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工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大队为了响应上级“除四害”的号召,制订消灭一只老鼠奖励一分工的决定。
  一分工。我设想着如果一天能抓到四只半老鼠就相当于一整天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的报酬。根据生产队自定的评分标准,没有疾病的青壮年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就可记满分10分工;妇女7.5分工;最低是4.5分工,我因年齡小干不了重体力活,只获得最低的记分标准。再者抓到的老鼠除了割下尾巴上缴到大队之外,剩下的整体稍为处理加工后就能成为一道独特的佳肴。
  老鼠分为沟鼠(屋鼠)和田鼠。沟鼠主要生长在建筑物之中,大部分分布在下水沟等可以藏匿的地方。它们主要的食物大部分来源于下水道中的食物残渣以及谷物,找不到食物的时候它们还会对傢俱等造成损害,是一种极为可恶的动物,故此自古留下“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沟鼠体形比较肥大,行动比较呆滞缓慢,而且遍身都沾染着无数的细菌病毒,很多的疾病都是由它引致传播流行。鼠疫更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威胁很大。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也曾重点培养鼠疫打细菌战。
  沟鼠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没听说有谁敢把它当成食材,当年生活困难时期谁抓到了它也一样会把它丢入粪池或进行深埋。
  田鼠基本上都生长在田园之中,以田间的谷物茨类等为食料。田鼠比较瘦长灵活,速度也快,毛发比较鲜艳,容易辩认。田鼠富含蛋白质,营养极其丰富,是一种不错的食材,有食一鼠当三鸡的记载。在我市对田鼠的食法就比较单调,多以红炆为主。抓到之后基本上都是釆取水烫剥毛,接着为了减少腥味及烹调后更可口,大部分都会加上火烧,一直看到外皮变为腊黄色,闻到烧焦味为止,然后去除腹腔内脏。但外地的食法就比较多样化,有白灼、清蒸、油焖、炒笋片等等十多种。广州甚至还设有田鼠宴。福建宁化的老百姓更是把吃田鼠干当成一种享受。
  主意已定,我即与一位小邻居拿起锄头、网袋、小铁钎、竹片等直奔梦想的方向而去。
  到了田间不久,我们就围捕到了一只大老鼠,足足有两斤来重。我们高兴的跳了起来,相互抓着它的尾巴边跑边喊着,我们挣到工分啦,挣到工分啦!又有野味吃了!可惜大家已收工回家了,分享不到我们的喜悦。
  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不远处的稻草在移动,感觉又有收获了,不是田蛙就是老鼠。我们赶紧小心翼翼的走了过去,看到相距不远的地方有四只小眼睛在眯着我们。
  别小看它们,虽然比那只大老鼠不知道要小多少,但跑的速度要比它快的多,或者它们更有心机,知道不跑就没命了!我们各自追呀追,摔倒了又爬起来,几次也差一点就抓住了它们,但还是让它们给溜了!到了与生柑地相隔的田埂,咋啦?一个踪影也没有。看看田埂都很完整,没有残缺的地方可以藏留它们啊!
  我们费了很大一会工夫,终于在不起眼的草丛中看到了一个小洞,洞口有点光滑,看情况不是新挖的,应该是老洞新用。或者原来挖出的泥土被雨水清刷掉了。我们赶紧把杂草除掉,然后安上一个网袋,又用自制的铁钩严严实实的把它固定好。接着就敲起铁锄片,想激将它们走出来,这是我们常用的做法,但过了很长时间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本来我们还想采用灌水的办法刺激它们,但可惜没有带提水的工具。太阳已下山了。
  不得已,我们只能釆用“暴力”,这种做法在当时是不允许的,属于破坏农田建设。我测算着底洞的大体位置和深度后,就动手。不久我隐约感觉到泥土有点松动,应该离洞不远了。我们又在刚开挖的洞口布上网袋,并只留下一只手位的空隙可以继续操作,避免老鼠从新洞口溜走。
  一切准备妥当,我又继续往下挖。不久,终于看到几个不停摆动红彤彤的光头。我们知道这是小老鼠的头部,我没有去抓它,其实也怕贸然行动受大老鼠攻击。而是逐渐把洞口扩大到能见到洞壁的范围,这底洞好象一个“土匪窝”,要比进口大好几倍。里面密密麻麻藏着一大窝小老鼠,挺可爱的!很多的眼睛还没有睁开。它们不知道灾难已经来临,都在跟着叽叽呀呀的叫。或者它们发出的是求救声,听起来有点悲哀和凄凉。
  洞子完全敞开后,终于看到了两只大老鼠,其实它们并不大,还是一个“娃娃”,最多也没有半斤重。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田鼠的最长平均寿命是2~3年,幼鼠2~3个月就有生育能力,一年是6~8窝,每窝是10~20只。如此看来,这一窝应该属于超常规生育,想想它们发育成熟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又有多大。
  俗话说“田螺为仔死”。假如你当时也能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发出更大的感叹!哇!它们保护孩子的决心也不小。两只大老鼠应该是一对“夫妻”了吧!它们并没有各自逃命,其实它们也知道逃不出我们布下的铁网。它们更多想到的是孩子们的安全!而各守一边,身体紧紧的贴在地面上。两只前爪左右伸开,形成抱的姿势,后脚却深深的插进了泥土里,用力看来还挺大。两个头则各扭一边,眼睛不停的在转动,看样子不是在闹矛盾,而是早就谋划好的。更好像与孩子们说:别怕,别怕,有我们呢!如果它们不是属于有害动物,也如果我们不是为了得到奖励,真的很不忍心把它们拆散抓走。
  到了这时,我只好用长钳子把两只大老鼠逐一的提了上来,然后再用手把小老鼠一只一只的抓上来,总共有二十四只。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
