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阐述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自信心
2002年 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一个月。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一个二年级男生全身赤裸跳楼自亡。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因打牌与同学发生口角用钝器将同宿舍4名同学杀死,并将三具尸体锁在衣柜里,被判处死刑。刘海洋、马加爵事件并非个别现象。近几年,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
20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内分泌不稳定,情绪易于波动。其生理特点决定了这段时间性格的多样化。青春期性格特点极易导致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奋斗目标,心胸狭隘,性格孤僻,情绪低沉,自制力较差,意志薄弱等。据每年高校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疾病。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占30%。各种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之间贫富的差异,很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情感上,开放的校园使得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由于升学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众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定位不切实际,这一切往往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不少学生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产生很强的内疚感,甚至负罪感,惧怕心理、焦虑心理、自信心的严重缺乏,成为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隐形杀手。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二、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心理健康虽概念不同但它们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亲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身处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协作精神、耐挫能力等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看法。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任务,教师是实践的主体,学生是实践的客体。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为的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
2.增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倾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悦的体验。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根据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3.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很多活动需要伙伴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完成,人之人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经过锻炼,让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坚强的意志是在日常坚持不懈的锻炼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意志力与困难、挫折相辅相成。没有困难、挫折的出现,意志力的培养就无从下手;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困难、挫折就无法解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体育课中,应常组织篮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等。这些比赛有时会出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甚至还会出现同队内部不和现象。当学生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刺激而产生抑郁时,教师可以根据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从某个角度去暂时安慰调节学生的愤怒、痛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
四、小结与建议:
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建立学生卫生档案,为体育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
2. 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未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促进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4.开展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健康的心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青,王万明.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J].体育教学.
[2]高霞.当代大学生情感智力现状及培养与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3]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4]张雷.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自信心
2002年 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一个月。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一个二年级男生全身赤裸跳楼自亡。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因打牌与同学发生口角用钝器将同宿舍4名同学杀死,并将三具尸体锁在衣柜里,被判处死刑。刘海洋、马加爵事件并非个别现象。近几年,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
20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内分泌不稳定,情绪易于波动。其生理特点决定了这段时间性格的多样化。青春期性格特点极易导致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奋斗目标,心胸狭隘,性格孤僻,情绪低沉,自制力较差,意志薄弱等。据每年高校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疾病。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占30%。各种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之间贫富的差异,很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情感上,开放的校园使得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由于升学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众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定位不切实际,这一切往往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不少学生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产生很强的内疚感,甚至负罪感,惧怕心理、焦虑心理、自信心的严重缺乏,成为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隐形杀手。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二、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心理健康虽概念不同但它们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亲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身处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协作精神、耐挫能力等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看法。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任务,教师是实践的主体,学生是实践的客体。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为的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
2.增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倾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悦的体验。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根据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3.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很多活动需要伙伴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完成,人之人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经过锻炼,让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坚强的意志是在日常坚持不懈的锻炼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意志力与困难、挫折相辅相成。没有困难、挫折的出现,意志力的培养就无从下手;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困难、挫折就无法解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体育课中,应常组织篮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等。这些比赛有时会出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甚至还会出现同队内部不和现象。当学生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刺激而产生抑郁时,教师可以根据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从某个角度去暂时安慰调节学生的愤怒、痛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
四、小结与建议:
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建立学生卫生档案,为体育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
2. 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未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促进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4.开展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健康的心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青,王万明.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J].体育教学.
[2]高霞.当代大学生情感智力现状及培养与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3]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4]张雷.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