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尺度的放宽、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在华并购现象。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
1.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类型和方式
近年来我国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关注,跨国公司已把并购上市公司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跳板。这种类型的并购始于1992年前后,至2001年6月共有71家上市公司拥有外资法人股,其介入方式主要有直接上市和并购方式两种,前者为主要方式,但近几年通过并购方式介入上市公司的案例逐渐增多。
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一是股票替换。它是指并购企业重新发行本公司股票,以新的股票替换目标企业的原有股票,以此完成股票收购。二是债券互换。它是指增加发行并购企业的债券,用以代替目标企业的债券,使目标企业的债务转换到并购企业。三是现金收购。凡不涉及发行新股票或新债务的企业并购都可以被认为是现金收购,包括以票据形式进行的收购。四是综合使用以上三种方式。
2.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新特点
其一,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容易成为外资青睐的目标。行业里龙头企业包括具有一定品牌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其二,采取战略合作方式。战略合作已成为众多上市公司采取的一种模式。如青岛啤酒与安海斯—布希公司的战略联盟、中国石化与埃克森公司的战略联盟等等。
其三,战略投资者进入上市公司。2002年底深发展宣布董事会同意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公司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进入本行。海外资本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介入中资企业,也将是未来的一种重要合作方式。
3.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对象选择
(1)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个新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并购我国现有的企业。随着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全面展开,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如1992年7月,中策公司分别购买了杭州橡胶总厂、杭州啤酒厂、杭州电缆厂、杭州低压电器厂的资产,成立4家合资企业。
(2)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上市公司。近年来,许多外商以外国投资者身份跨境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或以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身份并购上市公司。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于2008年9月3日宣布计划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将以每股12.20港元,总计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可口可乐公司称此次收购动机是“看好中国果汁饮料的发展潜力”。尽管由于反垄断法的实施收购最终未获成功,但这次并购也再次触动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敏感神经。
二、跨国公司在华恶意并购的市场表现
1.多个行业被跨国公司垄断
报告显示,一些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出垄断态势,许多国内企业遭到蚕食。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通过企业横向并购、品牌控制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和实力,从而在我国取得市场优势甚至是独占的地位。
柯达公司从1994年初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全行业收购中国感光材料企业的设想,希望通过收购中国感光材料厂实现本地化生产,扩大在中国的份额。2003年中国最后一家感光企业乐凯被柯达收购,柯达最终实现了最终的愿望。
瑞典的利乐公司控制95%无菌软包装市场,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巨头都使用利乐的无菌灌装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
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国内设立20多家生产基地,仅用几年的时间就把其品牌完全根植到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脑海中,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具有显性的垄断地位。
2.众多本土品牌灭失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就是中国品牌格局的现状。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通常会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名牌合资,大众、宝洁等品牌都是这样进入中国的。用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话说,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 。对于价值较大的中国品牌,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而中国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从与外企的合资和合作中获得发展。但是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企业却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在合作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
中国制药领域最大一起外资并购案历时一年之后有望完成,德国拜耳收购东盛科技“白加黑”等品牌的事宜终于在近日获得商务部的批准。拜耳和东盛科技在北京签署并购协议。按照协议,德国拜耳将耗资人民币10.72亿元收购东盛止咳及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即白加黑、小白、信力3个品牌的相关销售部门。
南孚电池从1999年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而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中国第一的电池品牌已经不属于民族品牌了。
3.企业沦为“打工者”
中国企业多数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严重依赖外方,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主要为世界知名企业贴牌生产。像“耐克”、“阿迪达斯”、“戴尔”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外国品牌中国造。
由于存在技术落差,中国汽车、电视机、手机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自己生产,别人赚钱”的痛苦经历,而当前正蓬勃兴起的液晶产业沦为“洋打工”的危险也越来越大。我国的液晶产业布局散、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在与上游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消费市场,预计到2009年,我国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将超过传统彩色显像管电视,一旦本土企业不能掌握液晶产业话语权,DVD专利费的产业悲剧又将重演。我国液晶面板98%依赖进口,加快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TFT-LCD已成当务之急。
三、应对跨国公司并购的对策
我国的企业在接受跨国公司并购时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跨国公司及其外国直接投资活动的介入应当以不损害当地企业的成长发育为限,二是跨国公司永远只是促使当地企业发展的一个配角,而不是主角。超越了这些限制造成的只是对当地经济发展潜力(资源比较优势)的浪费和对当地“自立”根基(当地企业)的扼杀。反之,如果是外国直接投资适度介入,则跨国公司还会促使当地企业的成长及东道国自立目标的快速实现。
1.要保护和发展支柱产业
凡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业,在并购中一定要坚持中方的多数股权以及技术的控制权。
