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2月24日,年仅18岁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去世。消息传来,所有认识他的人无不震惊。这个被称为天才的18岁男孩,去年年底刚出版了史学专著,在研究宋史方面曾被专家称为“博士也达不到他的学术水平”。这样一个前途无量、受到无数人关注和喜欢的男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令人叹惋的道路?到底是什么成为压垮这个天资聪颖的男孩的最后一根稻草?
林嘉文出生在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家里环境相对宽松。他读小学期间,正是电视节目读史、讲史之风高涨的时候,家人在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时,他也跟着一起看。他曾在一两年的时间里,每天都早起观看《百家讲坛》。小学时他已经开始看《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著作。受到相关书籍影响,林嘉文在中学阶段开始研究民族史,并自学西夏文。通过网络,他和微博上活跃的史学界前辈交流探讨,搜读他们的著作,他对历史的表达如此深刻,以至跟他交流的前辈都以为他是个中年人。
此外,他还自学了文献学、目录学以及学术规范的知识,并开始大量阅读关于宋史的一手文献,例如《涑水记闻》《湘山野录》《墨庄漫录》等。他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主攻西夏史和宋史研究。“好在父母舍得花钱让我恣意买书,他们几乎从不给我设限,只要我想买书,他们都会答应,大大满足了我购置史料文献的需要。”对于儿子的早慧,父母很是欣慰,然而,他们同样有些困惑的是,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他和父母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不了解也听不懂他的历史,而儿子,似乎也对他们的生活颇有微词。那种平淡如流水的日常生活,谈起来,儿子总会有些不屑。
对于历史的兴趣与深入研究,让林嘉文小小年纪便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201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林嘉文就出版了第一本书《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该书洋洋洒洒30万字,以通俗的写法,从道家政治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文景之治。2015年年底,林嘉文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这两本书的出版,让林嘉文获得了“史学天才”的称号,并得到了史学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林嘉文就读的西安中学,学校把他当成标杆一样的人物让大家来学习。学习好,小小年纪就出了专著,还上了电视,他成了同学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作为重点班的学生,林嘉文各科成绩都不错。历史老师和林嘉文亦师亦友,有时临近下课,还会留出几分钟,让林嘉文上台讲一会儿。但他讲得太学术了,同学们能听懂的不多。在同学们眼中,林嘉文有些清高,不合群,也不爱打扫卫生。和学校对他的推崇不同,同学们对于林嘉文总有一种距离感,觉得小小年纪的他研究那么深的学问,怎么都透着一丝怪异。林嘉文的一位好友说,林嘉文曾和他探讨过自杀的问题。“他说自己坐在教室里,常有一种感觉——高处不胜寒。他常环顾全班叹之曰:你们都只会学习,但你们不会研究。”
也许正是这样的高处不胜寒,使林嘉文感觉能与之交流的人少之又少,他于是只好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历史的研究中去,研究得越深,对自己的封闭也就越深,他把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不满、对于自己对这种事情的无力改变深深地埋在心里。
2015年12月16日,在西安中学为他的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林嘉文开朗自信,无论是媒体提问,还是在座史学专家对他学术著作的褒或贬,他都应对自如,即使是对批评之语,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异样。与同龄人相比,他成熟、健谈、谦虚且彬彬有礼。接受着众人的赞美,林嘉文父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李裕民与林嘉文见过几次,对他的印象很好,对于他的书更是评价极高。李裕民说,他写的这两本书甚至超过了他某些博士生的水平。李裕民还评价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具有研究能力的作者”。李教授还鼓励他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念书,因为那里的师资、资料件、信息等方面条件都好。2015年夏天,林嘉文还参加了北大历史学系的夏令营,并因为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营员。
然而,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他成功的一面,却没看到他内心的痛苦。谁也不知道,这半年来,这个被人羡慕的孩子一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在研究历史之外,他情绪焦急烦躁,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父母带他去找著名的心理医生,此后,他一边接受心理咨询,一边吃药控制自己的病情。然而,心理医生的开导,对于林嘉文的作用似乎微乎其微,他觉得对方善于进行突发疾病的治疗,对于自己这种理智型的抑郁却没有什么效果。
林嘉文的父母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儿子已与他们渐行渐远,他虽然按时吃药,接受心理治疗,却在心底,抗拒着这一切。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是:吸濡之鱼在江湖。他的微信基本都与历史有关。就在2月23日,他还发了4条微信。2016年1月26日晚他发了一条微信:“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条微信是:“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林嘉文生命最后一刻在想些什么,也没有人预感到他会自杀,因为之前他一切都表现得如此正常,在2月23日开学时,他还和同学们一起打招呼开玩笑,甚至曾与之一起探讨过自杀的同学,也丝毫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异常,但2016年2月24日,他还是从自家楼上跳下。也许自杀的念头在他脑海中蓄谋已久,也许只是他一时冲动,我们都不得而知。
林嘉文离世消息曝光后,网络及微信圈中流传着疑似他的一份遗书,在这份写于23日名为“最后的话”的遗书中,林嘉文这样写道:“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这份被“新观察传媒”微信公众号及“学术大观察”微博发布的遗书上还这样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太爱出去跟别人骑自行车,其实是不够挂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种单身宅男才会有的饮食习惯了,不健康,且这种饮食习惯是对性格和责任心的投射,说明人活得浑浑噩噩。”“希望我的母亲能振作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一个志在过小日子的人,精神也会很脆弱,要学会找些东西依靠。金钱是可以依靠的,另外还有事业也可以支撑人……”
林嘉文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遗憾和思考。这个天才少年的精神生活,也许没有人能走进过,包括他的父母。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感到如此的寥落和寂寞,甚至他的两本书的版权,也赠给了他暗恋已久的同班少女。
