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技术在科学课堂上的应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本文从巧用电教,化难为易;提高兴趣,增强感知;丰富资源,深化探究;虚实互补,优势互补。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化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巧用电教 提高兴趣 深化探究 优势互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92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化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谈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教学内容,有很多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三下第二单元《植物》这一课时,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白板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里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六上的《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消失了的恐龙》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而是回到远古时代。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三上的《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在课前把知识重点以讲解形式录成《微课》展示出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学生乐学,达到教学目的。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2.由于传统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地球的表面》一课,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各个小组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最后得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们通过互补掌握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做不到的。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给他们一个“穿越时空”的机会,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不明实际了。
信息化技术在科学教学的应用,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必然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关键词】巧用电教 提高兴趣 深化探究 优势互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92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化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谈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教学内容,有很多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三下第二单元《植物》这一课时,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白板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里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六上的《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消失了的恐龙》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而是回到远古时代。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三上的《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在课前把知识重点以讲解形式录成《微课》展示出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学生乐学,达到教学目的。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2.由于传统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地球的表面》一课,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各个小组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最后得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们通过互补掌握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做不到的。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给他们一个“穿越时空”的机会,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不明实际了。
信息化技术在科学教学的应用,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必然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