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人格魅力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方面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已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以及党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和真情关爱,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期,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更是对人的身心带来直接的压力。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人格魅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事情。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教育氛围提升人格魅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心理疏导”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举措又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报告里,一方面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已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以及党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和真情关爱,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对人们已有的社会心理系统形成巨大冲击,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更是对人的身心带来了直接的压力。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魅力的提升都极为不利。因此,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老师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事情。因此,注重心理疏导,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按要求应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受条件限制,现在许多落后地区的中学心理教师岗仍然空缺或者数量不够,于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责任无疑就落到我们老师的身上。而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教师带来了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营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安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浓郁人情味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真正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2.学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最深。教师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独断专横,处事不公,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要自觉做到:(1)对学生的期望符合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干涉无需太多;(2)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3)教师要有一份公心,对各类学生,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稍差的,一律公平对待,不应存有任何主观偏见。
  3.学校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方法。老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还要有出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正能力。老师不仅要精通心理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
  另外,教师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死板教条。(2)耐心诱导,坦率真诚。做心理工作,粗心不得,急躁不得。观察要细心,沟通要诚心,说服要耐心,矫正要有信心。学生不愿说,要耐心诱导;学生有问题,要细心疏导;学生有情绪,要诚心劝导。教师坦率真诚,说理入耳入心,学生就会深受感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3)开展活动,提高能力。为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提高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早恋对中学生学习、人生的影响;调查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伤害;调查中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的原因;调查父母工作的状况,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等等,并写成调查报告,在班上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夏令营,吃点苦受点累,增强抗挫能力。
  二、家庭方面,家长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中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因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的人格魅力能得到更快的提升。
  1.重视心理引导,加强精神投入。鼓励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和障碍,让孩子去经历和体验,增强其自信心,磨砺其意志力,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培养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2.尊重孩子,注重沟通。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理解尊重孩子,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并加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和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和尊重他人,进而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3.联系学校,教育有方。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学校活动,家长会,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脚相加,做到教育有方、宽容有度。
  三、社会方面,要净化环境,营造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疏导,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应关心中学生的心理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事实证明: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采取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中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违规开放游戏厅等等。只有为中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中学生一片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我们才能真正把党的十八大的精神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的未来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之,当代中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通过激励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能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忱、平和的心理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建军.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2(27).
  [2]常斐,张建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3]封清华.运用教师人格魅力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教师.2010(03).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