那么,这个夺走少年生命的抑郁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抑郁症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一般而言,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某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表示,老师的期许、父母的希望、同学们私下的竞争,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当学生无法将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时,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林嘉文天资聪颖,在别人眼中似乎都认为学习对他而言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没什么可烦恼。殊不知,这样的他或许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压力——老师的厚望,希望他能再写出好的书籍;父母的期盼,孩子日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同学朋友学习的楷模,他一直都是最牛的,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而早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林嘉文就表示,《忧乐为天下》出版后的舆论反应完全合乎他的担忧——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不太欢迎别人年少成名,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顺理成章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这些或许也引发了他的抑郁症。但到底事实是怎样,我们现在也无从得知,而林嘉文的父母也不愿再勾起丧子之痛。
年仅1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而林嘉文却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名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过早离世,令人悲伤。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们对其选择不妄加评议,但发生了不幸,总有些需要反思的原因。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以后遇到他这样的天才少年,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不幸的事件,人们没法说“如果”。当初,专家及社会给出种种赞誉,对爱惜人才、提携青年的胸襟,值得敬重。不过,如果换一种角度,不在他18岁时高度赞扬他,而是在他80岁时告诉社会“他18岁时的见解就不同凡响”,也许更有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和媒体能克制住急切的欲望,学校和社会能那样冷静地等待吗?
在当今教育状态下,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开始有认识,但学校是否有能力消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并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类似林嘉文那种有特殊状态的学生,一般心理教师难以作有效辅导。传统的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导,难以缓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常见的那种“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往往未必有效;而医院的抗抑郁治疗,貌似也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
我们不太了解林嘉文内心的痛苦根源(有些原因人们已不可能知道),但努力减少悲剧的发生,我们还有许多事可以做。种种迹象说明,对学生,现在其实需要有更加专业、科学的心理教育与治疗。加强心理疏导,需要对学生状态有客观准确的评估,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编辑 / 杨世莹
高处不胜寒的“史学天才”
林嘉文出生在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家里环境相对宽松。他读小学期间,正是电视节目读史、讲史之风高涨的时候,家人在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时,他也跟着一起看。他曾在一两年的时间里,每天都早起观看《百家讲坛》。小学时他已经开始看《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著作。受到相关书籍影响,林嘉文在中学阶段开始研究民族史,并自学西夏文。通过网络,他和微博上活跃的史学界前辈交流探讨,搜读他们的著作,他对历史的表达如此深刻,以至跟他交流的前辈都以为他是个中年人。
此外,他还自学了文献学、目录学以及学术规范的知识,并开始大量阅读关于宋史的一手文献,例如《涑水记闻》《湘山野录》《墨庄漫录》等。他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主攻西夏史和宋史研究。“好在父母舍得花钱让我恣意买书,他们几乎从不给我设限,只要我想买书,他们都会答应,大大满足了我购置史料文献的需要。”对于儿子的早慧,父母很是欣慰,然而,他们同样有些困惑的是,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他和父母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不了解也听不懂他的历史,而儿子,似乎也对他们的生活颇有微词。那种平淡如流水的日常生活,谈起来,儿子总会有些不屑。
对于历史的兴趣与深入研究,让林嘉文小小年纪便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201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林嘉文就出版了第一本书《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该书洋洋洒洒30万字,以通俗的写法,从道家政治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文景之治。2015年年底,林嘉文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这两本书的出版,让林嘉文获得了“史学天才”的称号,并得到了史学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林嘉文就读的西安中学,学校把他当成标杆一样的人物让大家来学习。学习好,小小年纪就出了专著,还上了电视,他成了同学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作为重点班的学生,林嘉文各科成绩都不错。历史老师和林嘉文亦师亦友,有时临近下课,还会留出几分钟,让林嘉文上台讲一会儿。但他讲得太学术了,同学们能听懂的不多。在同学们眼中,林嘉文有些清高,不合群,也不爱打扫卫生。和学校对他的推崇不同,同学们对于林嘉文总有一种距离感,觉得小小年纪的他研究那么深的学问,怎么都透着一丝怪异。林嘉文的一位好友说,林嘉文曾和他探讨过自杀的问题。“他说自己坐在教室里,常有一种感觉——高处不胜寒。他常环顾全班叹之曰:你们都只会学习,但你们不会研究。”
也许正是这样的高处不胜寒,使林嘉文感觉能与之交流的人少之又少,他于是只好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历史的研究中去,研究得越深,对自己的封闭也就越深,他把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不满、对于自己对这种事情的无力改变深深地埋在心里。
