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好的现象:学生的重点疑惑不点拨,问题的漫无边际不集中,还有的将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理念表象化,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予归纳,不提示学生的方法和过程,不导回偏离主题的思维。这种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缺失的是教师价值引领、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
那么,数学课堂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实现我们老师追求的和谐课堂呢?
一、该简单就简单
我们的数学课需要简单!那么怎样让数学课上简单?其实也很容易,只要做到两点:
1.正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
把一堂课上简单,首先得找准重点与难点,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高效达成教学任务。苏教版教材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显示”上比原有的教材和别的教材来得更为显现。这为每个教师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对新教师帮助更大。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内容为例。教材上茄子老师首先出示问题:“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点明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认识长、正方形,接下来通过折纸来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点明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豆荚老师说:“用16个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正方形吗?”点明本课的难点。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教材这样安排,教师就能很容易地抓住重、难点,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地开展。
2.教学流程要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教学流程是一节课核心,教学目标能否很好地实现关键要有好的教学流程。所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如何组织、如何实施,都得进行通盘考虑,做到教学层次分明、一气呵成。苏教版教材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几乎每个教学内容,如何教、如何练、如何渗透、如何强化等等教材都作了巧妙的设计。
二、该讲究方法要讲究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都会在练习巩固题中设计这样一组题:。许多老师处理这题的方法是指名口答,并说出填写的依据,第三题让更多的学生说说答案,仅此而已。但优秀的老师是这样使用这一教学资源。
先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三题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学生回答第1、2题后,采用游戏、考的方式进行练习,出现了下面精彩的片断: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齐答)喜欢!(兴奋)
师:第3题我想采用游戏的方法练习,具体做法是:我说分子,你们说分母,我说分母,你们说分子,看谁最爱动脑筋。说好了,我先考你们,过会儿你们再考我。
此时,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很快地考完了老师出的几道题。这时,有学生要求道:“老师,该让我们考你了。”老师点头同意,并说:“考我没意见,不过我有一个建议,出一题必须自己有标准答案。”“好!”全体学生一致赞同。
生:分子是96。 师:分子能填96?(一副惊讶的样子)
全体学生笑,并动笔快速算起来,都想帮老师解围。又有几名学生出题,在众学生的帮助下,老师一道题未做却顺利过关。游戏到此并未结束,老师又说:“刚才你们出的几道题太简单了,难得有这么一次考我的机会,今天看谁最会动脑,出一题难住我。”话音刚落,有的学生独立思考,有的小组合作。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分子填1000。 师:你有标准答案吗?
生:有。师:不要告诉我(一副认真的样子),12乘几得1000呢?1000除以12,商不是整数,找不到这个整数,分母24乘几呀?大家帮帮我!(课堂一片哗然,讨论声不绝于耳)
有1只小手高高举起,生:老师,分母填2000,你看12/24,分母是分子的2倍,她就等于,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1000,就是,实际上还是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不过要拐个弯。
话音刚落,全体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不仅是送给这位小朋友,而且是送给这位富有创造性方法的老师。这位老师以一道开放题为平台,以“考”为抓手,以师生的平等为纽带,把学生的问题一次次的抛给学生,表面上是学生考老师,实际上是学生考学生。这种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创新成为现实,让课堂变得鲜活。
三、该“粗糙”的要“粗糙”
这里所说的“粗糙”是指教学设计的“粗糙”。如果一节课教师预先设计的活动“粗细”有别,那么学生思维的强度一定会存在明显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粗糙”一点,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挑战。设计“粗糙”一点,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细,问题涵盖的面不要太窄,对教学的控制不要太苛求。设计“粗糙”一点,不是说不要精心设计。如何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精心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表现以及调控的策略都是要预先考虑的。
四、该放手的就放手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当教圆的画法时教师在讲台上拿着圆规,边讲解边示范如何画圆。这种方法是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很显然,这种教法,学生是依葫芦画瓢,有可能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海安支教王教师不是教学生画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画圆。“同学们,你能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吗?”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有的先用圆规量出半径后确定圆心画圆;有的先确定圆心,量出3厘米的半径后再画圆。教师该放手的要大胆放手,这种放手,不是放任自流,是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走”,在行走的過程中强健“肌肉”,坚硬“骨骼”。
五、该探究的才探究
一位教师教学《厘米、分米的认识》,提问:“刚才我们通过测量知道课桌高70厘米(板书70厘米),你想对70厘米说些什么?”这位教师原本想启发学生说出厘米和分米的关系,70厘米就是7分米。可学生偏不“上当”,于是说了些“70厘米太高、太矮”等与主旨无关的话。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新课程背景下所有知识都要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吗?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创造一样。”因此,教师不滥打探究牌,该探究的才探究,让探究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也许这样的数学课堂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才是我们老师追求的和谐课堂。
那么,数学课堂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实现我们老师追求的和谐课堂呢?