2.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技术引进标准和增值率
要尽量避免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提供低水平技术,导致并购后的企业停留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增值链条中的低水平层次的情况。对于并购后企业产品价值增值超过相应标准的行为还可以给予优惠。
3.完善国内竞争法规
应制定反垄断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尽量减少由于外资进入而导致的市场扭曲和对本国企业家才能要素的抑制。
4.完善并购前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机制
坚持建立高质量的资产评估队伍和公正的评估机构,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国内企业原有市场、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5.积极稳妥地引导并购发展
引导外资的前提是“积极引进”,方法是“因势利导”,目标是“双赢”,而不是对跨国公司进行“特殊管制”。对外资的导向应以部门、行业为出发点,体现产业政策,而不是以地区为出发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有重点地采用鼓励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外商投资。规范跨国公司行为的最好办法是建立公平的充分的市场环境。公平充分的市场竞争将对跨国公司发挥最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外商企业投资与我国的地区导向偏离较为明显。外商企业在华投资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而中西部地区跨国公司项目极少。因此,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对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具有积极的意义。
6.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
加快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既是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企业成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世界最大500家公司的排名,其中中国有35家企业入选,但这些企业的人均营业额和人均利润均为500家大公司平均水平的近1/7。同时,入选的35家企业基本上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性企业演变而来的企业集团,而不是在充分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企业集团。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跻身于国际竞争力强的大集团行列的道路还很漫长。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并不断发展着。这些大企业又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催化的作用。中国应当努力形成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同业并购整合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形成并壮大大型企业集团。其次,加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使过去计划经济下行政垄断性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再者,要为更多的中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大型跨国公司。
面对虎视眈眈的国外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兼并收购浪潮中保持民族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并借助兼并与收购使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同时,中国企业也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走出国门,去兼并收购国外的企业,以使跨国并购的种种优势在我们自己身上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豪洋塑业有限公司)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
1.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类型和方式
近年来我国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关注,跨国公司已把并购上市公司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跳板。这种类型的并购始于1992年前后,至2001年6月共有71家上市公司拥有外资法人股,其介入方式主要有直接上市和并购方式两种,前者为主要方式,但近几年通过并购方式介入上市公司的案例逐渐增多。
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一是股票替换。它是指并购企业重新发行本公司股票,以新的股票替换目标企业的原有股票,以此完成股票收购。二是债券互换。它是指增加发行并购企业的债券,用以代替目标企业的债券,使目标企业的债务转换到并购企业。三是现金收购。凡不涉及发行新股票或新债务的企业并购都可以被认为是现金收购,包括以票据形式进行的收购。四是综合使用以上三种方式。
2.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新特点
其一,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容易成为外资青睐的目标。行业里龙头企业包括具有一定品牌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其二,采取战略合作方式。战略合作已成为众多上市公司采取的一种模式。如青岛啤酒与安海斯—布希公司的战略联盟、中国石化与埃克森公司的战略联盟等等。
其三,战略投资者进入上市公司。2002年底深发展宣布董事会同意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公司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进入本行。海外资本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介入中资企业,也将是未来的一种重要合作方式。
3.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对象选择
(1)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个新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并购我国现有的企业。随着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全面展开,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如1992年7月,中策公司分别购买了杭州橡胶总厂、杭州啤酒厂、杭州电缆厂、杭州低压电器厂的资产,成立4家合资企业。
(2)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上市公司。近年来,许多外商以外国投资者身份跨境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或以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身份并购上市公司。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于2008年9月3日宣布计划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将以每股12.20港元,总计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可口可乐公司称此次收购动机是“看好中国果汁饮料的发展潜力”。尽管由于反垄断法的实施收购最终未获成功,但这次并购也再次触动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敏感神经。
二、跨国公司在华恶意并购的市场表现
1.多个行业被跨国公司垄断
报告显示,一些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出垄断态势,许多国内企业遭到蚕食。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通过企业横向并购、品牌控制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和实力,从而在我国取得市场优势甚至是独占的地位。
柯达公司从1994年初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全行业收购中国感光材料企业的设想,希望通过收购中国感光材料厂实现本地化生产,扩大在中国的份额。2003年中国最后一家感光企业乐凯被柯达收购,柯达最终实现了最终的愿望。