2015年12月16日,在西安中学为他的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林嘉文开朗自信,无论是媒体提问,还是在座史学专家对他学术著作的褒或贬,他都应对自如,即使是对批评之语,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异样。与同龄人相比,他成熟、健谈、谦虚且彬彬有礼。接受着众人的赞美,林嘉文父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李裕民与林嘉文见过几次,对他的印象很好,对于他的书更是评价极高。李裕民说,他写的这两本书甚至超过了他某些博士生的水平。李裕民还评价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具有研究能力的作者”。李教授还鼓励他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念书,因为那里的师资、资料件、信息等方面条件都好。2015年夏天,林嘉文还参加了北大历史学系的夏令营,并因为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营员。
早慧的心装不下太多愁
然而,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他成功的一面,却没看到他内心的痛苦。谁也不知道,这半年来,这个被人羡慕的孩子一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在研究历史之外,他情绪焦急烦躁,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父母带他去找著名的心理医生,此后,他一边接受心理咨询,一边吃药控制自己的病情。然而,心理医生的开导,对于林嘉文的作用似乎微乎其微,他觉得对方善于进行突发疾病的治疗,对于自己这种理智型的抑郁却没有什么效果。
林嘉文的父母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儿子已与他们渐行渐远,他虽然按时吃药,接受心理治疗,却在心底,抗拒着这一切。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是:吸濡之鱼在江湖。他的微信基本都与历史有关。就在2月23日,他还发了4条微信。2016年1月26日晚他发了一条微信:“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条微信是:“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林嘉文生命最后一刻在想些什么,也没有人预感到他会自杀,因为之前他一切都表现得如此正常,在2月23日开学时,他还和同学们一起打招呼开玩笑,甚至曾与之一起探讨过自杀的同学,也丝毫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异常,但2016年2月24日,他还是从自家楼上跳下。也许自杀的念头在他脑海中蓄谋已久,也许只是他一时冲动,我们都不得而知。
林嘉文离世消息曝光后,网络及微信圈中流传着疑似他的一份遗书,在这份写于23日名为“最后的话”的遗书中,林嘉文这样写道:“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这份被“新观察传媒”微信公众号及“学术大观察”微博发布的遗书上还这样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太爱出去跟别人骑自行车,其实是不够挂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种单身宅男才会有的饮食习惯了,不健康,且这种饮食习惯是对性格和责任心的投射,说明人活得浑浑噩噩。”“希望我的母亲能振作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一个志在过小日子的人,精神也会很脆弱,要学会找些东西依靠。金钱是可以依靠的,另外还有事业也可以支撑人……”
林嘉文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遗憾和思考。这个天才少年的精神生活,也许没有人能走进过,包括他的父母。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感到如此的寥落和寂寞,甚至他的两本书的版权,也赠给了他暗恋已久的同班少女。
抑郁少年陨落的遗憾与思考
那么,这个夺走少年生命的抑郁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抑郁症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一般而言,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某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表示,老师的期许、父母的希望、同学们私下的竞争,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当学生无法将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时,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林嘉文天资聪颖,在别人眼中似乎都认为学习对他而言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没什么可烦恼。殊不知,这样的他或许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压力——老师的厚望,希望他能再写出好的书籍;父母的期盼,孩子日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同学朋友学习的楷模,他一直都是最牛的,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而早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林嘉文就表示,《忧乐为天下》出版后的舆论反应完全合乎他的担忧——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不太欢迎别人年少成名,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顺理成章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这些或许也引发了他的抑郁症。但到底事实是怎样,我们现在也无从得知,而林嘉文的父母也不愿再勾起丧子之痛。
年仅1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而林嘉文却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名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过早离世,令人悲伤。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们对其选择不妄加评议,但发生了不幸,总有些需要反思的原因。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以后遇到他这样的天才少年,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不幸的事件,人们没法说“如果”。当初,专家及社会给出种种赞誉,对爱惜人才、提携青年的胸襟,值得敬重。不过,如果换一种角度,不在他18岁时高度赞扬他,而是在他80岁时告诉社会“他18岁时的见解就不同凡响”,也许更有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和媒体能克制住急切的欲望,学校和社会能那样冷静地等待吗?
在当今教育状态下,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开始有认识,但学校是否有能力消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并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类似林嘉文那种有特殊状态的学生,一般心理教师难以作有效辅导。传统的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导,难以缓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常见的那种“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往往未必有效;而医院的抗抑郁治疗,貌似也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
我们不太了解林嘉文内心的痛苦根源(有些原因人们已不可能知道),但努力减少悲剧的发生,我们还有许多事可以做。种种迹象说明,对学生,现在其实需要有更加专业、科学的心理教育与治疗。加强心理疏导,需要对学生状态有客观准确的评估,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编辑 / 杨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