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寻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为此,本文从将人格培养融入朗读教学,借助情境创设增强情感感悟,编演课本剧明辨道德是非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格培养;结合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这不仅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同时也肯定了在人格培养方面,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语文人文学科的优势,有意识地将人格培养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将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在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 将人格培养融入朗读教学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很多时候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果将初中语文课文比作宝藏,那么朗读就是开启这座宝藏的钥匙。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艺术之美,也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作品,语言悠扬婉转、情感浓郁炽烈,同时也隐含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帮助学生获得真、善、美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朗读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促使积极参与朗读,真正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道德魅力。
例如,在讲授爱国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角色的形式开展配乐诗朗诵,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学生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去朗读诗歌,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诉志抒怀”“思乡怀人”“热爱祖国”等主题诗歌朗读比赛,教师选定作品之后,由参与比赛的学生进行朗读,由学生评委进行评选,优胜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朗读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道德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非常有利。
二、 借助情境创设增强情感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指向的都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发,借助情境创设,实现认真活动与情感熏陶的结合,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养成健全的人格。
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想要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就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诠释和歌颂父爱的伟大,在作者的眼中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就连背影也具有强大的力量,透过父亲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隐晦但如山的父爱。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提问创设情境,“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了解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情,那么在生活中父亲对你的爱是怎样表现的,有哪些让你难忘的父爱故事?”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建立了现实生活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父爱的情感意涵和强大力量,进而增强学生的亲情观念。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音画情境。多媒体能够将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结合在一起,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深刻的情感感悟。例如,在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图,感受今日的罗布泊与过去的强烈反差,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 编演课本剧明辨道德是非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自我展示有很高的热情,编演课本剧为初中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初中生会发挥自己的智慧,积极热情地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揣摩,对人物形象的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有更深的理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明辨道德是非的能力,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非常有利。
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情节,进行改编、排演,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学生对安东尼的友情至上、重义輕利;鲍西亚的见义勇为;夏洛克的冷酷凶残、唯利是图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亲身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善与恶、是与非的区别,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去恶从善、明辨是非,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德育“主战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总之,在初中德育教育方面,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创新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充分结合,为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明俊.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功能研究[J].语文建设,2015(18).
[2] 周旭璎.浅谈如何在语文课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J].学周刊,2016(7).
作者简介:赵国超,中教二级,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第八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格培养;结合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这不仅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同时也肯定了在人格培养方面,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语文人文学科的优势,有意识地将人格培养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将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在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 将人格培养融入朗读教学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很多时候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果将初中语文课文比作宝藏,那么朗读就是开启这座宝藏的钥匙。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艺术之美,也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作品,语言悠扬婉转、情感浓郁炽烈,同时也隐含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帮助学生获得真、善、美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朗读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促使积极参与朗读,真正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道德魅力。
例如,在讲授爱国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角色的形式开展配乐诗朗诵,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学生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去朗读诗歌,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诉志抒怀”“思乡怀人”“热爱祖国”等主题诗歌朗读比赛,教师选定作品之后,由参与比赛的学生进行朗读,由学生评委进行评选,优胜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朗读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道德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非常有利。
二、 借助情境创设增强情感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指向的都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发,借助情境创设,实现认真活动与情感熏陶的结合,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养成健全的人格。
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想要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就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诠释和歌颂父爱的伟大,在作者的眼中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就连背影也具有强大的力量,透过父亲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隐晦但如山的父爱。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提问创设情境,“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了解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情,那么在生活中父亲对你的爱是怎样表现的,有哪些让你难忘的父爱故事?”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建立了现实生活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父爱的情感意涵和强大力量,进而增强学生的亲情观念。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音画情境。多媒体能够将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结合在一起,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深刻的情感感悟。例如,在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图,感受今日的罗布泊与过去的强烈反差,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 编演课本剧明辨道德是非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自我展示有很高的热情,编演课本剧为初中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初中生会发挥自己的智慧,积极热情地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揣摩,对人物形象的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有更深的理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明辨道德是非的能力,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非常有利。
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情节,进行改编、排演,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学生对安东尼的友情至上、重义輕利;鲍西亚的见义勇为;夏洛克的冷酷凶残、唯利是图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亲身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善与恶、是与非的区别,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去恶从善、明辨是非,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德育“主战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总之,在初中德育教育方面,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创新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充分结合,为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明俊.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功能研究[J].语文建设,2015(18).
[2] 周旭璎.浅谈如何在语文课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J].学周刊,2016(7).
作者简介:赵国超,中教二级,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