瑞典的利乐公司控制95%无菌软包装市场,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巨头都使用利乐的无菌灌装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
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国内设立20多家生产基地,仅用几年的时间就把其品牌完全根植到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脑海中,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具有显性的垄断地位。
2.众多本土品牌灭失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就是中国品牌格局的现状。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通常会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名牌合资,大众、宝洁等品牌都是这样进入中国的。用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话说,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 。对于价值较大的中国品牌,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而中国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从与外企的合资和合作中获得发展。但是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企业却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在合作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
中国制药领域最大一起外资并购案历时一年之后有望完成,德国拜耳收购东盛科技“白加黑”等品牌的事宜终于在近日获得商务部的批准。拜耳和东盛科技在北京签署并购协议。按照协议,德国拜耳将耗资人民币10.72亿元收购东盛止咳及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即白加黑、小白、信力3个品牌的相关销售部门。
南孚电池从1999年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而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中国第一的电池品牌已经不属于民族品牌了。
3.企业沦为“打工者”
中国企业多数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严重依赖外方,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主要为世界知名企业贴牌生产。像“耐克”、“阿迪达斯”、“戴尔”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外国品牌中国造。
由于存在技术落差,中国汽车、电视机、手机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自己生产,别人赚钱”的痛苦经历,而当前正蓬勃兴起的液晶产业沦为“洋打工”的危险也越来越大。我国的液晶产业布局散、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在与上游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消费市场,预计到2009年,我国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将超过传统彩色显像管电视,一旦本土企业不能掌握液晶产业话语权,DVD专利费的产业悲剧又将重演。我国液晶面板98%依赖进口,加快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TFT-LCD已成当务之急。
三、应对跨国公司并购的对策
我国的企业在接受跨国公司并购时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跨国公司及其外国直接投资活动的介入应当以不损害当地企业的成长发育为限,二是跨国公司永远只是促使当地企业发展的一个配角,而不是主角。超越了这些限制造成的只是对当地经济发展潜力(资源比较优势)的浪费和对当地“自立”根基(当地企业)的扼杀。反之,如果是外国直接投资适度介入,则跨国公司还会促使当地企业的成长及东道国自立目标的快速实现。
1.要保护和发展支柱产业
凡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业,在并购中一定要坚持中方的多数股权以及技术的控制权。
2.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技术引进标准和增值率
要尽量避免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提供低水平技术,导致并购后的企业停留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增值链条中的低水平层次的情况。对于并购后企业产品价值增值超过相应标准的行为还可以给予优惠。
3.完善国内竞争法规
应制定反垄断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尽量减少由于外资进入而导致的市场扭曲和对本国企业家才能要素的抑制。
4.完善并购前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机制
坚持建立高质量的资产评估队伍和公正的评估机构,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国内企业原有市场、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5.积极稳妥地引导并购发展
引导外资的前提是“积极引进”,方法是“因势利导”,目标是“双赢”,而不是对跨国公司进行“特殊管制”。对外资的导向应以部门、行业为出发点,体现产业政策,而不是以地区为出发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有重点地采用鼓励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外商投资。规范跨国公司行为的最好办法是建立公平的充分的市场环境。公平充分的市场竞争将对跨国公司发挥最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外商企业投资与我国的地区导向偏离较为明显。外商企业在华投资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而中西部地区跨国公司项目极少。因此,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对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具有积极的意义。
6.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
加快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既是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企业成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世界最大500家公司的排名,其中中国有35家企业入选,但这些企业的人均营业额和人均利润均为500家大公司平均水平的近1/7。同时,入选的35家企业基本上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性企业演变而来的企业集团,而不是在充分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企业集团。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跻身于国际竞争力强的大集团行列的道路还很漫长。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并不断发展着。这些大企业又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催化的作用。中国应当努力形成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同业并购整合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形成并壮大大型企业集团。其次,加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使过去计划经济下行政垄断性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再者,要为更多的中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大型跨国公司。
面对虎视眈眈的国外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兼并收购浪潮中保持民族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并借助兼并与收购使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同时,中国企业也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走出国门,去兼并收购国外的企业,以使跨国并购的种种优势在我们自己身上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豪洋塑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