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 精神富足是最大财富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这个在1970年出生、小时候经常一次给家里买20多个馒头、叫张小童的男孩擅长体育,但是后来他稀里糊涂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再后来因为《左右》,他走向了世界;接着又因为《蜗居》在中国家喻户晓,现在他叫张嘉译。
  
  张式锋芒
  
  从没想过要当演员,小时候的梦想随着时代的灌输变化,解放军、科学家、医生三百六十行都想过了就是没想过演员,因为“唱歌跳舞在学校里都是女孩干的事”。
  17岁觉得“好玩”,他在陕西人艺找了个老师学了一首歌、一首诗和一个小品就跑到了北影的考场上,“小时候家里人多,从小就什么都不怕,不会说怯场,所以去了以后就撒得开,可能老师就是看中我撒的开了。”
  21岁毕业,他很幸运,“一毕业就一直在拍戏,虽然拍得少,有的时候一年才拍一部戏,但一步步基本能捞着比较不错的角色,比较重要的戏,比较能锻炼人。”但这些未必就是全部。
  “也有恍惚的时候”,有的时候去见导演,导演不满意,或者想演的角色没演上,没有戏拍,那个时候他问自己,“是不是干这个的料?”所以他觉得,“开始起步这个阶段要挺下来。”于是,他把自己最恍惚二十一岁到二十五岁的年轻岁月挺了过去。之后他跟自己说,“一定能成”。
  过了那段时间,他一直觉得自己不错,“从那时到现在,我的心态一直没有变化,一直觉得自己挺好。”妻子王海燕“批评”他:“你这个人盲目自信。”说这话的时候,他俩都知道,这是好演员必备的素质。于是他不停地接戏、演戏,每接到一个剧本,他都把自己归零。很轴地跟导演、找其他人商量、找大量的片子看,“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启发自己表演的东西。”
  40岁,他因为《蜗居》备受关注。回忆起自己22岁时的锋芒,他的坚持更有力度,“在西影厂拍戏的时候,因为一场戏我觉得不对,就不拍了,大家都等着我。可能自己性格的极致就在那儿,因为理解没有到位,那个时候的处理方法也有问题。现在也会坚持,但是我要告诉他们我为什么会这么做。那时正确的意识是有了,但我解决不了,现在就能够说服导演、对手,我为什么要这么想。”
  后来他发现并不是每部戏都能一如所愿,“现在拍戏的时候也会有摩擦,不一样的意见,并不是每次我都能说服别人,但是如果说服不了,我就会坚持,按照正确的做。”可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有锋芒的人,“跟人相处都很融洽,但我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距离,你给别人距离,也需要给自己距离。所以很多朋友跟我相处的时候,都知道我很容易相处,但是我有一个行为的底线。”
  每次回西安,朋友给他打电话,“你现在红了,就不跟哥们儿聚了。”他不好意思地推脱,“实在忙,没时间。”过后,他还会给朋友再打过电话,“上回没聚成,这次补上?”
  
