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师爷梁赞被称为当代“咏春王”,这一美誉是由于常与人实战切磋出来的。李小龙被誉为“当代功夫之王”也是通过实践打出来的。中国功夫能令外国人承认,咏春拳使国内外众多人着迷,这与梁赞、李小龙的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咏春拳出于少林一脉,其实战技术哲理一言难尽。在此,本人以三十余年对武学及本门古劳咏春拳之研、学、练、教,对师承咏春拳实作战术哲理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诚望同道赐教。
咏春拳实战中的战略战术包括:“先发制人速战速胜”、“后发制人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击其不备”、“以小胜大”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等。其战术哲理是以柔制刚,以小挫大,以整破中,以直破横,以横破直等奇正变化。咏春拳的实战打法离不开战略战术,而稳操胜券的打法,贵在技术用劲的神速和灵变,讲求驭势、破势的攻击能力。驭势就是咏春拳中的制手、制脚;管势先失对方的重心;破势攻击就是以拳、桥、掌、指、肘连续进攻。驭势是本门古劳咏春拳之跟手入三关进攻,实战中一接手即跟手入三关,令对方先失重心手脚难出,同时发力攻击(或放)。这是以整体进攻集中打歼灭战的双手齐用跟手进攻的“来留去送”打法,是以横破直、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出奇制胜战略战术。其优势在于双手同时用,以整体移动变化来手导身步,先跟手落对方中节、根节驭势失重,当对方失去平衡后发力快攻。跟手双手“一管一”落对方中节、根节,在实战中可同时发横斜力以整力管制住对方的双手,使对方无法连续发直拳,其原因是上下整体前扑用劲,以横破直。本门出拳发力只是一出一入攻防合一的半跟手力,拳出时身步不能整体前扑,并垂直身步用立体三角形运动重心,与对方保持出拳时的距离。这种攻防兼顾的打法,着重于出拳的杀伤力,而对自己的重心往往难以同时顾及周全。若用整体跟手以横斜螺旋力扑入,落点在中节占位,足可制驭对方左右发出的直拳或迂回直拳,使之失去平衡。以整破中,以横破直,对方出拳发力越猛失重越厉害,重心一失已输七八,只能任吾放击。
本门咏春拳跟手入三关失重打法,是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的战术。实战中想先失对方重心,用的技法只能是双手入三关,若以一只手防一只手攻入首节或中节,只能制住与己一样打法的对手,在击中对方的同时亦难免被对方击中;若以知觉反复先跟手而不主动入三关在首节,这样虽然可以保持进攻出拳的距离,但是不能直接令对方失重,对方同样可以飞拳走势反攻,这样只能靠甩手后左右发拳快攻。这种以直破直的打法很易做成顶力和失漏现象,一旦被对方了解,则打起来较被动。而跟手入三关发整体横斜力打法,可弥补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的不足。
跟手入三关失重驭势用劲,是对抗中手导身步的知觉用劲之柔劲,实战接触时双手见虚入点,无须理会对方的拳头,只要入点正确,发横斜力,即可令对方冷不防地失重,使其击出的拳被制。道理是跟手入中节之点,在对方出拳桥手之半,虽对方先发拳达击点,但其距离在我落点两倍,我足有时间后发先至。若对方半途把出拳手变防伏手,另一只手同时出拳进攻,也难得势。道理为双手跟手入三关是同时入对方两桥手中节的驭势合力,而不是独以劲力制手不制中;即使一手制中出拳也是正面半身之力,却难敌我整力驭势扑入。若对方以身步走侧反攻,我即顺其走势迎面而转,90度跟手扇形向其走势(每个角度)重心双手发浑圆力,先打动对方重心同时发力击放之。跟手浑圆劲的发力是知觉、精神、意识、内外合一的发力方法,发出的劲力要达到脆、弹、惊及上下一紧之爆炸威力,并有穿透性和排山倒海之势。故整体跟手驭势发力可破寸劲。
