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辽宁省作为全国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根据1992~2012 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水稻及粮食作物的相关生产数据,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选取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对辽宁省水稻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度与分析,从市级层面对现阶段辽宁省水稻生产的不同优势主产区进行了科学划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辽宁;水稻生产;区域优势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7-09603-02
辽宁省位于我国松辽平原中南部,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水稻种植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1]。作为全国优质粳稻生产基地,辽宁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辽宁大米因其外形晶莹饱满、粒形完整、清香浓郁、筋道滑腻、口感极佳等优点,在国内外大米消费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认知度。2012年辽宁省水稻生产总量达到了507.8万t,播种面积达到了66.18万hm2,分别占全省粮食生产总量的24.53%和20.57%,成为辽宁省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远远高于小麦、大豆、高粱、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2]。因此,全面把握辽宁水稻生产的空间布局结构,深入分析各地区在水稻生产比较优势上的相对差距,从而促进水稻生产的合理优化布局,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于推动辽宁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辽宁省水稻生产空间布局状况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辽宁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3]。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协调各部门力量,逐步加大了对于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得辽宁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功实现了由量的提升到质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4]。特别是近年来,辽宁水稻生产的区域空间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调整。2012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水稻生产排名前5位的地区依次为沈阳市、盘锦市、营口市、铁岭市、辽阳市,水稻产量合计占到了全省水稻总产量的64.57%。通过利用市场集中度指标CRn来对辽宁省的水稻生产集中度情况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1992~2012年,CR1、CR3、CR5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微降,说明辽宁省水稻生产的集中程度整体上处于一种区域逐步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图1)。2012年水稻产量排名前1位、前3位、前5位的水稻生产地级市的产量合计占全省水稻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0.78%、48.11%和6457%,分别比1992年下降了16.30%、9.19%和10.04%。
2 辽宁水稻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2.1 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业生产层面比较优势的测定通常采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2种方法。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指标的科学性,该研究选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来对辽宁省水稻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情况进行测度与分析[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是通过对生产的结果进行分析来逆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包括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
2.1.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该项测度指标主要是从生产规模化程度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内作物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
(1)从辽宁省各个地区水稻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方面来看,具有强绝对优势的地区仅有沈阳市(1.55)和盘锦市(118),而其他12个地级市水稻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值则均小于0.90,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
(2)从辽宁省各个地区水稻生产的产出效率程度方面来看,具有强绝对优势的地区仅有朝阳市(1.13),具有弱绝对优势的地区有锦州市(1.02)和营口市(1.02),具有弱绝对劣势的地区有大连市(0.97)、丹东市(0.97)、鞍山市(0.94)、阜新市(0.94)、葫芦岛市(0.94)和沈阳市(0.91),而抚顺市、本溪市、辽阳市、营口市、盘锦市和铁岭市等6个地区的水稻生产则均小于0.90,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
(3)综合考虑规模化程度和产出效率程度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计算得出辽宁省各个地区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其中,沈阳市(1.18)具有强绝对优势,盘锦市(0.97)具有弱绝对优势,而其他12个地级市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则均小于0.90,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
3 结论与建议
辽宁省水稻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依次是沈阳市和盘锦市,这也是现阶段辽宁省水稻生产最主要的2大主产区。2012年沈阳市和盘锦市的水稻产量合计达到了2011万t,占当年辽宁省水稻总产量的48.15%。未来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应该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补贴、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该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玉米生产的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从而有效保障辽宁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水稻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反映该地区水稻相对于其他粮食作物的整体产出水平。因此,以朝阳市、锦州市、营口市、大连市、丹东市、鞍山市、阜新市、葫芦岛市为代表的水稻生产效率强绝对优势、弱绝对优势和弱绝对劣势地区,虽然由于受到当地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条件的发展限制,在水稻的规模化生产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可以充分发挥其相对于本地区其他粮食作物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加之政府在水稻品种更新改良、水稻高效种植技术推广与应用、稻谷生产与深加工、水稻市场流通等支农惠农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提高种植水稻的成本收益率水平,从而使水稻生产发展成为该地区粮食生产的主导产业之一[7]。