  这么好的除四害办法咋就不能延续呢?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古村里一甲凉亭两侧的木板凳上坐着不少光着黝黑膀子的老年人,他们手拿蒲扇,悠闲自得,静享清幽时光。先前他们还是一个个在田垄、溪畔玩耍的孩童,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脸、额头、脖颈和手上布满深褐色老年斑,两鬓双白,在一甲凉亭里坐成了一道风景。一甲凉亭修建于明正统二年,其间虽遇到年久失修,但却从未被毁损。想必也是高椅古村一茬一茬生命的存在,让高椅的黒瓦灰墙、青石板巷、木格雕窗等一切古老厚重的物件延续着几百年
期刊
在某一个清宁的日子里,不经意间,会忆起慈宁的祖母,即使她与我别有数十年,想起的时候,心中还是暖暖的温和。我想这样的一份感念,将会伴我此生。  遥想当年,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贫穷与勤劳并存,改革与希望并存。时代的印痕,终是烙在我们成长的情感里。母亲一直都是主外劳作,春种秋收,锄草挑担,像家中的英雄,所以脾气也是暴烈的。我们怕她,她像太阳,喜时,可以阳光曝烈,豪迈奔放;怒时,光芒隐去,电闪雷鸣,风
期刊
父亲每天捧着个巴掌大的半导体收音机,或卧在炕上,或从前院踱到后院,小收音机播出的新闻,他一条都未曾落下,1978年12月18—22日,父亲沉迷的这几日,他时而笑,时而沉思凝眉,我们看着父亲,猜想着收音机里会有什么精美的故事呢?父亲看出了我们心存的疑问,告诉我们农民的好日子来了。  果然,来年春天,我们家就分得了二十多亩土地,父亲健壮,年轻有力,他起早贪黑,用锯,锛,刨子,斧子,将两根大树变成了两辆
期刊
四月初夏,杏树上挂满金黄或红橙橙的杏儿,在鲁南每个村庄和道路上都能偶尔看到。地摊上见到它金灿灿的诱人模样总想买来多吃几口,可是却总因为甜蜜里隐藏的酸涩而不能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尽兴,因为保护牙齿也是必须在意的。  杏是我儿童时期最钟爱痴迷的美味,因为我老家的东院和北院邻居都有大杏树。从乍暖还寒初春时杏花开放到炎炎夏日金黄的杏儿从树上掉落,我天天看在眼里。东院住着我三叔,北院是一对脸上千沟万壑皱纹的老
期刊
过平店就见车拥人挤,道路难行。走走堵堵,堵堵走走,好不容易才到雒庄,首届“商水.平店玫瑰有约乡村游”要在这里拉开序幕。彩虹门前更是稚童老叟,摩肩接踵;人流如潮,水泄不通。若把刘禹锡“洛阳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改为“平店玫瑰真国色,花开时节动豫东”亦是恰到处。  平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不说建于宋代的白塔寺遗址,也不说袁世凯家族墓地尚存的七百多棵柏树,更遑论李岗村曾经是周武王时期顿国故城。
期刊
焦朝发,男,重庆市忠县人,9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深圳市大鹏新区作家协会主席,《大鹏文学》主编。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作品》《飞天》《安徽文学》《散文百家》《百花洲》《满族文学》《芒种》《青年作家》等全国六十余家国家、省市级文学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入选各类文学选集多部,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大赛奖三十余次,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流逝的深情》、中篇小说集《飘走的河流
期刊
固墙捞面其实就是蒜面条,又叫捞面条、打面、过水面、炸酱面。之所以叫蒜面条是因为阳城人吃捞面离不开大蒜,没有蒜汁就没有蒜香,没有蒜香就不算正宗蒜面条。不单是阳城人,好象是豫东包括豫南一些地方都是这种吃法。这种叫法,透着乡情、透着安逸。而固墙捞面,则是阳城蒜面条中的绅士贵族。以它独特魅力,把闪烁着平民饮食智慧的阳城蒜面条推向了极致,风靡了大江南北。  固墙史称“互乡”,是孔夫子游学经此遇两小儿辩日之地
期刊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个七彩的世界。我内心深处唯独对家乡的水库情有独钟。  其实,水库有它的名字,据老人们讲,这个村落里居住着百十户人家,全是姓杨的,水库修筑在村子北面两个山梁之间,所以,就取名叫杨家庄水库。修建时间是一九五八年,面积有一百二十余亩,水深不过三四米,主要是蓄水浇灌庄稼。  我家就住在水库东岸,门正好对着水库的大坝,真可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小时候,水库是我
期刊
在我没有说出旷古之前,旷古是我襟怀里结香的誓言,愈久弥香仿佛是岁月赏赐我的唯一的行为标识,因为我是“新华书店”。  我的香如同麝香般深藏不露,无奈生活假以我太多需要的激情,当我以饱经沧桑的目光对接时代的脉搏,我知道早有暗香浮动在这沸腾的岁月,一直有人称赞我的书香,殊不知这凝香的岁月有过血与火的洗礼!  我的祖上神圣而庄严,在草绳结字,龟壳预言时已经和大地山川合而为一,我的精魂即是人类文明。五千年啊
期刊
在省经信委领导潘文倡议带领下,一群潘氏宗亲开车专程来到了南京市江宁区佘村潘宅,进行走访观摩,并搜集潘氏古建筑群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这是2018年11月24日,参与这次走访的有潘恒亮、潘清华、潘世远、潘凯、潘恒波、潘中雷、潘仁俊、潘昕、潘惠平、潘娟等潘氏家族的公司老总、律师、教师、作家以及专业学者和社会名流等。  在这里接待我们的是潘维慈老先生和佘村的负责人,潘维慈是个退休教师,潘宅就是他的祖居,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