跟手驭势进攻如太极拳实作灵劲相似,应属少林内功战术中的刚柔相济,软如棉、硬如铁,轻则似鸿毛,重则如泰山。本门跟手驭势进攻以知觉变化手导身步用劲,圆形卸力卸势如轴转,双手发横斜力入三关。这也是咏春拳中的沉桥螺旋力用劲,如火车轮之推动轴可随变平衡,驭势着着领先,掀动对方重心后发力击放。若以撑劲发力,可把对方放击丈外倒地而不伤;若以掌的贴身劲连续发短力,可以不断掀动对方重心;若以寸劲撑劲合一发力,可把对方放出的同时重挫对方。故此本门跟手驭势入三关之手身步用劲借力借势,是以柔克刚之战术手法,以贴身劲连续掀动对方重心是出于自然反应,使人感到用劲轻以鸿毛,合冷、脆、倏、惊等劲作用,跟手驭势失对方重后发“寸撑合劲”,则有重如泰山威动山河之势。由此得知,本门对拆中的自由跟手驭势进攻,应是咏春拳实战中的高级战术技术用劲,充分体现中华武术之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拳理,是中国少林内功中的一种修炼方法。
本门咏春拳一只手跟手(半跟手),另一只手出拳进击之“一出一入”破势打法,是以拳的杀伤力达到挫伤对方要害破势失重的战略战术,这种战术虽然也包含上述跟手驭势双手进攻中的攻击要素,而且来得直接简单,较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若功力深厚,年轻力壮,技术纯熟者出拳速猛会使人防不胜防,也即是说,在实战中跟手驭势入三关倘若技法生硬与整劲不合,双手知觉导致身步不灵快,落点不准确,亦会被对方拳重挫而失重败北,这就是技术与功力的战术矛盾相克的拳道哲理关系。所以两者之优劣在于师承、领悟和苦练。也就是说,因师承的保守只能精熟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而精达致用则须通过实践鉴学从中领悟变革(从咏春拳派系层出不穷足可以透知其正在鉴学变革之中)。受环境限制而无充分时间深造者或对咏春拳理法领悟较差的,可主练咏春拳的一出一入打法,原因是此打法较易出功力,明动作的用法则可用。迷学咏春拳的人会学而不止,苦心研练不断实践,对中华武学精华鉴学吸收,亦会有所领悟自成一体。
本人以为中国拳道文化是前人在千百年历史变革实践中的总结,其中禅学文化已贯穿中国武学之中,以武德为上,不轻易尽传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中华武术拳学之理是相通的,只是层次分高中低而言。“拳怕少壮”应是习武选材的关键。若能学到真功夫,则使之如虎添翼,到达至高境界。中华武术传统承传讲缘分、亲疏和机遇,在我徒中亦有迷淫武术之中青年人,十多年走南闯北拜师求学,最后只能随乡间咏春拳师苦练三五载,拳套打得十分有力,伸筋屈骨柔中见刚,咯咯有声,一出一入打法虎虎生威,但是用劲不灵使整劲不合,气蓄于上只重防手出拳之用劲,无法顾及重心变化。与之近体试手,吾一接手即跟手入其三关之点快攻,使之着着挨打手脚难出。其实我之进攻同样用的是一出一入打法,只是先双手跟手驭势后再进攻。由此知道,本门双手跟手驭势发力进攻,除可以放人外,还可以配合一出一入打法有效地重挫对方,这种打法虽无一出一入打法来得直接干脆,但是可以充分发挥一出一入抢攻的百分百威力而稳操胜券。亦有些人学咏春拳不注重实战打法,师承教的黍离手攻防,错误以为是实战打法,其实黍离手训练只是一种训练知觉意识的反应快速,使技术用劲奇正还原。生生不息的一种基本训练方法,但在实战中是无法按黍离手对练用上的,只能以平时黍离手过手中的知觉变意识的灵敏快捷反射作用,协调手身步上下用劲,并以咏春拳的心法:“朝面追形,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紧迫快打”一气败敌。朝面追形是由远入近的接手吞势,来留去送是手身步破对方势的用劲技法,甩手直冲应属破对方势同时以拳快攻,达到一气败敌。这种打法应是咏春拳一出一入、顾打合一的实质打法,是战术中的柔中主刚,讲求功力的作用,适合青壮年学用,而且适合年轻人训练和理解。故之在训练中要打拳套和木人桩功加外物超强度训练,就如李小龙一样想方设法提高实战功力,只有这样才处于不败,从中体现咏春拳的适应性。
