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全域性竞争不断加剧,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教育焦虑度越来越高,超前教育愈演愈烈,不知不觉间,家长们都陷入这场集体博弈之中,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增加获胜的筹码。可以说,超前教育已从少数人的游戏演变成了从众性的疯狂。
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社会的焦虑辐射到了教育领域,其实教育的焦虑不是同样辐射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吗?超前教育的背后是成才焦虑,是教育焦虑的一种直接体现,这已经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更牵扯出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中年危机、离婚率上升、青少年抑郁甚至自杀,等等。超前教育,让孩子痛、家长痛,更成了社会的痛点。
“抢跑”的滋味好受吗?为“抢跑”所付出的代价值得吗?“抢跑”真的就能“领跑”吗?让我们倾听来自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声音。
孩子说
我不想让妈妈生气
(言言,女孩,9岁)
其实我不愿意上那么难的奥数课,但妈妈总是说“别人都在学,咱不能落下”,我不想让妈妈生气,只好硬着头皮去学。我希望周末能少点课外班,我想让爸爸妈妈陪我去看电影,或者去公园散散步也行啊,虽然我家小区马路对面就是公园,但我已经好久没去过了。
我似乎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涛涛,男孩,12岁)
我今年上初一,刚刚过去的暑假,妈妈给我报了初一数学、语文和初二物理,让我提前预习。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超前教育”,我觉得不是特别超前,从难度上来说还可以接受,而且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因为从小学开始,每个寒暑假我都要提前学习下个学期的课程。但令我苦恼的是,整个假期没有几天是没课的,有种根本没放假的感觉。尤其是小升初这个暑假,我的好多朋友都是非常轻松的,还有的出去度假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真的很羡慕。
季杨杨就是我的影子
(天天,男孩,14岁)
我享受过超前教育带来的“泡沫优势”,也遭遇了超前教育带来的伤痛。小时候,因为奶奶是退休教师,爸妈以“为我好”的名义将我寄养在奶奶家,周末才接我回家。我三岁时就会背上百首唐诗,都是奶奶教的,她常让我背唐诗给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听,因此我变得小有名气。上学后,也是奶奶给我辅导功课,我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上初中后,由于学校离奶奶家太远,我搬回了自己家。我觉得很不适应,跟爸妈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放学后多半是在自己房间学习。进入青春期,有心事也不愿和他们沟通。因为心事过重,我的成绩开始下滑,我感觉自己像失去了引擎,没了动力。最近看到热播剧《小欢喜》里的季杨杨,我恍惚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惜我的爸妈没有他的爸妈那么开明。我想对爸妈说:“我的成长需要你们的陪伴,需要你们的包容。”
家长说
●撑不起的中年危机
(张女士,公司职员,女儿10岁)
我在农村长大,父母不怎么懂教育。我自己没什么特长,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现在从事一份普通工作,也不大稳定,生活压力特别大。我就想,不能让孩子像我这样,所以一当妈,我就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每一步都希望孩子能走在前面,尽我所能给她最好的。因为进优质公办园很难,从孩子两岁我就带她上公办园的周末亲子班,所谓“占坑儿”;为了幼升小平稳过渡,“幼小衔接”班更是早早就报上了,我想早学总比不学强;孩子四岁开始,为了培养她的才艺,给她报了绘画、舞蹈、小主持人等兴趣班,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自带光芒的人。
我女儿性格偏内向,小时候对我的安排没什么异议,我报什么课她就上什么。但从四年级开始,我发现她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学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好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做着一种无声的反抗。我白天疲于工作,晚上还要辅导她学习,而且孩子不上进的表现总是分分钟就能点燃我的脾气。雪上加霜的是,孩子的爸爸总是护着她,常因此跟我闹别扭,家庭矛盾不断升级,我真觉得有点心力交瘁,生活笼罩在“中年危机”的焦虑中。
●伤不起的偏科
(朱先生,国企员工,女儿11岁)
由于工作相对轻松,從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就一直负责辅导女儿学习。因为我是学理工科的,所以在教育女儿时无意中就偏向了数学、科学。女儿可能也遗传了我的基因,特别喜欢学数学,小学三年级时就已经学完了整个小学的数学教材,以及要到初中才学的负数加减乘除运算,甚至开始接触微积分。女儿的数学成绩从来都是满分。但问题出现在了偏科,女儿对语文学习不“感冒”,低年级阶段还不怎么明显,到了五年级,课外阅读比重大幅增加,作文在考试中更是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她的语文成绩一再下滑。纵然有数学的优势在,但由于小学数学相对容易,分数很难拉开档次,她数语外三科总成绩在班里也就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还有一年就要小升初,我们现在把主要时间都放在了语文和英语学习上,希望能改善偏科的问题。
