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我国外交信使每次出差,都是二人同行,其中一个人为领班,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路线执行使命,时间最长的是一个多月跑十几个国家。
李克农副外长曾经说过:“外交信使是我们的外交大动脉。”也有人说,“外交信使是传递国家机密的刀锋战士”。我本人,从1963年起加入了这个“队伍”,直至1979年,总共在这条大动脉上奋斗了16年多。
从摄影师到外交信使
我原本是山东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新闻记录片摄影师。由于我国外交形势发展的需要,1960年,组织上把我调入外交部,先在外交学院学习三年英语,然后于1963年9月被分配到外交部信使队。刚一听说让我担任外交信使,我头脑一愣,“信使”,是干什么的?以前,我只听说过“大使”、“特使”等头衔,从来没听说过“外交信使”这一职称。等迈进“信使队”这道门槛,我才知道,它的确是个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
和我一起“入队”的共有5位同志,首次接见我们并给我们讲课的是队长肖青同志。他是位1942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北平解放时他“穿着草鞋随军进京”,当时40来岁,高高的个儿,眉清目秀,腰板儿挺直,讲起话来干脆利索,严肃中又平添几分幽默,一看就是位干练的领导干部。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外交信使的责任重大。信使和其他外交官不同,不是在大使馆、领事馆里常驻工作,而是终年手提外交邮袋,奔走于外交部和我国各个驻外机构之间,肩负着传递国家重要机密的使命。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专业信使。外交信使的英文名称是DIPLOMADIC COURIER。听老信使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当时的中央外事工作小组在写给中央关于建立外交部的报告中,曾把外交信使定名为“外交信差”,是周恩来总理在批阅文件时,亲自改为“外交信使”的。一字之差,足见周总理对信使工作的重视与关怀。
外交信使可能要面临牺牲
来到队里不久我就明白:外交信使是经过了严格挑选的。担任外交信使要有好的身体,要至少懂得一门通用外语,要通晓相关的国际法与国际惯例知识,并且要有处事能力,以便遇事对外交涉。那时候,老信使中间,有好多位是来自延安和其他解放区的“老革命”,还有几位是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地下党员,并有人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坐过牢。
担任外交信使最重要的一条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最令我受教育的一件事是队里每年组织我们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去拜谒在执行任务途中牺牲的战友。在公墓前,有几位老同志对我讲: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先后有6位信使因飞机失事而牺牲。1958年10月17日那一次,肖武和宁开逸两位信使,乘坐苏联图104飞机从北京飞往莫斯科,中途,在苏联境内奥姆斯克市上空,突遇大气涡流,导致飞机失事,两位信使光荣牺牲。
事发后,我国驻苏联大使馆派员前往飞机坠毁现场考察和处理后事,当他们在现场看到两位信使,虽然紧闭双眼,静默无语,却仍然紧紧地把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外交邮袋抱在怀中,全场无不动容。我听到这里,也被感动得流下热泪。
如何保护国家机密
我国外交信使每次出差,都是二人同行,其中一个人为领班,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路线执行使命,时间最长的是一个多月跑十几个国家。我们出差用的邮袋为草绿色,上面用中英文标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邮袋”字样。在国内和使馆“上路”前,我们都先用尼龙绳把邮袋口系好,再打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铅封。一盖上铅封,这些邮袋就会变得“神圣无比”了,就会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得到“不得开拆”的保护。任何外国人,包括各国边防、海关,都不得检查,甚至连摸一下,捏一下,都不被允许。
可是有一点,我们也十分清醒:我们到世界各地执行任务,身份是公开的,所持“红皮外交护照”上都清楚地标明“中国外交信使”身份,而手提的邮袋里,却装着国家机密,是不法分子“关注”的目标。怎么办?这就要靠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严加看管,邮袋不离身。同时还要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坚持外交邮袋的不可侵犯性,并密切关注着身边所发生的各种动态,机智、勇敢地应对各种情况,保证国家机密安全。在各个机场和车站,我们只能乘坐中国驻外机构的外交车。途中遇到陌生人,绝不与之深谈。
我们在出发前和执行任务途中,必须仔细检查各种必备证件,如护照、签证、机车船票、检疫黄皮书等,认真核对邮袋是否打上铅封,一点点疏忽和大意,都可能导致工作上的损失。我们二人出差,不论旅途有多累,绝不能二人同时打盹、睡觉,必须留一人清醒地值班。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位信使从东京飞往纽约,整个行程要飞行17个小时,而且是大夜航。只见外面天空逐渐变暗,机舱内顶灯关闭了,绝大多数旅客的座前灯也都熄灭,还有人打起呼噜来,现场气氛十分惹人困倦。轮到我值班了,没办法,只能强忍再强忍,或者自造一些“小措施”,如在太阳穴上涂抹清凉油,甚至掐大腿肉等。飞机飞行到美国阿拉斯加州首府安克雷奇机场,停留一小时,航空小姐拿出啤酒招待我们,我真想喝一口,解解乏,但想到“纪律”二字,就是不能喝呀!