关键词 辽宁;水稻生产;区域优势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7-09603-02
辽宁省位于我国松辽平原中南部,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水稻种植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1]。作为全国优质粳稻生产基地,辽宁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辽宁大米因其外形晶莹饱满、粒形完整、清香浓郁、筋道滑腻、口感极佳等优点,在国内外大米消费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认知度。2012年辽宁省水稻生产总量达到了507.8万t,播种面积达到了66.18万hm2,分别占全省粮食生产总量的24.53%和20.57%,成为辽宁省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远远高于小麦、大豆、高粱、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2]。因此,全面把握辽宁水稻生产的空间布局结构,深入分析各地区在水稻生产比较优势上的相对差距,从而促进水稻生产的合理优化布局,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于推动辽宁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辽宁省水稻生产空间布局状况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辽宁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3]。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协调各部门力量,逐步加大了对于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得辽宁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功实现了由量的提升到质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4]。特别是近年来,辽宁水稻生产的区域空间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调整。2012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水稻生产排名前5位的地区依次为沈阳市、盘锦市、营口市、铁岭市、辽阳市,水稻产量合计占到了全省水稻总产量的64.57%。通过利用市场集中度指标CRn来对辽宁省的水稻生产集中度情况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1992~2012年,CR1、CR3、CR5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微降,说明辽宁省水稻生产的集中程度整体上处于一种区域逐步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图1)。2012年水稻产量排名前1位、前3位、前5位的水稻生产地级市的产量合计占全省水稻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0.78%、48.11%和6457%,分别比1992年下降了16.30%、9.19%和10.04%。
2 辽宁水稻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2.1 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业生产层面比较优势的测定通常采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2种方法。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指标的科学性,该研究选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来对辽宁省水稻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情况进行测度与分析[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是通过对生产的结果进行分析来逆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包括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
2.1.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该项测度指标主要是从生产规模化程度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内作物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
(1)从辽宁省各个地区水稻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方面来看,具有强绝对优势的地区仅有沈阳市(1.55)和盘锦市(118),而其他12个地级市水稻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值则均小于0.90,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
(2)从辽宁省各个地区水稻生产的产出效率程度方面来看,具有强绝对优势的地区仅有朝阳市(1.13),具有弱绝对优势的地区有锦州市(1.02)和营口市(1.02),具有弱绝对劣势的地区有大连市(0.97)、丹东市(0.97)、鞍山市(0.94)、阜新市(0.94)、葫芦岛市(0.94)和沈阳市(0.91),而抚顺市、本溪市、辽阳市、营口市、盘锦市和铁岭市等6个地区的水稻生产则均小于0.90,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
(3)综合考虑规模化程度和产出效率程度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计算得出辽宁省各个地区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其中,沈阳市(1.18)具有强绝对优势,盘锦市(0.97)具有弱绝对优势,而其他12个地级市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则均小于0.90,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
3 结论与建议
辽宁省水稻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依次是沈阳市和盘锦市,这也是现阶段辽宁省水稻生产最主要的2大主产区。2012年沈阳市和盘锦市的水稻产量合计达到了2011万t,占当年辽宁省水稻总产量的48.15%。未来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应该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补贴、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该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玉米生产的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从而有效保障辽宁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水稻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反映该地区水稻相对于其他粮食作物的整体产出水平。因此,以朝阳市、锦州市、营口市、大连市、丹东市、鞍山市、阜新市、葫芦岛市为代表的水稻生产效率强绝对优势、弱绝对优势和弱绝对劣势地区,虽然由于受到当地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条件的发展限制,在水稻的规模化生产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可以充分发挥其相对于本地区其他粮食作物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加之政府在水稻品种更新改良、水稻高效种植技术推广与应用、稻谷生产与深加工、水稻市场流通等支农惠农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提高种植水稻的成本收益率水平,从而使水稻生产发展成为该地区粮食生产的主导产业之一[7]。