●经不起的碾压
(杜女士,教师,儿子13岁)
关于超前教育,在儿子小学阶段我是深信不疑的。我是小学语文教师,身边有很多优质师资,所以从上小学开始我就让儿子始终提前学两个年级的知识。儿子也蛮享受在学校里总被老师表扬的感觉。整个小学阶段,我把他的课外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后带他去上各科尖子班,还有快速阅读、超强记忆等课程,基本都是8点半以后才回到家,再写各科作业,几乎每晚都在10点半以后睡觉。周末,是雷打不动的钢琴课、国画课和击剑课。儿子很争气,小学五年级时获得奥数竞赛全国二等奖,英语也获得了当地“小外”(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免考资格,国画考过了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水平考试的九级(最高级),俨然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身边的同事、朋友对我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都羡慕不已,常常向我“取经”。
小升初,儿子以292分(满分300)考取了当地一所知名中学。因为这所中学录取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到了那儿,儿子就不是特别拔尖儿的了。没了小学时的那种优越感,他自信心受挫,在初一升初二的期末考试中甚至考到了班级后十名,这让我倍感意外。整个暑假,我一直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从开始就是错的。刚过去的暑假里我没有强迫儿子上各种补习班,我想尝试换种方法引导他,祈祷“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老师说
“良苦用心”可能成为问题之源
(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学校教师 王菲)
教育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超前教育”就是这种焦虑的一种反映。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是支持“超前教育”的家长笃信不疑的“真理”。以我所教授的一年级学生中几个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为例,家长担心幼小衔接困难,希望孩子升入小学后在学习上如鱼得水、拔得头筹,因此提早让孩子学习识字、拼音、算数、英语等方面的知识。
小一刚开始时,这些孩子对知识确实掌握得很快,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尤其是入学前识字量较大的孩子,在朗诵、写话等方面也相对突出。但随着学习的展开和深入,一些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某天,英语老师向我反映小A在英语课上压根不听。经了解,原来幼儿园时家长就给小A报了英语辅导班,定期还有外教课,所以他觉得学校英语课太简单、没意思。这个例子恰恰反映了超前教育可能带来的弊端,孩子失去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和熱情,而且是倾听的习惯、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家长把不满3岁的孩子送到早教班或幼儿园,可这样的“良苦用心”却可能成为问题之源。我的班上有几个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基本都是早早被送去幼儿园的。我认为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问题,家长本想让孩子尽早独立,却未意识到,越小的孩子越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对于孩子(特别是学前儿童)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激发探索求知的兴趣比提早学习知识重要得多,因为这些才是促使孩子不断向上生长的能量。
我们偏离了超前教育的本意
(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退休教师 齐英)
超前教育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我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感触来说,我觉得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一是超前教育滋生孩子的优越感。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入学前不仅会加减计算,还会乘法计算。一进学校,大家都称他为“神童”。他也觉得自己很牛,上课从不认真听讲,后来发展到只会计算,对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算理算法一概不懂,学习成绩由此下降,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创伤。父母也觉得孩子不争气,对孩子失去了信心。
二是超前教育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孩子在小小年纪,竟学习这个年纪所不能承受的内容,生活节奏比成人还快,压力比成人还大。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孩子谈学色变、望学生畏,这样的超前教育对孩子有用吗?
三是超前教育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超前教育的兴起,让家长累、孩子烦,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几经谈判,家长成了“胜利者”,大把的钱花在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赢得了面子,失掉了银子,孩子失去了接触自然的机会,这种超前教育对孩子有利吗?