为适应工作需要,外交信使必须具有强健体魄。和我一起入队的5位同事中,就有两位因身体不适应而打了“退堂鼓”。我们那时候,一名外勤信使,一年365天,大致要出差200天左右。围着地球转,我们还必须适应“时差”和气候冷暖的不断变换。比如,我们在傍晚7点钟从北京出发去法国,当到达巴黎时,按北京时间算,已经是半夜1点钟了,可那里的时间仍然是傍晚7、8点钟。你非常困乏,但你必须拿出全副精力,办理文件交接。再比如,有一次我们去南美洲出差,北京是严冬,而那里是盛夏,当飞机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机场后,使馆接机的同志见我们还穿着厚厚的呢子大衣,便开玩笑地说,“嗨,两位耐温将军到了,”真有意思。
风雪美国险丧生
我16年余的外交信使生涯,基本顺利,但也多次遭遇风险,现举一例。1972年春节前的一天,信使队领导,突然找到我和刘仲哲同志,说要派我们去执行一项特殊而又重要的使命,就是前往纽约,为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递送重要机密文件。当时中美两国尚未建交,在北京无法申办美国签证,我们只能到有美国使馆的地方去办,首选是加拿大。我们这趟差总共20多天,先跑7个欧洲国家,然后飞往渥太华,最后去纽约。 由于我国驻加拿大使馆的帮助,我们很快办好了美国签证,本想第二天就前往纽约,谁知突然生变,加拿大航空公司全国大罢工,一切航班均停飞。紧急情况下,应对措施有三,一是改乘美国航班,二是乘火车,三是乘坐使馆的外交车。方案报回国内,答复是:同意乘坐外交车赴美。2月19日清晨5点钟,我们在使馆办公室主任袁翔龙和司机杨贵山陪同下上了路,计划行车10小时,于下午4点前后抵达纽约。
不料,危险的事情发生了!汽车刚走过蒙特利尔市,西北风骤起,大雪飘然而至,并且越下越大,车前雨刷器裹上冰雪,变得比胳膊还粗,摆动十分困难。下午3点多,车子才“爬行”到加、美边界。还好,办理两国出入境手续比较顺利,而且美国境内的柏油路,都被扫雪机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想不到的是,当车开到6点钟左右时,气温骤降,打扫过的路面结了冰,像镜面一样滑。我们的车子突然失控,先是猛然右滑,撞上了高速路外护栏,接着又向马路中间撞去,撞上中间的隔离带,然后再次向右侧护栏“砸”去,经过“之”字形的来回撞击,车子总算停下。
我坐在车子右侧,往外一看,太吓人了!外面竟然是高山峡谷,万丈深渊,万一掉下去,不光四人性命难保,国家机密则更无保障了,真悬啊!好在,剩下的路程不算太长,晚上8点多,我们终于抵达纽约。中国代表团的同志们,都在门口焦急等待着我们。直到把重要文件交到代表团手里,我这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如今,刘仲哲、袁翔龙、杨贵山三位同志皆已先后故去,写到这里,我充满对他们的怀念。
做信使的快乐
当然,做信使,有苦也有乐。外交部大食堂里专门设有“信使专灶”,饭菜比其他同志吃得好。每年,部里还安排我们去北京空军医院按飞行员标准检查身体。我国各驻外大使馆、领事馆的同志们都对信使特别好,不管我们多么晚到达,哪怕深更半夜,大家都在欢迎和等候。当完成文件交接后,只要时间允许,他们还会安排我们去当地著名景点参观。不少人羡慕外交信使,说我们是“国际旅行家”,我看,也可以这么说。
我本人,就到过世界上最大国际机场——纽约肯尼迪机场,去过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航运码头——荷兰鹿特丹港。我参观过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希腊雅典帕提农神庙和伊拉克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人类历史奇迹,拜访过我们共产党人的老祖宗马克思故居、恩格斯故居及列宁墓。我还曾在乌干达首都赤道纪念碑前、两脚分别踩着南北两半球照过相,也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两分别踩着东西两半球留过影。
李克农副外长曾经说过:“外交信使是我们的外交大动脉。”也有人说,“外交信使是传递国家机密的刀锋战士”。我本人,从1963年起加入了这个“队伍”,直至1979年,总共在这条大动脉上奋斗了16年多。
从摄影师到外交信使
我原本是山东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新闻记录片摄影师。由于我国外交形势发展的需要,1960年,组织上把我调入外交部,先在外交学院学习三年英语,然后于1963年9月被分配到外交部信使队。刚一听说让我担任外交信使,我头脑一愣,“信使”,是干什么的?以前,我只听说过“大使”、“特使”等头衔,从来没听说过“外交信使”这一职称。等迈进“信使队”这道门槛,我才知道,它的确是个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
