘肃定西市渭源县上湾乡人民政府;3.甘肃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