超前教育没有问题,只是我们偏离了它的本意。今天我们谈超前教育,更多谈的是利弊。正确的超前教育并不是对孩子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提前打好接受知识的基础,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教育应因人而异,孩子的成长应顺应其个性,慢慢雕琢。
关于超前教育,想将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中的一段话送给今天的家长:“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社会的焦虑辐射到了教育领域,其实教育的焦虑不是同样辐射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吗?超前教育的背后是成才焦虑,是教育焦虑的一种直接体现,这已经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更牵扯出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中年危机、离婚率上升、青少年抑郁甚至自杀,等等。超前教育,让孩子痛、家长痛,更成了社会的痛点。
“抢跑”的滋味好受吗?为“抢跑”所付出的代价值得吗?“抢跑”真的就能“领跑”吗?让我们倾听来自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声音。
孩子说
我不想让妈妈生气
(言言,女孩,9岁)
其实我不愿意上那么难的奥数课,但妈妈总是说“别人都在学,咱不能落下”,我不想让妈妈生气,只好硬着头皮去学。我希望周末能少点课外班,我想让爸爸妈妈陪我去看电影,或者去公园散散步也行啊,虽然我家小区马路对面就是公园,但我已经好久没去过了。
我似乎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涛涛,男孩,12岁)
我今年上初一,刚刚过去的暑假,妈妈给我报了初一数学、语文和初二物理,让我提前预习。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超前教育”,我觉得不是特别超前,从难度上来说还可以接受,而且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因为从小学开始,每个寒暑假我都要提前学习下个学期的课程。但令我苦恼的是,整个假期没有几天是没课的,有种根本没放假的感觉。尤其是小升初这个暑假,我的好多朋友都是非常轻松的,还有的出去度假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真的很羡慕。
季杨杨就是我的影子
(天天,男孩,14岁)
我享受过超前教育带来的“泡沫优势”,也遭遇了超前教育带来的伤痛。小时候,因为奶奶是退休教师,爸妈以“为我好”的名义将我寄养在奶奶家,周末才接我回家。我三岁时就会背上百首唐诗,都是奶奶教的,她常让我背唐诗给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听,因此我变得小有名气。上学后,也是奶奶给我辅导功课,我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上初中后,由于学校离奶奶家太远,我搬回了自己家。我觉得很不适应,跟爸妈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放学后多半是在自己房间学习。进入青春期,有心事也不愿和他们沟通。因为心事过重,我的成绩开始下滑,我感觉自己像失去了引擎,没了动力。最近看到热播剧《小欢喜》里的季杨杨,我恍惚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惜我的爸妈没有他的爸妈那么开明。我想对爸妈说:“我的成长需要你们的陪伴,需要你们的包容。”
家长说
●撑不起的中年危机
(张女士,公司职员,女儿10岁)
我在农村长大,父母不怎么懂教育。我自己没什么特长,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现在从事一份普通工作,也不大稳定,生活压力特别大。我就想,不能让孩子像我这样,所以一当妈,我就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每一步都希望孩子能走在前面,尽我所能给她最好的。因为进优质公办园很难,从孩子两岁我就带她上公办园的周末亲子班,所谓“占坑儿”;为了幼升小平稳过渡,“幼小衔接”班更是早早就报上了,我想早学总比不学强;孩子四岁开始,为了培养她的才艺,给她报了绘画、舞蹈、小主持人等兴趣班,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自带光芒的人。
我女儿性格偏内向,小时候对我的安排没什么异议,我报什么课她就上什么。但从四年级开始,我发现她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学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好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做着一种无声的反抗。我白天疲于工作,晚上还要辅导她学习,而且孩子不上进的表现总是分分钟就能点燃我的脾气。雪上加霜的是,孩子的爸爸总是护着她,常因此跟我闹别扭,家庭矛盾不断升级,我真觉得有点心力交瘁,生活笼罩在“中年危机”的焦虑中。
●伤不起的偏科
(朱先生,国企员工,女儿11岁)
由于工作相对轻松,從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就一直负责辅导女儿学习。因为我是学理工科的,所以在教育女儿时无意中就偏向了数学、科学。女儿可能也遗传了我的基因,特别喜欢学数学,小学三年级时就已经学完了整个小学的数学教材,以及要到初中才学的负数加减乘除运算,甚至开始接触微积分。女儿的数学成绩从来都是满分。但问题出现在了偏科,女儿对语文学习不“感冒”,低年级阶段还不怎么明显,到了五年级,课外阅读比重大幅增加,作文在考试中更是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她的语文成绩一再下滑。纵然有数学的优势在,但由于小学数学相对容易,分数很难拉开档次,她数语外三科总成绩在班里也就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还有一年就要小升初,我们现在把主要时间都放在了语文和英语学习上,希望能改善偏科的问题。
●经不起的碾压
(杜女士,教师,儿子13岁)