一、该简单就简单
我们的数学课需要简单!那么怎样让数学课上简单?其实也很容易,只要做到两点:
1.正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
把一堂课上简单,首先得找准重点与难点,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高效达成教学任务。苏教版教材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显示”上比原有的教材和别的教材来得更为显现。这为每个教师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对新教师帮助更大。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内容为例。教材上茄子老师首先出示问题:“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点明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认识长、正方形,接下来通过折纸来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点明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豆荚老师说:“用16个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正方形吗?”点明本课的难点。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教材这样安排,教师就能很容易地抓住重、难点,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地开展。
2.教学流程要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教学流程是一节课核心,教学目标能否很好地实现关键要有好的教学流程。所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如何组织、如何实施,都得进行通盘考虑,做到教学层次分明、一气呵成。苏教版教材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几乎每个教学内容,如何教、如何练、如何渗透、如何强化等等教材都作了巧妙的设计。
二、该讲究方法要讲究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都会在练习巩固题中设计这样一组题:。许多老师处理这题的方法是指名口答,并说出填写的依据,第三题让更多的学生说说答案,仅此而已。但优秀的老师是这样使用这一教学资源。
先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三题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学生回答第1、2题后,采用游戏、考的方式进行练习,出现了下面精彩的片断: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齐答)喜欢!(兴奋)
师:第3题我想采用游戏的方法练习,具体做法是:我说分子,你们说分母,我说分母,你们说分子,看谁最爱动脑筋。说好了,我先考你们,过会儿你们再考我。
此时,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很快地考完了老师出的几道题。这时,有学生要求道:“老师,该让我们考你了。”老师点头同意,并说:“考我没意见,不过我有一个建议,出一题必须自己有标准答案。”“好!”全体学生一致赞同。
生:分子是96。 师:分子能填96?(一副惊讶的样子)
全体学生笑,并动笔快速算起来,都想帮老师解围。又有几名学生出题,在众学生的帮助下,老师一道题未做却顺利过关。游戏到此并未结束,老师又说:“刚才你们出的几道题太简单了,难得有这么一次考我的机会,今天看谁最会动脑,出一题难住我。”话音刚落,有的学生独立思考,有的小组合作。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分子填1000。 师:你有标准答案吗?
生:有。师:不要告诉我(一副认真的样子),12乘几得1000呢?1000除以12,商不是整数,找不到这个整数,分母24乘几呀?大家帮帮我!(课堂一片哗然,讨论声不绝于耳)
有1只小手高高举起,生:老师,分母填2000,你看12/24,分母是分子的2倍,她就等于,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1000,就是,实际上还是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不过要拐个弯。
话音刚落,全体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不仅是送给这位小朋友,而且是送给这位富有创造性方法的老师。这位老师以一道开放题为平台,以“考”为抓手,以师生的平等为纽带,把学生的问题一次次的抛给学生,表面上是学生考老师,实际上是学生考学生。这种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创新成为现实,让课堂变得鲜活。
三、该“粗糙”的要“粗糙”
这里所说的“粗糙”是指教学设计的“粗糙”。如果一节课教师预先设计的活动“粗细”有别,那么学生思维的强度一定会存在明显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粗糙”一点,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挑战。设计“粗糙”一点,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细,问题涵盖的面不要太窄,对教学的控制不要太苛求。设计“粗糙”一点,不是说不要精心设计。如何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精心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表现以及调控的策略都是要预先考虑的。
四、该放手的就放手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当教圆的画法时教师在讲台上拿着圆规,边讲解边示范如何画圆。这种方法是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很显然,这种教法,学生是依葫芦画瓢,有可能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海安支教王教师不是教学生画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画圆。“同学们,你能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吗?”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有的先用圆规量出半径后确定圆心画圆;有的先确定圆心,量出3厘米的半径后再画圆。教师该放手的要大胆放手,这种放手,不是放任自流,是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走”,在行走的過程中强健“肌肉”,坚硬“骨骼”。
五、该探究的才探究
一位教师教学《厘米、分米的认识》,提问:“刚才我们通过测量知道课桌高70厘米(板书70厘米),你想对70厘米说些什么?”这位教师原本想启发学生说出厘米和分米的关系,70厘米就是7分米。可学生偏不“上当”,于是说了些“70厘米太高、太矮”等与主旨无关的话。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新课程背景下所有知识都要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吗?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创造一样。”因此,教师不滥打探究牌,该探究的才探究,让探究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也许这样的数学课堂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才是我们老师追求的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