中国拳学其战略战术之合理,在于功夫技术用劲的价值和时间的延长,一时输赢在于功力与技术的哲理关系,千秋胜负应在于合理。但凡合理而系统训练的功夫,训练时间必然会长,若掌握其秘深研苦练,定出成就,且至中年老年功技不易退。若只着眼功力训练,以常规技术超负荷式训练,使一招一式达到极端,在一时输赢之实战中快出成绩,亦合于科学,但是只是三五年光景,至中老年难以发挥作用,并对晚年造成后患。咏春拳属于实战性较强的功夫,与其他中国传统优秀拳术一样,训练时间较长,但可以一生享用,这种传统武术文化,适应男女老少练习,其哲理应在此。闻赵师生前说,古劳咏春拳是梁赞祖师爷晚年返广东鹤山古劳乡传给叔伯兄弟的看家功夫。古劳咏春拳有两种打法:一是双手练不是双手用的一出一入打法;二是跟手驭势进攻打法。后者多以双手攻防又合一出一入打法。古劳咏春拳的一出一入打法是为第二种跟手驭取势打法而打基础的,所以训练中看似动作较柔软,不似梁赞早期在佛山传教的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动作那样刚硬有力。虽然对比外形动作几乎相同,技法原理近似,但训练中的心法、技法和打法要求不同,正如赵师生前对我们说:“古劳咏春与外面咏春拳同出一脉,只是多了跟手”。所以本门古劳咏春独以对拆法双人而练,对拆各法应是咏春拳实战战术的奇正还原灵变技法,其适应于通全打法,故此训练时间比较长。相反梁赞早期在佛山教的咏春拳,出功夫快,这大概是梁赞祖师依人而教,使之学有所成的缘故吧。实践验证,早期传授的佛山咏春拳高手代代辈出,而这些高手多是年轻力壮之青中年期。古劳咏春拳可能是融于中华武学之禅学修为炼而比较保守自用,亦时闻像八叔这样年达古稀的古劳前辈高手,与年轻人试技(它门咏春)一下把对方放出,令人口服心服,从中可知咏春拳中的实战战术是存在层次高低的,能人后面有能人。
李小龙是咏春王梁赞第四代师承咏春高手,他学到的是梁赞早期在佛山传授的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从截拳道中的训练可以体现咏春拳的战略战术,正如李小龙生前所说:“没有咏春拳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李小龙以咏春拳为基础,通过实践鉴学创造了截拳道,使咏春拳的战略战术适应性更强,更使人易学易理解,但是在理解截拳道之战略战术时,要知道李小龙本来就是一个咏春拳训练有素的高手,而且他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练武者。
咏春拳实战中的战略战术包括:“先发制人速战速胜”、“后发制人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击其不备”、“以小胜大”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等。其战术哲理是以柔制刚,以小挫大,以整破中,以直破横,以横破直等奇正变化。咏春拳的实战打法离不开战略战术,而稳操胜券的打法,贵在技术用劲的神速和灵变,讲求驭势、破势的攻击能力。驭势就是咏春拳中的制手、制脚;管势先失对方的重心;破势攻击就是以拳、桥、掌、指、肘连续进攻。驭势是本门古劳咏春拳之跟手入三关进攻,实战中一接手即跟手入三关,令对方先失重心手脚难出,同时发力攻击(或放)。这是以整体进攻集中打歼灭战的双手齐用跟手进攻的“来留去送”打法,是以横破直、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出奇制胜战略战术。其优势在于双手同时用,以整体移动变化来手导身步,先跟手落对方中节、根节驭势失重,当对方失去平衡后发力快攻。跟手双手“一管一”落对方中节、根节,在实战中可同时发横斜力以整力管制住对方的双手,使对方无法连续发直拳,其原因是上下整体前扑用劲,以横破直。本门出拳发力只是一出一入攻防合一的半跟手力,拳出时身步不能整体前扑,并垂直身步用立体三角形运动重心,与对方保持出拳时的距离。这种攻防兼顾的打法,着重于出拳的杀伤力,而对自己的重心往往难以同时顾及周全。若用整体跟手以横斜螺旋力扑入,落点在中节占位,足可制驭对方左右发出的直拳或迂回直拳,使之失去平衡。以整破中,以横破直,对方出拳发力越猛失重越厉害,重心一失已输七八,只能任吾放击。