  《蜗居》前就红了
  
  在导演那儿他早红了。
  采访结束后,出门时遇到了张嘉译正在拍摄的电视剧《沉默》的导演何群,张嘉译说:“这就是你问我的伯乐—何爷。”何群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恭敬地说:“没有没有,何群。”这个场面让人很难想象,十年前为了让张嘉译来饰演剧中角色,何群在开机十五天时还“干等着”,持续跟投资方拍胸脯时候的“爷”气。张嘉译说,这是何群对他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张嘉译与何群的首次合作是在1999年的《澳门儿女》,“当时合作的时候还有问题,在现场一直要和他沟通。之后他的很多戏都来找我。”
  2000年,何群的戏又找到了张嘉译,当时张嘉译正在另一个剧组拍戏,没有在开机时赶到剧组。投资方有点急了,找到何群,“这个人行吗?”何群拍着胸脯,“一定行,没有第二个人,就是他了。”
  拍摄《使命》的时候,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开机十五天,张嘉译还在外地拍戏没有到。投资方找到何群软磨硬泡:“中国所有的演员、大腕你可以随便挑,费用我们可以另外单出。”何群说:“别人都演不了,只能是他。”张嘉译说:“何爷顶着压力,就这样干等了十五天,我到了,才开始拍。”
  而张嘉译和导演刘惠宁的类似故事可以追溯到更早。“我们合作已经十多年了,最初他在用我的时候压力也很大。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作品也不多。因为有的时候投资方有他们自己的人选,刘惠宁甚至说,如果我不来演,这个戏他就不做了。”
  和投资方关系最激烈的一次是1996年,那时候张嘉译26岁,与导演周友朝合作《背起爸爸上学》,他在剧中饰演高老师。高老师的戏份不多,也不是主角,在外地拍戏的张嘉译一直没有来。周友朝宁可耽误档期,迟迟不开机。投资方很奇怪,找到周友朝问原因,会不会是私人关系很好。周友朝性格直爽:“没错,是我很好的朋友,但是,这个角色只有他来演才会有意思,他和剧中人物的气质很像,只有他才能让角色不失分,才能更丰富。”
  “后来我到了,他们可能因为拍戏已经有一些小的摩擦了。投资方见到我就说,你终于到了,一直在等着你拍戏。我们换谁周导都不同意,说你来能把这个角色演得很不一样。我问周友朝,是不是已经要拜了?他说有点,顶着压力呢。”
  
  想在高尔夫球场买房
  
  一直爱“搓麻”的张嘉译因为朋友送他的一套球杆戒掉了麻将。
  三年前,张嘉译的朋友从国外给他背回一套高尔夫球杆,“本来觉得就是在草地上走,没什么意思,后来觉得人家从国外辛辛苦苦背回来挺不容易的,就开始去练习场打了。”跟很多人不一样,张嘉译刚开始打练习场的时候就喜欢上了高尔夫。“可能我属于那种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总想打得更好。”最好的时候,他打过91杆,“现在拍戏没有时间联系,估计已经又退步到100杆了。”张嘉译笑了。
  2009年,张嘉译加入了高尔夫全明星队,“以前都是打野球,没有组织,现在终于找到组织了。”张嘉译说,“高尔夫给我带了更多的朋友,并且缓解了我的腰痛。”
  常年在外拍戏的张嘉译一直有腰疼的毛病,“我觉得也跟搓麻有关系。”太太王海燕一直鼓励他打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挺希望我打高尔夫球的,有的时候她会陪着我一起打。”有一次他们一起去成都的一个高尔夫球场,“我一看那个球场里的别墅太好看,我太太也喜欢,就很想买下来做投资。后来回家我们又理性分析了一下,还是算了吧,投资房地产这种事情是需要具备专业眼光的。”
  
  明星对话
  “有5000万我会投资电影”
  
  您还记的自己赚的第一笔钱吗?
  是上大学,老师让介绍我去拍的一个广而告之,每天有20块钱的补助费,我拍了一天,挣了20块钱。记忆中的第一笔钱。当时第一种想法是给父母买东西,后来转了一圈觉得20块钱太少了,就和同学吃了一顿饭。
  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没有做演员,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有的时候也想,如果不做演员会有无数种可能。可能那个时候赶上那波经济浪潮,也许会去做生意?但是我觉得我做生意肯定不行,不过也没准,我这个人有点盲目自信,什么都觉得行。但是我肯定是会自己做事,不会去过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可能性格就是不能被什么东西拘束起来,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的那种人。
  曾经做过哪些投资?
  2007年,股市鼎盛时曾经在朋友的“教唆”下炒过股。后来我发现: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因为长年在外拍戏,没有时间关注它,别人涨的时候我就在跌。后来还是觉得风险类的理财尽量避免,因为没有时间。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在公司上班的那种,他是呆着没事就看股票,我觉得这种人可能比较适合炒股,像演员出去拍戏,一去就是几个月、半年一年都不在家,根本就没有时间。还有一个就是要有眼光,就像我说我要买高尔夫球场的房子,但是我是不是具有专业的眼光。炒股也是一样,你要选择股票的眼光,我觉得我还不具备这个。
  假设现在有5000万,您会怎么理?
  我会投资电影,这是肯定的。如果这个钱是天上掉下来的,那没说的,肯定就是投资电影了。但是如果是辛苦攒下来的,就要好好规划下以后的生活了。
  您对“钱”怎么看?
  我对物质没有过多的要求,钱这个东西没有一个够。再说每个人追求的方向不同,对于我而言够用就行。其实精神富足才是最大的财富,可能我们70年代赶上了国家经济困难的尾巴,所以我们这代人在经济上就比较容易满足。
  