关于超前教育,在儿子小学阶段我是深信不疑的。我是小学语文教师,身边有很多优质师资,所以从上小学开始我就让儿子始终提前学两个年级的知识。儿子也蛮享受在学校里总被老师表扬的感觉。整个小学阶段,我把他的课外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后带他去上各科尖子班,还有快速阅读、超强记忆等课程,基本都是8点半以后才回到家,再写各科作业,几乎每晚都在10点半以后睡觉。周末,是雷打不动的钢琴课、国画课和击剑课。儿子很争气,小学五年级时获得奥数竞赛全国二等奖,英语也获得了当地“小外”(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免考资格,国画考过了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水平考试的九级(最高级),俨然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身边的同事、朋友对我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都羡慕不已,常常向我“取经”。
小升初,儿子以292分(满分300)考取了当地一所知名中学。因为这所中学录取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到了那儿,儿子就不是特别拔尖儿的了。没了小学时的那种优越感,他自信心受挫,在初一升初二的期末考试中甚至考到了班级后十名,这让我倍感意外。整个暑假,我一直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从开始就是错的。刚过去的暑假里我没有强迫儿子上各种补习班,我想尝试换种方法引导他,祈祷“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老师说
“良苦用心”可能成为问题之源
(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学校教师 王菲)
教育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超前教育”就是这种焦虑的一种反映。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是支持“超前教育”的家长笃信不疑的“真理”。以我所教授的一年级学生中几个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为例,家长担心幼小衔接困难,希望孩子升入小学后在学习上如鱼得水、拔得头筹,因此提早让孩子学习识字、拼音、算数、英语等方面的知识。
小一刚开始时,这些孩子对知识确实掌握得很快,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尤其是入学前识字量较大的孩子,在朗诵、写话等方面也相对突出。但随着学习的展开和深入,一些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某天,英语老师向我反映小A在英语课上压根不听。经了解,原来幼儿园时家长就给小A报了英语辅导班,定期还有外教课,所以他觉得学校英语课太简单、没意思。这个例子恰恰反映了超前教育可能带来的弊端,孩子失去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和熱情,而且是倾听的习惯、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家长把不满3岁的孩子送到早教班或幼儿园,可这样的“良苦用心”却可能成为问题之源。我的班上有几个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基本都是早早被送去幼儿园的。我认为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问题,家长本想让孩子尽早独立,却未意识到,越小的孩子越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对于孩子(特别是学前儿童)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激发探索求知的兴趣比提早学习知识重要得多,因为这些才是促使孩子不断向上生长的能量。
我们偏离了超前教育的本意
(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退休教师 齐英)
超前教育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我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感触来说,我觉得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一是超前教育滋生孩子的优越感。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入学前不仅会加减计算,还会乘法计算。一进学校,大家都称他为“神童”。他也觉得自己很牛,上课从不认真听讲,后来发展到只会计算,对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算理算法一概不懂,学习成绩由此下降,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创伤。父母也觉得孩子不争气,对孩子失去了信心。
二是超前教育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孩子在小小年纪,竟学习这个年纪所不能承受的内容,生活节奏比成人还快,压力比成人还大。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孩子谈学色变、望学生畏,这样的超前教育对孩子有用吗?
三是超前教育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超前教育的兴起,让家长累、孩子烦,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几经谈判,家长成了“胜利者”,大把的钱花在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赢得了面子,失掉了银子,孩子失去了接触自然的机会,这种超前教育对孩子有利吗?
超前教育没有问题,只是我们偏离了它的本意。今天我们谈超前教育,更多谈的是利弊。正确的超前教育并不是对孩子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提前打好接受知识的基础,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教育应因人而异,孩子的成长应顺应其个性,慢慢雕琢。
关于超前教育,想将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中的一段话送给今天的家长:“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