和我一起“入队”的共有5位同志,首次接见我们并给我们讲课的是队长肖青同志。他是位1942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北平解放时他“穿着草鞋随军进京”,当时40来岁,高高的个儿,眉清目秀,腰板儿挺直,讲起话来干脆利索,严肃中又平添几分幽默,一看就是位干练的领导干部。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外交信使的责任重大。信使和其他外交官不同,不是在大使馆、领事馆里常驻工作,而是终年手提外交邮袋,奔走于外交部和我国各个驻外机构之间,肩负着传递国家重要机密的使命。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专业信使。外交信使的英文名称是DIPLOMADIC COURIER。听老信使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当时的中央外事工作小组在写给中央关于建立外交部的报告中,曾把外交信使定名为“外交信差”,是周恩来总理在批阅文件时,亲自改为“外交信使”的。一字之差,足见周总理对信使工作的重视与关怀。
外交信使可能要面临牺牲
来到队里不久我就明白:外交信使是经过了严格挑选的。担任外交信使要有好的身体,要至少懂得一门通用外语,要通晓相关的国际法与国际惯例知识,并且要有处事能力,以便遇事对外交涉。那时候,老信使中间,有好多位是来自延安和其他解放区的“老革命”,还有几位是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地下党员,并有人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坐过牢。
担任外交信使最重要的一条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最令我受教育的一件事是队里每年组织我们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去拜谒在执行任务途中牺牲的战友。在公墓前,有几位老同志对我讲: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先后有6位信使因飞机失事而牺牲。1958年10月17日那一次,肖武和宁开逸两位信使,乘坐苏联图104飞机从北京飞往莫斯科,中途,在苏联境内奥姆斯克市上空,突遇大气涡流,导致飞机失事,两位信使光荣牺牲。
事发后,我国驻苏联大使馆派员前往飞机坠毁现场考察和处理后事,当他们在现场看到两位信使,虽然紧闭双眼,静默无语,却仍然紧紧地把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外交邮袋抱在怀中,全场无不动容。我听到这里,也被感动得流下热泪。
如何保护国家机密
我国外交信使每次出差,都是二人同行,其中一个人为领班,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路线执行使命,时间最长的是一个多月跑十几个国家。我们出差用的邮袋为草绿色,上面用中英文标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邮袋”字样。在国内和使馆“上路”前,我们都先用尼龙绳把邮袋口系好,再打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铅封。一盖上铅封,这些邮袋就会变得“神圣无比”了,就会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得到“不得开拆”的保护。任何外国人,包括各国边防、海关,都不得检查,甚至连摸一下,捏一下,都不被允许。
可是有一点,我们也十分清醒:我们到世界各地执行任务,身份是公开的,所持“红皮外交护照”上都清楚地标明“中国外交信使”身份,而手提的邮袋里,却装着国家机密,是不法分子“关注”的目标。怎么办?这就要靠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严加看管,邮袋不离身。同时还要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坚持外交邮袋的不可侵犯性,并密切关注着身边所发生的各种动态,机智、勇敢地应对各种情况,保证国家机密安全。在各个机场和车站,我们只能乘坐中国驻外机构的外交车。途中遇到陌生人,绝不与之深谈。
我们在出发前和执行任务途中,必须仔细检查各种必备证件,如护照、签证、机车船票、检疫黄皮书等,认真核对邮袋是否打上铅封,一点点疏忽和大意,都可能导致工作上的损失。我们二人出差,不论旅途有多累,绝不能二人同时打盹、睡觉,必须留一人清醒地值班。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位信使从东京飞往纽约,整个行程要飞行17个小时,而且是大夜航。只见外面天空逐渐变暗,机舱内顶灯关闭了,绝大多数旅客的座前灯也都熄灭,还有人打起呼噜来,现场气氛十分惹人困倦。轮到我值班了,没办法,只能强忍再强忍,或者自造一些“小措施”,如在太阳穴上涂抹清凉油,甚至掐大腿肉等。飞机飞行到美国阿拉斯加州首府安克雷奇机场,停留一小时,航空小姐拿出啤酒招待我们,我真想喝一口,解解乏,但想到“纪律”二字,就是不能喝呀!