  “浦发卓信”理财顾问建议
  驾驭财富 通向幸福
  特约撰稿/浦发银行南昌分行贵宾理财团队
  
  张嘉译的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但作为专业的理财团队,我们在关心张嘉译的事业成功的同时,更关心他的家庭、他的健康、他的子女、他的养老等人生不同阶段的规划安排。对于张嘉译家庭的理财规划,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一、财富有保障、幸福无后忧
  张嘉译正值自己事业的最高峰期,为人成熟,心态平衡,收入仍然处于高增长期。这个时候,最应该首先考虑的是风险保障。
  据我们所知张嘉译的太太王海燕女士目前有身孕在身,孩子的到来对于张嘉译来说意味着生活需要更好的规划和更多的保障。所以,我们建议张嘉译购买终生寿险+重大疾病保险+定期寿险;而对于张嘉译爱人王海燕女士则建议购买终生寿险+重大疾病保险+女性险。孩子的保险规划,最好从0岁开始,保费低而且收益更可观。为迎接孩子的降临,可为宝宝购买一份全面的保障,计划可涵盖重疾、意外、医疗等,最好在教育、创业、婚嫁、养老等每个重要阶段都能得到一笔资金支持。
  二、教育早规划,成长添快乐
  对于家庭理财规划来说,有三笔钱必须尽早筹划:教育、医疗、养老。医疗和养老在时间安排上还有一定的弹性,而子女教育在时间上基本上是没有弹性选择的。所以子女的教育规划必须早规划、早安排。建议张嘉译家庭在教育基金筹划上应早做打算,可以通过子女教育保险、开放式基金定投等简单易行的方式为孩子筹备教育基金,使孩子接受尽可能完善的教育。
  三、稳健投资,专业护航
  对于张嘉译这种无暇打理自家钱财的“大忙人”,我们建议选择相对稳健的、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注重分散各类市场的风险,让自己的资产配置更恰当,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和收益性,更容易安心、稳定地找到幸福的致富轨道。从投资标的来说,可以兼顾一下现金、不动产、金融资产、贵金属,还有保险保障等各方面,整体资产配置平衡一些,既能分散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又能保持足够的收益率,容易让家人更有幸福感。
  四、驾驭财富,通向幸福
  我们建议张嘉译不需把家庭的财富目标定得太高,循序渐进投资理财。我们希望张嘉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并多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钱财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当你去做某件事情时,钱才会产生意义。”希望有浦发银行专业理财团队的陪伴,张嘉译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实现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其他文献
他很自信!因为几年间赢得的人生事业飞速发展足以支撑这份自信:从中关村马路上骑车送电脑的“板爷”,到以IBM公司优秀员工身份躺在夏威夷的沙滩上,他用了4年;从工程师到单单不败的销售。他用了3年;从白手创业到赢利百万,他仅仅用了1年。从第一次执笔写作到创下国内新作者的版税纪录,他只用了8个月。  他很霸气!言语间,狮子座的他会毫不留情地驳斥与自己相左的论调。更会公开批判《杜拉拉升职记》缺乏职业道德。 
期刊
到底是保荐人还是忽悠人?这是今年8月9日的《投资者报》对东方证券的质疑。根据该媒体的披露,从2009年6月重启IPO至今,东方证券一共获得了光大证券、西部建设、柘中建设、亚太药业、博深工具5家公司IPO保荐人项目,其中有4家公司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业绩变脸,变脸比重高达80%,仅博深工具一家业绩没“变脸”。  一家保荐机构80%的保荐项目变脸,其业绩变脸比例之高达到了令人诧异的地步。东方证券因此
期刊
出国留学办理签证时,往往都会买保险——保单多数是所在国的医疗险。这份“留学保险”是一份看病不用花钱的报销型“财险”,它不能够全面保障留学生将面临的所有风险,补充寿险保单必不可少。  出国留学除了要承受学业负担外,还要经历独立生活的磨练,所以,身处异国他乡的莘莘学子们更需要人身保险的保障。  出国留学保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踏出家门到学校的保险生效前,这段期间的保障;留学期间的保障;生命价值的保障。