本门咏春拳跟手入三关失重打法,是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的战术。实战中想先失对方重心,用的技法只能是双手入三关,若以一只手防一只手攻入首节或中节,只能制住与己一样打法的对手,在击中对方的同时亦难免被对方击中;若以知觉反复先跟手而不主动入三关在首节,这样虽然可以保持进攻出拳的距离,但是不能直接令对方失重,对方同样可以飞拳走势反攻,这样只能靠甩手后左右发拳快攻。这种以直破直的打法很易做成顶力和失漏现象,一旦被对方了解,则打起来较被动。而跟手入三关发整体横斜力打法,可弥补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的不足。
跟手入三关失重驭势用劲,是对抗中手导身步的知觉用劲之柔劲,实战接触时双手见虚入点,无须理会对方的拳头,只要入点正确,发横斜力,即可令对方冷不防地失重,使其击出的拳被制。道理是跟手入中节之点,在对方出拳桥手之半,虽对方先发拳达击点,但其距离在我落点两倍,我足有时间后发先至。若对方半途把出拳手变防伏手,另一只手同时出拳进攻,也难得势。道理为双手跟手入三关是同时入对方两桥手中节的驭势合力,而不是独以劲力制手不制中;即使一手制中出拳也是正面半身之力,却难敌我整力驭势扑入。若对方以身步走侧反攻,我即顺其走势迎面而转,90度跟手扇形向其走势(每个角度)重心双手发浑圆力,先打动对方重心同时发力击放之。跟手浑圆劲的发力是知觉、精神、意识、内外合一的发力方法,发出的劲力要达到脆、弹、惊及上下一紧之爆炸威力,并有穿透性和排山倒海之势。故整体跟手驭势发力可破寸劲。
跟手驭势进攻如太极拳实作灵劲相似,应属少林内功战术中的刚柔相济,软如棉、硬如铁,轻则似鸿毛,重则如泰山。本门跟手驭势进攻以知觉变化手导身步用劲,圆形卸力卸势如轴转,双手发横斜力入三关。这也是咏春拳中的沉桥螺旋力用劲,如火车轮之推动轴可随变平衡,驭势着着领先,掀动对方重心后发力击放。若以撑劲发力,可把对方放击丈外倒地而不伤;若以掌的贴身劲连续发短力,可以不断掀动对方重心;若以寸劲撑劲合一发力,可把对方放出的同时重挫对方。故此本门跟手驭势入三关之手身步用劲借力借势,是以柔克刚之战术手法,以贴身劲连续掀动对方重心是出于自然反应,使人感到用劲轻以鸿毛,合冷、脆、倏、惊等劲作用,跟手驭势失对方重后发“寸撑合劲”,则有重如泰山威动山河之势。由此得知,本门对拆中的自由跟手驭势进攻,应是咏春拳实战中的高级战术技术用劲,充分体现中华武术之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拳理,是中国少林内功中的一种修炼方法。
本门咏春拳一只手跟手(半跟手),另一只手出拳进击之“一出一入”破势打法,是以拳的杀伤力达到挫伤对方要害破势失重的战略战术,这种战术虽然也包含上述跟手驭势双手进攻中的攻击要素,而且来得直接简单,较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若功力深厚,年轻力壮,技术纯熟者出拳速猛会使人防不胜防,也即是说,在实战中跟手驭势入三关倘若技法生硬与整劲不合,双手知觉导致身步不灵快,落点不准确,亦会被对方拳重挫而失重败北,这就是技术与功力的战术矛盾相克的拳道哲理关系。所以两者之优劣在于师承、领悟和苦练。也就是说,因师承的保守只能精熟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而精达致用则须通过实践鉴学从中领悟变革(从咏春拳派系层出不穷足可以透知其正在鉴学变革之中)。受环境限制而无充分时间深造者或对咏春拳理法领悟较差的,可主练咏春拳的一出一入打法,原因是此打法较易出功力,明动作的用法则可用。迷学咏春拳的人会学而不止,苦心研练不断实践,对中华武学精华鉴学吸收,亦会有所领悟自成一体。