为适应工作需要,外交信使必须具有强健体魄。和我一起入队的5位同事中,就有两位因身体不适应而打了“退堂鼓”。我们那时候,一名外勤信使,一年365天,大致要出差200天左右。围着地球转,我们还必须适应“时差”和气候冷暖的不断变换。比如,我们在傍晚7点钟从北京出发去法国,当到达巴黎时,按北京时间算,已经是半夜1点钟了,可那里的时间仍然是傍晚7、8点钟。你非常困乏,但你必须拿出全副精力,办理文件交接。再比如,有一次我们去南美洲出差,北京是严冬,而那里是盛夏,当飞机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机场后,使馆接机的同志见我们还穿着厚厚的呢子大衣,便开玩笑地说,“嗨,两位耐温将军到了,”真有意思。
风雪美国险丧生
我16年余的外交信使生涯,基本顺利,但也多次遭遇风险,现举一例。1972年春节前的一天,信使队领导,突然找到我和刘仲哲同志,说要派我们去执行一项特殊而又重要的使命,就是前往纽约,为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递送重要机密文件。当时中美两国尚未建交,在北京无法申办美国签证,我们只能到有美国使馆的地方去办,首选是加拿大。我们这趟差总共20多天,先跑7个欧洲国家,然后飞往渥太华,最后去纽约。 由于我国驻加拿大使馆的帮助,我们很快办好了美国签证,本想第二天就前往纽约,谁知突然生变,加拿大航空公司全国大罢工,一切航班均停飞。紧急情况下,应对措施有三,一是改乘美国航班,二是乘火车,三是乘坐使馆的外交车。方案报回国内,答复是:同意乘坐外交车赴美。2月19日清晨5点钟,我们在使馆办公室主任袁翔龙和司机杨贵山陪同下上了路,计划行车10小时,于下午4点前后抵达纽约。
不料,危险的事情发生了!汽车刚走过蒙特利尔市,西北风骤起,大雪飘然而至,并且越下越大,车前雨刷器裹上冰雪,变得比胳膊还粗,摆动十分困难。下午3点多,车子才“爬行”到加、美边界。还好,办理两国出入境手续比较顺利,而且美国境内的柏油路,都被扫雪机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想不到的是,当车开到6点钟左右时,气温骤降,打扫过的路面结了冰,像镜面一样滑。我们的车子突然失控,先是猛然右滑,撞上了高速路外护栏,接着又向马路中间撞去,撞上中间的隔离带,然后再次向右侧护栏“砸”去,经过“之”字形的来回撞击,车子总算停下。
我坐在车子右侧,往外一看,太吓人了!外面竟然是高山峡谷,万丈深渊,万一掉下去,不光四人性命难保,国家机密则更无保障了,真悬啊!好在,剩下的路程不算太长,晚上8点多,我们终于抵达纽约。中国代表团的同志们,都在门口焦急等待着我们。直到把重要文件交到代表团手里,我这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如今,刘仲哲、袁翔龙、杨贵山三位同志皆已先后故去,写到这里,我充满对他们的怀念。
做信使的快乐
当然,做信使,有苦也有乐。外交部大食堂里专门设有“信使专灶”,饭菜比其他同志吃得好。每年,部里还安排我们去北京空军医院按飞行员标准检查身体。我国各驻外大使馆、领事馆的同志们都对信使特别好,不管我们多么晚到达,哪怕深更半夜,大家都在欢迎和等候。当完成文件交接后,只要时间允许,他们还会安排我们去当地著名景点参观。不少人羡慕外交信使,说我们是“国际旅行家”,我看,也可以这么说。
我本人,就到过世界上最大国际机场——纽约肯尼迪机场,去过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航运码头——荷兰鹿特丹港。我参观过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希腊雅典帕提农神庙和伊拉克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人类历史奇迹,拜访过我们共产党人的老祖宗马克思故居、恩格斯故居及列宁墓。我还曾在乌干达首都赤道纪念碑前、两脚分别踩着南北两半球照过相,也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两分别踩着东西两半球留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