期刊
华尔街大多数投行,把员工的职位分别定为十个级别(Band),员工的薪水段、红包的大小、假期的天数、公司业务对外交际费用的高低、退休金的比例等等都和级别挂钩。譬如,8级以上每年有两周带薪假期;7 级和6级有三周带薪假期  员工的职位级别犹如金字塔般分布,数字越大,职务越低,人数也就越多。一家投行大约有50% 的员工在10级到 8级之间,他们没有职位的Title,一般被称为Staff(职员)或Non-
期刊
4-2-1家庭结构:一个新型的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即两个年轻人,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宝贝。在这样的家里,年轻人是大家庭的轴心,要赡养四老,还要抚养一小,生活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该如何协调家庭中的种种关系和矛盾呢?  而今生活在北京这样大都市里的新移民,双方父母都远在家乡,父母可以来北京帮忙照看自己的孩子吗?如果父母生病了,年轻人又该怎么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尽好孝道呢?  希望文章中的理财师能给读者一
期刊
金秋九月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再加上今年的中秋节与国庆节挨得很近,很多人早早就计划好了一个长假。休息一下,九月份,不折腾。    加息:只说不动    今年以来,围绕着通胀与加息的话题一直争论不断。上半年加息的呼声很高,而CPI指数并没因去年信贷的膨胀而飙涨;进入7月份,CPI上升到了3.3%,达到年内最高,但加息的声音反倒弱了。  有一种说法是7月份的CPI将是年内高点,但是从国际粮价、国内猪肉、蔬
期刊
郭德纲最近因为买别墅时赠送的花园惹了一身的麻烦。最后的官方结果是“郭德纲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家别墅外圈占公共绿地,要求郭德纲将木栅栏建起的小花园拆除,并拆除地上的构筑物 —— 木制亭子。”    在市场行情平淡、低迷的时候,买房赠送面积被开发商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广泛使用,屡试不爽之后,愈演愈烈。  譬如,你有没有听说过有一种赠送,收房的时候要敲墙、敲墙之后会有“重大惊喜甚至奇迹”发生?  重庆的章
期刊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有研究称,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3.9亿,占总人口的27%。相比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中国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多次表示,正酝酿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保“保而不包”的特点无法实现高品质的养老目标。中国家庭独特的倒金字塔“421”结构,令“三明治族”夫妇面临照顾4个老人和1个孩子
期刊
像晓钊一样,很多投资者对创新基金充满好感。“引领市场走势的投资标的”、“鲜明模型特征的定量分析”、“更多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这些与创新相关的字眼无不吸引投资者的眼球,驱使他们掏出钱包。  在讲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的“创新”时代中,基金创新无可厚非,但这种创新是否真正符合投资者利益、满足投资者需要呢?这又另当别论。    量化基金,有点尴尬    参考国外历史,量化投资的确是优秀的投资
期刊
选基金公司和挑馆子吃饭差不多,有人信赖品牌大,规模大的连锁店;有人偏爱小而精,档次高的私家菜。这二者的对比,正好比公募与私募之不同,都是需求差异化与细分的结果。      私募正越来越火,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就像国金证券副总裁纪路所说,“投资于私募基金,已成为了富裕的个人和机构理财的新决策”。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通过信托平台发行的证券投资类阳光私募基金已达47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