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今天,职业技术性人才的极大需求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技能教育的重要性。适应社会需求,中职院校实训课时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文化课时不断缩减,使之日渐失掉了完成其原有教学目标的机会。加之中职学生本身存在文化课基础偏弱现象和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教学内容不受重视和授课对象的不配合造成受教困难与传教消极的恶性循环。所以创设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真正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文化课,让文化课为学生的专业,尤其是为学生的事业、人生的发展服务,是中职课改的奋斗方向。
一、中职文化课程改革基本趋势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职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的几个基本趋势,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融通”在中职文化课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1.从目标设定上提出融通
国内外课程改革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2.从知识的理论学习、记忆及使用的框架上提出各科的融通
国内外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基础,要求围绕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对学科的知识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
3.强调手脑并用,提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国内外课程改革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4.强调“校墙内外”知识的融通
国内外课程改革不同程度的加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使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职业教育研究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其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研究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目前,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组织动员企业、行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融通”在中职各门课程改革中均占有着重要地位,文化课程更是如此。
二、科学“融通”促进教学工作
我们所提倡的“融通”并不是单纯地将相关的学科通过合理配置合并成一门课程,而是从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教育目标彼此呼应、互相渗透,其目的是使学生学得更容易、更有兴趣,专业性更强,接触社会经验更丰富,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上探索一定的融通点。
1.从教学实践入手,研究文化课与文化课、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融点
深入接触专业教育内涵,形成坚强的服务和支撑意识,作为文化课设计基本方向,摆脱各科孤军困斗的现状;思考文化课在学生专业基础学习和技能发展方面的辅助功能,设计服务专业的文化课,帮助学生更快更好低接受专业教育。
2.从关注生活入手,探讨文化课与人才培养、文化课与时代精神等方面的融点
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职业文化需求,讨论学生、社会、企业、文化学科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社会、企业对中职学生文化水平要求,论证、设计适应专业特色、社会角色需求的文化课程,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
3.从日常兴趣入手,研究乐学与必修的融点
通过阶段调研问卷,深入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需求,设计人性化、个性化的文化课程,保证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共同设计文化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变硬性传道、被动受教为主动受教、自我教育,进行受教与自教的融通。
中职学生毕业即告别全日制的学习生涯,所以对生活、发展、适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融通性的文化课教育要向课堂教学要实效,用文化艺术美陶冶、改变学生的内在气质,用异国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用科技名人激发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热情。不同的文化课可以借助传授不同的知识完成教育目标——打造身体素质、道德水准、知识积淀等都符合和谐社会时代发展需求的时新蓝领,让祖国得以更快、更好、更强地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一、中职文化课程改革基本趋势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职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的几个基本趋势,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融通”在中职文化课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1.从目标设定上提出融通
国内外课程改革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2.从知识的理论学习、记忆及使用的框架上提出各科的融通
国内外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基础,要求围绕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对学科的知识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
3.强调手脑并用,提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国内外课程改革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4.强调“校墙内外”知识的融通
国内外课程改革不同程度的加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使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职业教育研究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其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研究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目前,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组织动员企业、行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融通”在中职各门课程改革中均占有着重要地位,文化课程更是如此。
二、科学“融通”促进教学工作
我们所提倡的“融通”并不是单纯地将相关的学科通过合理配置合并成一门课程,而是从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教育目标彼此呼应、互相渗透,其目的是使学生学得更容易、更有兴趣,专业性更强,接触社会经验更丰富,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上探索一定的融通点。
1.从教学实践入手,研究文化课与文化课、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融点
深入接触专业教育内涵,形成坚强的服务和支撑意识,作为文化课设计基本方向,摆脱各科孤军困斗的现状;思考文化课在学生专业基础学习和技能发展方面的辅助功能,设计服务专业的文化课,帮助学生更快更好低接受专业教育。
2.从关注生活入手,探讨文化课与人才培养、文化课与时代精神等方面的融点
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职业文化需求,讨论学生、社会、企业、文化学科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社会、企业对中职学生文化水平要求,论证、设计适应专业特色、社会角色需求的文化课程,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
3.从日常兴趣入手,研究乐学与必修的融点
通过阶段调研问卷,深入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需求,设计人性化、个性化的文化课程,保证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共同设计文化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变硬性传道、被动受教为主动受教、自我教育,进行受教与自教的融通。
中职学生毕业即告别全日制的学习生涯,所以对生活、发展、适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融通性的文化课教育要向课堂教学要实效,用文化艺术美陶冶、改变学生的内在气质,用异国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用科技名人激发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热情。不同的文化课可以借助传授不同的知识完成教育目标——打造身体素质、道德水准、知识积淀等都符合和谐社会时代发展需求的时新蓝领,让祖国得以更快、更好、更强地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