本人以为中国拳道文化是前人在千百年历史变革实践中的总结,其中禅学文化已贯穿中国武学之中,以武德为上,不轻易尽传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中华武术拳学之理是相通的,只是层次分高中低而言。“拳怕少壮”应是习武选材的关键。若能学到真功夫,则使之如虎添翼,到达至高境界。中华武术传统承传讲缘分、亲疏和机遇,在我徒中亦有迷淫武术之中青年人,十多年走南闯北拜师求学,最后只能随乡间咏春拳师苦练三五载,拳套打得十分有力,伸筋屈骨柔中见刚,咯咯有声,一出一入打法虎虎生威,但是用劲不灵使整劲不合,气蓄于上只重防手出拳之用劲,无法顾及重心变化。与之近体试手,吾一接手即跟手入其三关之点快攻,使之着着挨打手脚难出。其实我之进攻同样用的是一出一入打法,只是先双手跟手驭势后再进攻。由此知道,本门双手跟手驭势发力进攻,除可以放人外,还可以配合一出一入打法有效地重挫对方,这种打法虽无一出一入打法来得直接干脆,但是可以充分发挥一出一入抢攻的百分百威力而稳操胜券。亦有些人学咏春拳不注重实战打法,师承教的黍离手攻防,错误以为是实战打法,其实黍离手训练只是一种训练知觉意识的反应快速,使技术用劲奇正还原。生生不息的一种基本训练方法,但在实战中是无法按黍离手对练用上的,只能以平时黍离手过手中的知觉变意识的灵敏快捷反射作用,协调手身步上下用劲,并以咏春拳的心法:“朝面追形,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紧迫快打”一气败敌。朝面追形是由远入近的接手吞势,来留去送是手身步破对方势的用劲技法,甩手直冲应属破对方势同时以拳快攻,达到一气败敌。这种打法应是咏春拳一出一入、顾打合一的实质打法,是战术中的柔中主刚,讲求功力的作用,适合青壮年学用,而且适合年轻人训练和理解。故之在训练中要打拳套和木人桩功加外物超强度训练,就如李小龙一样想方设法提高实战功力,只有这样才处于不败,从中体现咏春拳的适应性。
中国拳学其战略战术之合理,在于功夫技术用劲的价值和时间的延长,一时输赢在于功力与技术的哲理关系,千秋胜负应在于合理。但凡合理而系统训练的功夫,训练时间必然会长,若掌握其秘深研苦练,定出成就,且至中年老年功技不易退。若只着眼功力训练,以常规技术超负荷式训练,使一招一式达到极端,在一时输赢之实战中快出成绩,亦合于科学,但是只是三五年光景,至中老年难以发挥作用,并对晚年造成后患。咏春拳属于实战性较强的功夫,与其他中国传统优秀拳术一样,训练时间较长,但可以一生享用,这种传统武术文化,适应男女老少练习,其哲理应在此。闻赵师生前说,古劳咏春拳是梁赞祖师爷晚年返广东鹤山古劳乡传给叔伯兄弟的看家功夫。古劳咏春拳有两种打法:一是双手练不是双手用的一出一入打法;二是跟手驭势进攻打法。后者多以双手攻防又合一出一入打法。古劳咏春拳的一出一入打法是为第二种跟手驭取势打法而打基础的,所以训练中看似动作较柔软,不似梁赞早期在佛山传教的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动作那样刚硬有力。虽然对比外形动作几乎相同,技法原理近似,但训练中的心法、技法和打法要求不同,正如赵师生前对我们说:“古劳咏春与外面咏春拳同出一脉,只是多了跟手”。所以本门古劳咏春独以对拆法双人而练,对拆各法应是咏春拳实战战术的奇正还原灵变技法,其适应于通全打法,故此训练时间比较长。相反梁赞早期在佛山教的咏春拳,出功夫快,这大概是梁赞祖师依人而教,使之学有所成的缘故吧。实践验证,早期传授的佛山咏春拳高手代代辈出,而这些高手多是年轻力壮之青中年期。古劳咏春拳可能是融于中华武学之禅学修为炼而比较保守自用,亦时闻像八叔这样年达古稀的古劳前辈高手,与年轻人试技(它门咏春)一下把对方放出,令人口服心服,从中可知咏春拳中的实战战术是存在层次高低的,能人后面有能人。
李小龙是咏春王梁赞第四代师承咏春高手,他学到的是梁赞早期在佛山传授的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从截拳道中的训练可以体现咏春拳的战略战术,正如李小龙生前所说:“没有咏春拳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李小龙以咏春拳为基础,通过实践鉴学创造了截拳道,使咏春拳的战略战术适应性更强,更使人易学易理解,但是在理解截拳道之战略战术时,要知道李小龙本来就是一个咏春拳训练有素的高手,而且他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练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